【真姬酱的经济小讲堂】第三期:“十元管饱店”为何受到青睐?

(全文约2400字,阅读约需6分钟)
国庆假期还有最后的两天了,小伙伴们有去哪里玩了吗?当然更多人还是选择在家里开黑或者看番吧。而对于一些学生党和工作党来说,可能假期已经结束了。
我是个非常喜欢四处旅游的人,尽管我性格比较内向,但是每年我都会在寒暑假的时候去不同的地区游玩。像我以前读本科的时候,每逢假期,都会去一个地方游玩,除了大四的时候因为要准备研究生的事物。从大一时候去本溪看望亲戚的同时赏满山秋叶,到大二的时候逛一下津京地区,到大三在吉林省内的查干湖和莫莫格游玩。
虽然我们去旅游或多或少都能有所收获,还能欣赏到各式各样的美景,但是也有很多人在游览的过程中有不愉快的经历。最令人诟病的相信就是“宰客”现象了——似乎,在景区里,钱就像是烈日下的浅水滩一样,时时刻刻都在快速蒸发。虽说近几年我国针对这一乱象采取过不少措施,但是收效不佳,“宰客”现象仍时有发生。关于这一点,虽然笔者没有体会过诸如“38元大虾”之类的如此夸张的经历,但是还是经常有过类似的遭遇,比如2014年我去黄山旅游,山顶的一盒一斤重的西瓜就要10块钱一个(某瓜摊老板都不敢卖这么贵,要是被刘华强知道了估计是啥画面想必大家都清楚了);2015年去桂林旅游登尧山,索道收费110元人,但是设施是比较简陋的,远不如我前一年去过的黄山的索道;2018年去白山市莫莫格,走进中心区域想返回入口要走两个多小时,只好坐车返回,不到10公里路被收费40元/人……
似乎,“宰客”已经成了旅游的一大“代名词”,面对这种情景,有些人会举报,但是更多人会选择逆来顺受——没办法,特别是在山顶的地方,或者是比较大的景区,周围也没什么其他好吃的,如果不掏钱就意味着挨饿;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会忍受饥饿选择离开景区之后再就餐(比如我)。然而,就在这种环境之下,最近的一条新闻,令我叹为观止。
据媒体10月2日报道,在河南洛阳的马蹄泉景区,有一条“十元管饱街”人山人海,生意异常火爆。比起一般景区很多商店把价格普遍抬高的现象,这条“十元管饱街”的商品普遍经济实惠。比如一盘大约15个的饺子,在其他景区卖20-30元,在这里只需10元就可以吃到美味的饺子。或许有人会怀疑,这么便宜,会不会就没那么好吃了?然而事实是这里的事物并不比其他景区的差。游客在这里只需花费10元,就能享受其他景区20-30元的服务。并且,除了提供正常的饮食之外,大多数店铺还有额外免费服务,比如无线网络、花露水、手机充电等。
这一切的发起人,是这条街的其中一家店的店主周洪强。据他介绍,一开始做这门生意时,很多同行对他嗤之以鼻,直说“根本就不会做生意”,然而,没过多久,许多游客就被他的“十元管饱”的招牌吸引,在第一波顾客享受到优待后,后来,周老板的店开始络绎不绝。

有意思的是,原本周围嘲笑他的人,在看到如此景象后,纷纷模仿周老板的做法,这就有了如今这条“十元管饱街”的繁华景象。至于周老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自己以前在别的地方游玩的时候也曾经遇到不合理消费,于是周老板萌生了“诚信生意”的想法。
我看了这条新闻,最大的想法就是比起一般的景区店铺,周老板的这种做法看上去会大大降低自己的单位利润,但是在巨大的消费基数下,其总利润不会输给甚至强于“厚利少销”的店铺。更重要的是,不仅店家收获了更多利润,而且消费者也很满意,真正地实现了“双赢”。因为目前景区很多店家不合理的收费,导致现在许多游客都会自带便当前往景区,以规避高额消费,这样,那些标高价的商家就会大量损失客源,即使提高单位利润,其利润始终处于低迷状态。而周老板的这番做法无非给游客眼前一亮,大大提高了游客们的游玩体验。而除了提供饮食,还能提供免费的额外服务,在服务营销的角度上,周老板无疑是真正地站在了游客的角度想问题,让游客觉得花钱花得值。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服务营销的一个典型代表——海底捞。我老家汕头火锅店不少,但是比起去廉价的火锅店,我更愿意多花两倍的价钱去吃海底捞。不仅仅是因为环境好,食材好,更重要的是我能体会到不一样的服务,从服务生亲自在顾客面前擀面和面,到免费续杯续饮料(甚至有些店面有一种圆环形的薄荷糖,你说一句好吃服务员就会免费送你一大包),再到服务员和顾客的有趣互动,我都能觉得十分惬意。从就餐前、中到后的一条龙服务,细致入微,这就是我宁可多花钱也要选择好服务的原因——这种消费不是受罪,而是享受。

不过,我也看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说是“这样会带坏市场,因为其他商户都会纷纷效仿,会因为竞争加剧导致市场内卷”。我的看法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有竞争,但是不至于达到内卷的地步。上面的这个观点有人举了一个例子,说是两家店铺卖西装,结果一家降价,另一家就跟着降价到更低的价格。但是要注意,西装和饮食行业存在本质差别——价格弹性。西装是偏奢侈品,其价格弹性较大,所以一旦有些许的价格变化都会引起需求量的巨大波动。但是饮食不同,是日常必需品,其价格弹性很小,所以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价格并不会引发过大的需求波动。更何况,每一家店的容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能够完全容纳一个景区的游客,游客们的选择自由度很高,既然一家坐满了,游客可以选择另一家就餐。而无论是什么市场都是“优胜劣汰”——在价格都差不多的基础上,此时比较的就是店铺的综合服务的优劣,好的留下,不好的退出市场。在彼此的竞争中,各个店铺才会共同成长,也会造就整条“10元管饱街”的生意兴旺。

所以说“10元管饱”为什么受到青睐,是因为身为餐饮业,这种服务能替消费者着想,真正做到“宁可一人品千回,不可千人品一会”——其带动效应是非常积极的。而景区看到了这种现象,也对“10元管饱”的店铺进行了扶持,助长了这样的积极现象,未来会有更多游客受吸引,得益的不仅是所有的店铺,还有景区,实现了经济上的“多赢”。希望我以后有机会也能够体验一番,而有更多的店铺能够借鉴这样的做法;当然也不是一味地压低价格到连自己的利润都不管,但是至少也要舍弃“厚利少销”的想法。
你们的想是什么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