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伤痕文学”的刘心武也听邓丽君,在文学跋涉中沉淀出悯世情怀
有终极追问欲的小说家
刘心武的写作,一向是扎扎实实的写实主义。

20世纪80年代初,他还是北京文联的作家,那时的专业作家队伍是顶有名的,有萧军、骆宾基、端木蕻良、雷加、阮章竞、管桦等,新中国成立后成名的一批作家是革命现实主义,有杨沫、浩然等。他们中多数人都主张深入生活。他们对刘心武有一定的影响和感染。骆宾基就说,即使是写一个山区收购站,人物都是有原型的,物品名称都是真实的。当然从生活到艺术有升华,不能对号入座。
刘心武的创作中有具体的生活素材,小说里写的都是有根据的。《钟鼓楼》有很多原型,包括商店的名称,可以说是给历史做记录;《邮轮碎片》仍延续《钟鼓楼》《飘窗》的写实路数,写“当下”,写众生相,为时代留影——一次地中海的邮轮之行,八个家庭的红尘翻覆,一群有经历、有个性的北京人,在刘心武的碎片描写中嬉笑怒骂,追逐梦想,构筑出一个时代的热点与痛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在解释何以做到如此丝丝入扣的刻画时,刘心武说,从《钟鼓楼》起,他就醉心于“超级写实”,“不仅要力求真实,更竭力去达到逼真。这是很难的。因此常常需要‘田野考察’,写《钟鼓楼》,把1982年鼓楼前大街两边的店铺一一叙出,那番考察虽累,毕竟还就在北京,《邮轮碎片》里的这段河北农村当下的丧葬文化,考察起来就费劲得多,但辛苦是值得的。我可以保证这一段所写,每个细节都是‘逼真’的。”《邮轮碎片》中有很多文化符号:样板戏、邓丽君的歌声、《非诚勿扰》等,也有我们熟悉的作家浩然、邱华栋……这些非常逼真的元素,点染在文本中,使读者生出强烈的“当下在场感”。刘心武说,文本中出现一个关于浩然的细节:他用牙刷抚平《第一犁》的书脊,这素材来源于目击,非向壁虚构。

他以冷静的调式、客观的视角,发微探幽、留有余地,这也许是写实中最有厚度与醇度的一种。
在文本上,刘心武有自己的巧思,注重悬念。和不少读者有接触,特别是90后、00后的年轻读者,刘心武发现,他们当中很多人已经习惯于手机阅读,不耐烦长篇幅的东西,就是习惯于碎片化阅读,因此,开写《邮轮碎片》之前,他先确定了叙述方略,最后选择了这种碎片式叙述。读者可以随读随歇,随闲随读,因为设置了外在的悬念和内在的悬疑,相信总有部分读者能断续读下去,算是新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