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实践(4)——历史的辩证法及物质性的实践

4_场域_实践
4_实践 是从 3_观念 那边过来的
- 比如马克思主义的提出是从对于观念论的批判,是对于黑格尔主义的超越;
- 列宁主义的提出实际上是对于当时很庸俗的实证主义,庸俗的逻辑经验主义;
-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学,是对于结构主义的一个批判:结构主义摊平了
- 阿尔都塞、拉康整个精神分析运动,则指出了符号系统是有它的生产力的,符号系统生产出来的东西会两极化。
3_观念 如何走向 4_实践?
- 3 - 4 - 4 - 4是晚期拉康,是去主体化,就是变成驱力的主体/无头的主体/无意识的主体
- 齐泽克在《自由的深渊》的末尾:这个过程就是【客体化、去主体化】,堕入到驱力,主体不再被欲望的辩证法所束缚,穿越了幻想,不再玩那个转喻性的游戏,变成历史的客体(超越拉康的本真行动?)
- 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承认 3 的结构里面的中介项首先不是主体:原初物质本身会自我符号化,没有一个额外的原初精神在符号化原初物质走向唯物主义的一点就是要承认历史/客体中介他自己,客体在自己给自己设立符号系统/符号性的背景,也就是说客体实在,它是主体化的。
- 世界在人死了之后依然那样运行,运行的方式就是主体化:征招新的主体:生生不息,生出生来,生出有限性/匮乏的位面/精神意识的位面。
4_实践 和 1_秩序 是不一样的
- 看上去是一样的-这两个数字都有一竖,但实际上不一样,因为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阻断:先进入 3_观念,知道中介项不是主体性,知道是历史在中介他自己
历史以什么中介他自身?
- 历史(实体)在中介自身的时候(晚期谢林认为实体就是 god 神/绝对者),中介项是不确定的,而且中介的两端会被中介成什么样也不确定
- 实体中介自身就会有历史,但它以历史来中介自身还是以其他东西中介自己?这时会发现有三种不同的要素可以作为中介项,这三种不同的要素它都具有历史性(三者都有可能代表历史,这个时候的历史就不是那个历史本身了,而是实体的自我中介的过程。)。
- 一个是本体论史,就是历史本身,不是当中的历史事件,而是历史的一个时间性的历史范式,时间性本身的样态在变。本体论的变化,也就是**时间,**时间会导致本体论差异(而且是本体论间的差异,而不是本体论和本体之间的差异)
- 历史本身就是这整个世界、整个宇宙,或者整个场,它就是整体范式的一个更改
- 一个具有历史性的主体,它一定会复数化。当主体历史化,它会复数化会他者化。这个就是人们/他人们 people。主体间的差异就是他者
为什么主体历史化就会复数化?
- 因为主体的自我同一性背后隐含了:世界整体的可通达可理解性,和本体论的单一性,并到一块就是一种总体性,总体性在一个符号学秩序里面循环。
- 所以由于历史本身意味着本体论的变更,本体论的变更致使主体的变更,所以它需要有不同的主体性视域,不同的主体体验到的这个世界是不一样的,所以就必然要有两个主体,所以它会他者化,从而主体会去中心化。主体意识交界不能锚定在同一个层面上
复数化,他者化的主体性就是人民性。
- 人民性意味着不同本体论/天性/禀赋的人,只要他能够领会他自己的历史性的那个符号学的框架:有他自己的意识、心灵;有自己的内在性;然后可以用语言符号来交流,只要他是人,那我们就要坚持人民性,就是要坚持这种复数性,他者性,就坚持不要互相伤害,不以我代他,用一个单一性的总体化的自我来戕害他人。
- 要坚持复数性,意味着不能两极分化,不能有很强的一级把另外一级消灭。
3.理论(更具有中介性),由两个维度构造:上面一维是符号系统,下面是语言活动/话语。上面具有自主权,它对应着永恒轮回,下面对应着制约/辩证法的狡计,话语意味着理论它是自我设限的,符号意味着理论是贫乏的
理论为什么具有历史性,因为它的符号系统可以随便拼凑组合。
- 理论永远是符合当下的:任何理论它都可以解释现实,只要它具有符号系统/结构主义的自治性,都可以自称代表历史。因为它是个信号系统/悬浮的能值链,只要不停的排列组合。
- 在这个意义上理论代表符号系统内部的永恒轮回,理论可以模拟/预先透支历史当中即将展开的本体论的变革/迭代。
- 但是另外一方面理论又是一种话语,它具有生产性。
理论-符号的维度它具有某种均质性的亲和性,它可以和一切非理论的符号系统都亲和接洽。但是另外一方面它是话语,所以它一定是具有排他性。因为它筛掉了【不可能】
- 话语在公共交往的这个场里面具有异质性;话语要有生产力,他要生产出两个东西,主体和客体,更重要的是它要生产出主体的客体化/主体的自我异化(理论的终极任务)。主体必须通过理论话语把自己当成不是一个主体的东西,当成一种物质力量,或者当成一个历史中介它自身的一个环节,一个工具/一个对象/一个目标/一个燃料。 理论本身需要有这种生产力
所以在这两方面都满足的情况下,理论也具有历史性。
- 一方面它是一个无脑的循环游戏,它有可能对有可能错。另外一方面他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是会试错的,所以理论是有历史性的。任何一个理论可能会经久不息,但它会试错。因为它的能力要展现出来,就是要展现出它能够把主体客体化。
主体化和客体化在理论当中都是受限的
- 不存在一个从无到主体的一个主体化,而只存在一个从客体到主体的主体化,也就是说理论当中只存在你已经是个客体了,已经是个历史的工具,历史中介它的一个载体了,可以被主体化,比如说一个婴儿/一条狗,是个动物,主体化就是让小狗照镜子照的自己怀疑自己。或者让小婴儿学语言学的,可以进入镜像阶段,但是不能从 0 开始主体化。
- 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把主体客体化,但是理论却没有办法凭空把一个东西无中生有。比如一个生存论危机当中的一个人,让他客体化,让他去主体化,让他变成去经营某个崇高的事业或者去投身于某项运动当中。但是你没有办法白嫖一个客体,你没有办法通过理论凭空造一个客体出来,也就在这个意义上讲,理论的符号性和它的话语性。
理论的两个维度的分裂
- 符号性维度的分裂:绝对的主体性(3-1),绝对僵死的客体性(3-2)。
- 绝对自由的主体性意味着语言游戏可以随便玩,绝对的客体性意味着符号系统僵死的自我约束。在符号维度会有视差之见。
- 话语维度的分裂:相对的主体性(3-3),相对的客体性(3-4 )。
- 这样就可以看到为什么现象学家会这么容易变成符号学家了,因为他们的理论姿态都是一种符号性的姿态,而不是一种话语的姿态。他们不承认主体和客体之间可以那么轻易的转化。
- 理论的话语姿态,主客体是很容易相互转化的。客体主体化的方式就是作为主体的主体化的,那么它就会是一个观念论。另外一方面,它把握到客体主体化的内在张力的话,它就会把握到一个相对的客体性,这个就是生存论。但是在理论姿态当中,绝对这一项和相对这一项他们是割裂的,绝对的理论意志和相对的主客体可以相互转化的理论活动之间是不可调和的。这是理论姿态的一个欠缺。但是四元组在这里就已经具有历史性了,它在哲学史上的运动就是这四种运动,现象学、观念论、生存论、符号学就这四种运动,它是具有历史性的,所以理论本身也会是一种历史性,而且理论可以用来中介。所以我们这样要写成就是三者,历史、人民和理论。
- 但要强调一点,就是说由于理论在这个情况下它历史化了,然后它也是人民化的,它是由这两者双重决定了的理论 所以它更确切的说是历史、人民和理论家三元组,他们每一项都有可能成为实体运动的自我中介
主体还有什么位置?
由于这三项都不是主体
- 历史是主体的命运,不是主体;人民是主体的他者,不是主体;理论家是主体的话语或思维精神,理论家这个姿态/身份,它是主体所面对的一个符号学异化的一个身份/精神,但主体的身份/精神不是主体本身
真正的主体是什么?
- 历史的客体来中介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两个位面
- 但历史的客体是什么?有可能是
- 历史本身(历史本身就是它的本体论史/物质史,把物质不仅仅看成是一个本体论框架下的物质,而是它本身是可以本体论化的物质:可以自己设立自己的本体论/符号秩序)
- 人民
- 理论
- 这时主体会是什么?主体是实践的一个单元。一个实践的单元是一个主体,主体性还是有它的位置的。
- 实践单元可以有很多种,这取决于主体处在什么环境,处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网络,什么样的时代。比如 m 同志,他可以是麻将,或者一些学术,小册子,还有包括他组织起来的 TI1…
实践的单元为什么会代表主体?
- 因为主体的客体化就是【实践】
- 主体按照理论其实不存在,但是一种不可能的主体之实存就是实践,而实践本身是物质性的。因为主体本身是物质的主体化的产物、副产品。(客体的主体化 → 主体的客体化 = 实践 = 主体之实存 = 二阶物质性)
- 所以主体(精神、思维活动)本就具有物质性,我可以让它具有物质性,这种让具有物质性可以说是个二阶物质性:比如我可以让我手指头动起来,我可以对它发号令,或者是我可以驱动它。 这种驱动就叫做实存。但按道理是不可能的:神经系统就是一个物理学的一个描述完备的信息网络/因果链网络,凭什么它可以有额外的运动? 那么主体就是一种不可能的实存。
主体的不可能性就意味着它本身作为一个物质,它可以让其他物质所设立的本体论秩序被临时的颠覆,被临时的颠覆的方式就是主体自己物质化,自己设立它自己的本体论
- 比如说按道理你受了那个苦刑,你就再也说吼不出来/再也没办法逃脱/再也醒不过来。但是你的意志力,对理想的坚信,可以让你受了那个苦刑就不会崩溃,再苦的刑法都能承受下来。主体可以临时的去颠覆这些本体论,这种临时颠覆都要靠内在性,内在视域,内在体验,咬牙坚持…要靠内在性中介
- 这个时候发现他的中介永远是内在的中介/有限的中介,而不是一种无限的中介,所以这种内在性支撑了它的单元性。
- 哲学上伟大的有限性原则就是在于一个实践单元的内在性。内在性意味着它会是一个突破/一种对于既定本体论秩序的异质性,在这局部在被慢慢培养孵化,所以它必须是内在性,然后它必须是有限性,意味着它必须是偏颇的/狭隘的,这意味着可以用来刺穿之前搭建好的本体论框架,但是并不是说外面的本体论体系本身就是整全的,而是处处都是缝隙,只要这个物质它本体论化,然后过程当中有副产品,产物是主体性/意识。然后这个主体性意识投身如实投身入实践,靠自我坚持/自我意志,这种实践在局部就可以设立新的局部的本体论秩序。这个局部不是一个整全的场域的一部分,这个局部性是由它的内在的总体性维持的。
- 从一个不可能的视角,比如说莱布尼兹的上帝视角,它作为一个究极单子,它可以看到其他一切单子,但是这是不可能的,这不符合辩证法,不存在那个究极单子。
- 局部意味着对于内在的主体的这个意志/体验/意识体验来讲,这个局部/有限就是一切/无限,就是一个不可突破的绝对的囚笼,所以越是坚持一种内在的无限性/总体性其实越是坚持一种有限性。
- 坚持有限性的方法不是说我可能是错的,我再瞧一瞧,坚持有限性的方式,就是说我对于降临在我的主体视域内的真理 忠诚、效忠,我只要把它坚持到底,它是一种内在总体性。推到无限,这个时候它才能成为一个不会被其他部分给消解掉的,才能成为一个本体论上独立的一个单元:我看到的世界就是这般,没有例外,没有剩余。
如何成为一个实践的单元
要成为一个实践的单元,在理论上得是一个认定一套理论坚持到底的一个姿态
- 它会有一些代价,比如在理论姿态上它会没有办法撤回,行动就意味着理论活动到此结束,至少在这单元性的行动当中的理论要坚持到底,要信任你的理论。哪怕你明知道从本体论上,从哲学上来讲,不会有一个理论绝对正确,但是你要把理论坚持到底,你不能时时刻刻准备着调整这个理论。
- 你可以在这一段行动结束之后反思、修正,否则你不会有真的实践,实践意味着这种内在的闭合,那意味着把你的那个局促的、狭隘的…但这个狭隘在你那里看来,它就是普遍,就是正当,就是一切,就是放置四海而诸准。因为这个四海是通过你的内在视域被呈现出来的,是经由你的有限性的中介的,是经由你的内在性来中介它的。所以这个时候主体知道它的使命,或者知道它存在的意义了,就是为其他主体,或者为人民,为历史,或者为理论,为整个世界秩序。为他来突破他自己更新、改变、改善他自己,或者成为他自己,坚持他自己。
-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意识到主体也中介了,但是以一种有限的方式中介了实体。然后这个主体把它坚持到底,这样会导致它的群体性的都领受一个理论/主义。这两种情况下它就会产生一个历史性的、重大的一个实践单元。
总结
历史-人民-理论家,互相不知道哪一项是中介的,会有个额外项,就是实践单元。它位置都是不确定的:实践单元是游离的,这三个是自成一体的。但是如果仅停留在这三个当中的话,就会导致你仅是个理论家,只在搞理论,一定要有实践单元,主体客体化。以内在的有限性也是一种绝对性来撬动这个世界历史的本体论,撬动它的整个符号学秩序在革新,在改变它。
实践单元有很多种,然后一定要在合法的前提之下。三五个好友平时读书互相敦促,家庭互相结成利益和意志和伦理观点的一个攻守同盟。有多少种生活方式,就有多少种实践单元,哪怕抠鼻屎的时候,你手指跟那鼻孔都形成一个实践单元。
实践的单元是很好理解的,但关键问题是在这些大的框架里面,不可能去分析鼻孔和手指
4_场域论之后的4-1、4-2、4-3、4-4,它们本体论上的差异是与4_场域中的差异是紧密联系的。也就是前面场域论上 4 里面的那个 3 + 1,这个 3 是什么?(三元组历史人民理论家) 3 当中的那个 2 + 1 的 1 是什么?(主体)。
还有实践的单元的形式是什么?是 state 还是超state?所谓的TI,还是prestate?
- 4-3,基本上现在就目前来讲,它闭合了,他最后是被 state / state apparatus 中介了。TI3可以看成是傀儡,但是一开始是具有国际性的。
- 4-2,可以看成是 Prestate 和超 state / post state 之间的对立,prestate 可以看成是 SD of Russia,post state 可以看成是 TI2,所以4-2是 L主义(列)
- 4-1,它的状态处于 prestate 等于 post state。是相等的一个状态,实际上没有实现:TI1 是 prestate 又是 post state。
- 4-4,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探索,本体论上的 4 代表未来,前面三项的组合会在 4-4 里面进行理论的试验
- 试验性可能会有惨痛的代价,它是理想主义的,本意不是邪恶的,具有一定的震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