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辨字析词 | “帖”与“贴”

2023-08-16 13:25 作者:咬文嚼字杂志社  | 我要投稿

◎曹志彪

       “帖”和“贴”读音、字形相近,意思多有纠缠之处,经常通用。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服帖”“伏帖”“妥帖”“俯首帖耳”几个词,有时也写成“服贴”“伏贴”“妥贴”“俯首贴耳”。这是怎么回事呢?网络论坛里网民发表的文字,有的叫“帖子”,有的叫“贴子”。究竟哪个规范呢?

       要弄清楚这些问题,还要从源头说起。

       单看字形,“帖”和“贴”都是形声字。“帖”从巾,意思与绢帛有关;“贴”从贝,意思与钱财有关。

       《说文》解释:“帖,帛书署也。”段玉裁注:“木部曰:‘检,书署也。’木为之,谓之检;帛为之,则谓之帖。皆谓幖(biāo)题,今人所谓签也。”也就是说,“帖”本指写在丝织物上的标签。后来引申为供临摹或欣赏的墨迹或印本,即“字帖”,或指公文、单据、凭证、招帖、名帖、拜帖、庚帖之类的写有字的纸片。

       《说文》对“贴”的解释是:“以物为质也。”就是以物质钱、典押。由于“典押”是一种弥补钱财不足的做法,于是又引申出用钱财进行补偿、补贴之义。

       说到这里,“帖”和“贴”的区分应该说还是很明确的。然而,当它们再进一步引申时,就产生了用法趋同的情况。

       先来看“帖”。由于古代在竹木简上贴附题签时,不宜使用坚硬厚重的竹木材料,而适合采用质地柔软的绢帛,就是到了以纸张为主要书写材料的时候也是如此。如传统书画作品卷轴上的题签,就是用的绢帛。这是因为柔软度和韧性俱佳的绢帛,可以熨帖顺服地附着在书画的卷轴上。于是“帖”就引申出了“顺从、服从、挨近、安稳、安定”一类的意思。

       再看“贴”。“贴”由“典押”引申出弥补不足义,即“贴补”之义;再由“贴补”引申出“粘贴”的意思。“粘贴”是用糨糊等把薄片状物体附着在另一物体上,所以“贴”又有了“挨近”的意思。贴上去的东西平整顺遂,于是“贴”又引申出了“顺从、稳当”等含义。

       这样一来,在表示“挨近”“稳妥”“顺从”等意思时,“帖”和“贴”就有了交叉,出现了开头所说的一个词语两种写法的情况,形成了一组异形词。异形词处理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就是通用性。也许是两者使用频率不相上下的缘故,我们的异形词整理工作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也出现了犹豫。最早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草案)》中曾以“妥帖”“俯首帖耳”为推荐词形,而《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正式发布时又删除了有关词语。2003年国家语委异形词研究课题组、《咬文嚼字》编委会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的《264组异形词整理表(草案)》又重新推荐使用“俯首帖耳”。可见,语言文字规范部门在处理涉及“贴”“帖”的异形词问题时,还是有一定倾向性的。支持这一倾向性的理由大概是其理据性,因为在表示“靠近”“顺从”“稳妥”等意思时,从“帖”引申出来更为直接些,而从“贴”引申出来则是间接的。

       归纳起来,在现代汉语中要把握这两个字的使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

       一是用于名词并使用各自的本义时,若表示与补偿的钱财有关的,用“贴”,如“津贴”“补贴”等;与写有文字的纸张有关的,用“帖”,如“请帖”“帖子”。网络上的“tiě子”,由于它本质上和在纸张上书写的文字没有区别,因此写作“帖子”才是正解。

       二是构成动词时,一般用“贴”而不用“帖”。表示钱物的补贴,用“贴”,如“贴息”“贴钱”等;表示用糨糊等将片状物粘在另一物体表面之义,单用“贴”,或者组合成“粘贴”“张贴”等;表示挨近的动作时也用“贴”,如“贴近”“贴身”等。网络上发表帖子的空间,就好像日常张贴布告的地方,于是网友仿照“酒吧”“陶吧”,形象地称它为“贴吧”;如果说是“帖吧”也未尝不可,那就是因为是发表帖子的。

       三是作量词时,两者分工也很清楚。由于膏药是粘贴在身上的,故而膏药一张叫一“贴”;因为中药药方是写于纸片之上,所以中药一剂叫一“帖”。

       四是表示顺服、安定、稳妥之义,主要构成一些形容词,如开头提到的“服帖”与“服贴”等,两种写法并存,这是尚在等待规范过程当中的。根据异形词处理的理据性原则,还是应以“帖”为首选。同理,“俯首帖耳”本义为低着头,耷拉着耳朵,用以形容恭顺服从、屈卑驯服的样子。“帖”在这里表示柔顺、服帖的情状,所以也以用“帖”为宜。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08年第5期《辨字析词》栏目。)


辨字析词 | “帖”与“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