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劝谏的——荒落的读书笔记(一百三十一)
《古文观止》的三到七篇都是劝谏题材的文章。 劝谏,就意味着要对上司、君主说一些不中听、不满足于他们想法的话。尽管自己的结论再正确不过,也需要通过劝谏的方式来说服上司。 这就要求需要照顾到上司的情绪、也要为其考虑更大的利益、还要说明自己劝谏内容的正当性。 总之,一次成功的劝谏,往往都是比较高级的话术与正确的观点相辅相成的。 就比如臧僖伯劝鲁隐公不要沉迷于看别人钓鱼,跑大老远不说,还没啥实用价值。堂堂国君搞这种下属该干的事,十分丢范,是不明智的行为。 鲁隐公回答:你说的很对。 然后跑到了另一个地方继续看别人钓鱼。 由此可见,看钓鱼佬钓鱼这种爱好不是现代人独有的。 当然,我觉得劝谏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臧僖伯没能抓住鲁隐公的痛点,只说了一大堆道理并且以“祖制”来劝说他,那人家当然不会听。 毕竟,对于鲁隐公来说这只是兴趣爱好,连劳民伤财都算不上,你倒好,还上升到国家大事层次上了。 由此可见,臧僖伯真正努力的方向,应该是给鲁隐公培养点低级趣味,不要沉迷于钓鱼这种高级体验上面。 而郑庄公戒饬守臣这一篇就纯纯是“美化行为”的文章了。 大致就是讲鲁隐公、郑庄公跟齐侯一起攻打许国的许庄公,打下来后在处置土地分赃的时候,齐侯要把许国让给鲁隐公,鲁隐公又把许国让给郑庄公。 郑庄公一听,这不能行呀,我也不想管这帮子刁民呀,但这么块肥肉也不能丢呀。于是连忙找人扶持了许庄公的弟弟,让他来接手许国。 于是对着许国的大夫势力代表,就开始了他的忽悠: “你们许国被攻打不是我们干的,是你们犯了错违背了天理,所以天道借我们的手来惩罚你们。” 先强调自己这帮子人发起侵略战争的正当性。 “我自己国家都管不过来了,所以也没闲工夫管你们,所以我安排了自己的人手来帮你们管理国家。” 安排一波内奸来巩固自己的利益。 “如果我死了后呢,哪怕是许庄王复辟了,也希望你们考虑到今天我没直接吞并你们国家这一点,亲近我们郑国。” 明示虽然我们侵略了你,但我们却可以联合起来亲如一家呀,虽然这个由我们郑国来主导。 “放心吧,我不是白白把领土还给你们的,也是存了自己的心思的。” 当然,从许国的立场来说,这样已经是对方做得非常仁至义尽了。不仅没要自己的领土,也只是希望两边能交好,非常大方。 所以说话真的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