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礼制/乡土中国

从目的上来看,他们的聚集是为了抵御外界的干扰,加上古代隔绝的地理因素,使乡村变得保守,封闭,形成一个“桃花源”。在这样一个封闭系统里面,人与人的交流只剩下了对方,只剩下了这一代,前一代,后一代人,时间的距离并没有打破他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多人被年长的人从小看到大,小时候干过什么事,坏事还是好事都被记得清清楚楚,时不时被拿出来翻翻旧账。这种异常亲密的关系成为了熟人社会的基础。在契约社会里,契约是任何人之间的纽带,陌生的人们要靠着契约维持信任与合作;而在熟人社会,信任反而是依托于人际关系,情感上的。各种事情都与认识的人有关,各种事情都要和情,关系沾点边,这些以个人为中心,不断交织蔓延的人际关系网包裹住了乡土社会。缺乏人际关系,便无法融入社会,无法完成一件事情,而这又反过来加强了乡土社会的封闭性。
乡土社会的封闭性,也可以换个不太相近的词语:稳定性。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没有外界的干扰,浸泡在乡土社会的静止岁月中,没有任何改变的必要。在生产上已经自给自足;在欲望上可以相互交流,可以完成生育任务,可以在精神和身体上得到足够的满足,改变对于乡土社会来说一般没什么必要,因此往往也不会耗费精力去思考怎么创新。这在我们现代可以用“安逸”一词来概括。这种稳定性不只是包括在生活上,还体现在秩序上,这种稳定性其实很容易利用,一旦有了一条必须遵守的规范,它便可以畅通无阻的在内部永远的保持下去,这是由里面的人的保守所决定的。哪怕它听起来很残忍,听起来很违反现代的人性,也依然有人坚定不移的坚持下去。听着确实挺amazing。
秩序产生之后,则是秩序的完善和遵循。与西方采用与法律配套的强制力的国家暴力手段不同,乡土社会采用的更多的是一种礼制的长老权力控制的手段。传统的礼制就是他们的“法律”,长老权力就是“国家权力”。与现代法律比起来,不人性的地方,难理解的地方也是很多的,而审判的过程也很直接,不科学,可以说是今天网络上自发的想象的审判。但同时,它也构成了我们今日社会的道德基础。它强调男女有别,强调尊卑有序,客观上有符合人性的地方。但因为人情关系在事件中的干扰,判决的结果也往往不是严格按照礼制,而是接着礼制的旗子,遮掩旗子下的私心。这在文中被称为“差序格局”。简单来说就是礼制规则等根据人际关系的一种伸缩性。判别人的贪污犯老豆,该判;判自己的贪污犯老豆,不行。像极了舜的父亲犯法时的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