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层累说分析
古史层累说最早由顾颉刚在1923年5月6日《读书杂志》第六期上发表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主要有三个观点: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我们在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同年6月顾颉刚在《读书杂志》上发表的《答刘胡两先生书》(刘胡分别指刘揍藜,胡堇人,属于信古派)中,提出了他著名的推翻非信史的四条标准:第一,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第二,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第三,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第四,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随后发表《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对禹进行了分析,从证实的角度对古史层累说进行检验,也标志着古史层累说理论的确立。 下面对记载上古人物的时间进行对比,最早记载禹的文献是2002年发现的遂公盨时间大约是西周中期;最早记载尧舜的文献是尚书时间大约是春秋时期;最早记载黄帝的文献是陈侯因齐敦时间是战国齐威王时期;最早记载炎帝的文献是《国语》时间为战国时期;最早记载盘古的文献是徐整著《三五历记》,时间为三国时期。通过对记载上述人物出现年代分析,发现文献记载最早的禹是传说中最晚的,文献记载最晚的盘古反而是传说中最早的。这就符合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顾颉刚于1924年11月在《歌谣》周刊第六十九号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对第二条“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进行了分析。记载孟姜女哭长城最早的文献是《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孟姜女当时叫杞梁杞,杞梁在在袭莒的战斗中战死,杞梁妻拒齐庄公郊外吊唁,然后,齐庄公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在《礼记·檀弓》中增加了哭夫的情节;《孟子》中增加的扮哭扮唱的情节;西汉刘向的《说苑·善说篇》增加了崩城的情节;在《列女传》中,又平添了“投淄水”的情节;到了东汉,王充的《论衡》、邯郸淳的《曹娥碑》进一步演义,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西晋时期崔豹的《古今注》继续夸大,说整个杞城“感之而颓”;《同贤记》把故事发生的时间推进了三百多年,又用移花接木的手法,由齐国临淄城移植到了秦始皇时代的秦长城;由杞梁、勇士、战死演化成了杞良、役夫、打死;杞梁妻也变成了有姓有名的孟仲姿;唐末宋初敦煌石室卷子的《捣练子》一词中首次出现了孟姜女这三个字,增加了寻夫送衣的情节;元代,中国的民间剧种十分发达,出现了很多杂剧大家和脍炙人口的作品,像孟姜女这样富有生命力和创作空间的故事,自然也成为戏曲创作的源泉。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钟嗣成《录鬼簿》等对此均有记载。范郎的名字从范希郎、范四郎、范士郎、范喜郎到范杞良、范纪良、万喜良,出现很多种变异,故事的情节被铺陈得一波三折,与他们有关的其他人物,如范郎的母亲也出戏曲之中,使故事日渐丰满;到了明代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明中叶以后,从南方到齐长城而山海关,都修建了孟姜女祠堂。属于一层一层累加耳成的 内容来源有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演变》 黄海列《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研究的不足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