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现身说法为后学解密时空之奥妙——《论语》为什么把时空概念排除在外
《论语》是最能代表人类文明的经典。但在《论语》行文中从不把时间和地点作为基本要素。《论语》为什么要舍掉时空这个基本概念?孔子就是要告诉我们时空是相对的存在,非永恒的存在。我们可以从三个事例中窥探一下孔子是如何解密时空的奥妙。
第一个事例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出自《论语 述而篇》: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据史书记载,《韶》乐是舜帝为歌颂美好的德性所作。尧舜禹时期,禅让以德,天下平和,尽善尽美。《汉书.礼乐志》记载,舜帝之后《韶》乐在陈国,到春秋时期,陈的公子陈完把《韶》乐带到齐。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入齐,在高昭子家中闻听了《韶》乐。孔子在《韶》的精美旋律中跨越时空,孔子之德与尧舜之德融合对接,所以才有孔子乐之至於斯三月不知人间肉味的赞叹。
第二个事例就是《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的故事。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在习练《文王操》的乐曲中,看到了文王的相貌。这也说明时空是相对的,是随着德性转换的。孔子高尚而纯粹的德性具有时空的穿透力。
第三个事例就是: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 述而篇》。周公制礼作乐,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之一。孔子一生以礼乐教化世人。可以说孔子就是周公的化身。孔子说梦而非梦,孔子“见周公”是纯粹的德性感应。
孔子以身说法就是告诉后人,时空只是常人的形而下的感觉意识。人的至诚之心,纯粹的德性就可做到曾子在《大学》中讲述的“格物”境界,跨越时空就是“格物”,就是上达“六十而耳顺”,就是形而上之“大”。
这就是孔子的弟子评价孔子是“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子罕篇》)。这也是《论语》中把时空概念排除在外的原因。
菩提本无树,时空亦非在。本来就没有,《论语》何以载?
孔元2574年七月廿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