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阶梯》第20集——智者学派:雅典启蒙运动的兴起

2022-01-28 14:30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原创通识课|《哲学阶梯》第20集——智者学派:雅典启蒙运动的兴起

原创 大现场 THE MOMENT 中文 2021-05-16 10:31

哲学即哲学史——黑格尔





《哲学阶梯》第20集





智者学派:雅典启蒙运动的兴起


(视频版)





,时长16:59






(文字版)


智者学派:雅典启蒙运动的兴起


文/曾斌





正义缺席的雅典社会


讲到智者学派,就绕不开古希腊时期雅典这座城市,以及它在公元前480年后所缔造的光辉历史。这一年,雅典的公民团结一致,在海上击败了波斯人的第二次侵略(第一次侵略是著名的马拉松战役,发生于公元前490年)。这一场胜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五十年的辉煌,也带来哲学教育的蓬勃发展。



(Pic/Google)


其实,我们对于民主政治不应该抱有太大的幻想。人有天生的不平等,各种各样的人居住在民主城邦中,久而久之,因为财富累积的差别而产生对立的阶级。这种对立的现象,伴随着权力、经济的发展日渐激烈,让富裕的少数与贫苦的大众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民主制度的自由发展,使得阶级的对立不仅表现为经济上的差异,也呈现出知识的高低、道德认知的差异,甚至对国家基本立场的不同。


在雅典社会中,有经济能力,并受过教育的人,会以知识丰富的启蒙者自居,区别于知识程度较差的一般大众。这种知识上的差距,很巧妙地转变成为如何面对传统的态度。往往自诩为启蒙者的富有阶级,对于传统采取批判的立场,而较为弱势的阶层,则倾向于维持传统的保守立场。这种差别,在以雅典民主政治为傲的公民群体中,逐渐转变为对国家宪法的支持与否定的问题。


不可讳言,这种情况几乎会发生在所有的民主社会之中。但是,很特别的,实施直接民主政治的雅典,在这个问题上绝对比任何其他社会都更激烈一些。由于雅典的民主制度属于小国寡民,不仅官员可以轮流当,即使有争议时,决定判决结果的法官也由抽签产生。就像今天英美法系的陪审团一样,这些官员与法官都没有经过训练,也没有法律知识。我们可以理解,这种法官其实就是一群带着偏见与情绪的公民。


最有趣的是,雅典当时没有今天的律师制度,所以每一个公民都必须亲自出庭。公民不但需要为自己辩护,还必须能有当场说服法官们的口才。在这样的情况下,雅典当时最受人推崇的能力,就是说服他人的演讲。这也使得训练一般人如何讲话、增进口才成为社会最重要的教育;教授这种能力的人,也就成为社会最受欢迎的人。


对于一个处处讲求公平的社会而言,雅典的制度明显在偏袒口才好的人,所以看似不公平。但是如果退一步想,今天这个处处视考试为公平的社会难道就不是另外一种明显偏袒会考试的人的不公平社会吗?无论如何,在雅典这样一个既富裕又讲求口才的社会中,自然而然就有越来越多关心子女教育的人将孩子送到类似今天补习班的机构,请专人教导孩子讲话的技巧。这些被高薪聘请的教师,来自世界各地,其工作与今天的名师无异,都是教人拥有社会中最有实用价值的能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需要这种能力解决法律问题时,能够发挥所学,说服法官,赢得诉讼。


这种主流价值在今天所要达到的目的是金榜题名,在雅典则是获得胜诉。如果只问结果,不谈过程,那么今天令人羡慕的对象自然就是榜上有名的人,在雅典则是赢得法官认可的人。至于说成绩好的人能不能深刻掌握知识,或是赢得胜诉的人是不是真的符合正义,反而成为没有人在意的问题。这种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现象,使得苏格拉底怀疑重视修辞与演讲违背正义。在苏格拉底看来,智者的所作所为是不符合正义的。

 

柏拉图眼中的智者


智者学派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学派,而是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录》中,针对我们前面所谈到的雅典的情况而归结出来的一批学者。对于柏拉图而言,除了苏格拉底以外,所有在雅典教人演讲的哲学家都属于智者学派。柏拉图认为智者是很狡猾的。他们打着传授知识的招牌,教导的都是与真理无关的演讲技巧。为了拆穿他们的诡计,柏拉图以理性为工具,以诚信为原则,指出他们的伎俩。


柏拉图说,智者是以教学为名,实际在博取富裕年轻人的心,并且以谋利为主的职业教师。他们贩卖的东西徒具知识的表象,其实多为自己复制的“知识赝品”。因此,智者以不诚实的态度制造似是而非的理论,其目的不是要厘清问题,而是通过混淆视听而在争议中取得说服他人的机会,并以此作为吸引人注意的方法。


(Pic/Google)


当然,这些基本上都是柏拉图在《对话录》中对于智者所提出的指责。他提出这些指责时,有一个特别的目的,就是凸显苏格拉底的伟大人格。柏拉图认为,苏格拉底教学不收钱,言必谈及追求真理的方法,一切以道德核心及正义为主轴,并以这些成就为哲学的定义做了最具代表性的示范。长期以来,柏拉图的观点是历史上的主流看法。


柏拉图批判智者的论点,对后来哲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大致来说,这个影响有两方面:一是实际的影响,即反对任何人为的价值,包括地位、声望、财富与外表等;二是抽象的影响,即崇尚所有不变的真理,如真、善、美、圣等抽象知识。柏拉图这种为理想不顾现实的理念,对于某些人有特别的说服力,尤其是那些环境优渥的人。拥有名利的人才有可能看淡名利,但对于那些不像柏拉图那么幸运的人呢?


柏拉图不但坚持道德理想主义,还认为这就是真正的哲学。他这么一做不要紧,问题是他在综合各家之言后,为后代指出了一条道德哲学的方向。他以近乎天才的文笔与思考,理性化了他的道德哲学。从此,哲学家在背负着“道德”的盛名下,与世俗价值分道扬镳,成为淡泊名利的代表。


哲学家被赋予“道德使命感”实属无奈。作为智慧之学,哲学原本既无方向,也无特定内容,遑论加以理性化的包装。哲学以思想为唯一方向,其实包含所有言之成理的内容。哲学的讨论固然包含人伦考虑,但道德高尚的讨论与道德低下的讨论,都是哲学讨论。重点不是高低,而是人。为什么人对于外在世界会有价值高低的判断呢?为什么人在偏好崇高道德的同时,又乐于接受现实利益呢?哲学的最大优点,不是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你自己告诉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这么做,与活在教条中无异。


整体而言,柏拉图认为,智者具有六种不同的身份:一、猎取富裕年轻人的心的收费人;二、制造学问的输出者;三、市场中学问的贩卖人;四、虚假学问的制造者;五、对争议乐此不疲的竞争者;六、追求假象的人。简而言之,智者就是悖论的制造者,用论述反对其他论述,努力颠覆所有知识,并以让所有专家哑口无言为乐。


柏拉图说,没有人什么都知道,所以智者能够让一切专家哑口无言并非奇迹,但是他们企图假装成一位什么都懂的专家。智者对待他的学生,正如同大人在远距离对小孩展现一切事物的影像,然后告诉这些小孩,这些影像都是真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说,智者不是真实的追求者,只是假象的制造者。同时,为了获取最大的商业利益,智者完全以吸引人注意为要。因此,这些假象经常是扭曲的、虚假的,甚至是幻觉的。

 

柏拉图“罔顾事实"的批判


柏拉图从道德理想主义的观点出发,批判这一批在雅典以教授演讲技巧为业的学者。现在,让我们看看柏拉图在批判时过于武断的地方。首先,就教授哲学收费这件事来说,不得不指出,柏拉图过度理想主义了。为什么哲学教师就必须免费教学呢?毕竟,并不是每个哲学家都像柏拉图那样出身贵族。那么,他还有其他理由吗?因为哲学不能教,抑或教了也等于白教?


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学问必须发自内心,不能因为任何外在因素,例如金钱,而使之受到限制。对此,我们可以说,金钱本身并非罪恶,导致罪恶的是沉溺于金钱而迷失方向的心灵。拥有健康的心灵,其存在的价值必然是能够适度处理一切与生活相关的价值。因为收费而否定任何与金钱相关的思想活动,是罔顾事实的结果。在今天这个讲求效率与实用的社会,这种想法只会引发一般人对于哲学工作者嘲弄的偏见。


柏拉图认为,智者所说的学问,都企图引用逻辑悖论混淆视听。柏拉图告诉我们,要谈真实,就必须追求真实的自我呈现,而不能只停滞在真实的表象上。柏拉图说得不错,但是任何人都理解,没有人可以规定所有人都必须追求理想世界中的真实有更多的人期待在日常生活中拥有真实,而不是在形式推理中拥有真实的理念。


或许我们可以说,在那个追求绝对真理的时代,柏拉图式的理想,确实为严格的道德生活提供了思考的方式。可是,在今天这个情况完全不同的社会中,我们注重当下的生活,强调实际的环境,虽然不反对超越实际的理想,但必须尊重许多人厌倦于规范式的要求。柏拉图批判智者的过程,留下强烈的规训意味,让人感觉不自在,甚至觉得受到压迫。理想必定是绝对的吗?不能相对于现实情况略作参酌的考虑吗?


谈恋爱就是一个好例子。很多人在等待好对象,而压抑自己坠人情海的激情。这是一般的想法,也不难理解,但我无法想象,有什么人会以绝对的态度来看待这种期待理想伴侣的渴望。一般人的真实做法,就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取得平衡。只要大致符合期待,感觉上也还不错,这极有可能就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的起点。没有人能够担保爱情的结果一定甜美,但这种风险不也正是人生最实际的特色吗?


我们应当承认,许多人需求的,不是绝对的真实,而是真实的感觉。绝对的真实带来的永远是坚持对错的激烈争执。真实的感觉,因为不以绝对真实自居,所以总是能够相对于外在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这种适当性的认知,虽然远不如柏拉图哲学那么具有说服力,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具体的一部分。否认这一部分,等于追求超越人伦的价值,但这却在柏拉图的鼓励下成为追求理想的道德勇气。


(Pic/Google)


对于柏拉图而言,哲学是一个努力不懈的过程,而维持追求真理的动机就是这份努力的本身。智者学派的思想不能够算是哲学的理由有三点:第一,他们从事对话的目的是完全可以外化的金钱。第二,语言存在于修辞中的意义,只是为了提供真实的感觉,而不是真实的本身。第三,他们缺乏持续追求真理的精神与勇气,这展示了智者的不道德的态度。我们必须说,这三点结论确实显现了柏拉图与智者的不同,但却不能因此而否认智者所从事的工作也是一种哲学工作。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哲学阶梯》第20集——智者学派:雅典启蒙运动的兴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