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网山隐喻的不是木兰围场?说说《红楼梦》里那张无形的大网 下
上篇说到《红楼梦》中的那一张金玉编织的大网将贾宝玉死死捆住,几乎将他灵魂的生机压抑窒息到了无法呼吸无法生存的地步,而这种捆绑是用对宝玉日常生活的监视来完成的,除了对宝玉的监视,其实对木石前盟中的木——林黛玉也没有放过,后期薛姨妈母女想方设法取得了林黛玉的信任和好感,借口对黛玉的照顾更加方便,薛姨妈搬进了潇湘馆,表面上薛姨妈照顾林黛玉十分尽心,可是这样一来,林黛玉的一举一动也都在薛家母女监视之下了,宝玉即便来看黛玉,二人说话也多有不便了。

木石二人都在监视之下,则木石的爱情悲剧将无法避免。除了金玉党编织的大网,实际上,弥漫在整部书当中还有一张神秘的更为宏观的大网,这张网是金玉党编织的那张网的全貌,金玉网是这张大网的一部分,这张网就是铁网山的那个铁网,铁网山这个地名,是明显的具有隐喻性质的名称,铁网山最初出现在秦可葬礼那一回,据说秦可卿的那副极其贵重的樯木棺材的木料就 “出在潢海铁网山上,【甲戌侧批:所谓迷津易堕,尘网难逃也。】”正如脂批在后面所说,“潢海”隐喻迷津,”铁网”隐喻尘网。迷津是易堕的,表示世人容易为尘世的浮华所迷惑,掉入欲望的陷阱最后无法脱身,这个隐喻的意象在书中十分明显,例如宝玉在太虚幻境堕入迷津,大叫“可卿救我”,从梦中清醒,再比如,贾瑞只看风月宝鉴的正面,结果在欲望的驱使下悲惨死去,更令人唏嘘的是,他临死被鬼判索走,居然还念念不忘拿了镜子再走,可谓“执迷不悟,至死不休”这些都是堕入迷津的典型事例,并且不只是主角贾宝玉,书中一干所有迷人,都是在这样沉浮在迷津中,并被那头顶张无形的大网束缚住,难以超生的。而想要渡过迷津,就要摆脱尘网,而尘网却是一张铁做的坚固无比的大网,故而极其难逃,正所谓“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等等,“神仙”即是出世的象征,象征着已经逃脱了尘网,可以不受红尘约束,得到了大解脱,故而世人都晓得神仙好,可是却都忘不了尘世的诱惑,一边是迷津的夜叉海鬼拼命将人往迷津住拖拽,一方面是铁做的网死死罩在头顶,插翅难逃。故而,要想得大解脱,实在是极其困难的事情,所谓“逃大造,出尘网”非得要大智慧,大彻悟才行,也就是彻底梦醒才行。到了那时候,才是真正“跳出迷人圈子”,获得真正的解脱,我想,佛教参悟得道的困难,大抵也是如此。故而我认为说铁网山暗示什么木兰围场的弘皙逆案什么的,未免格局太小了,“潢海”一词本喻有造反之意,但是我认为并非特指弘皙逆案,而是指我上两期视频里解读过的,贾珍被贾雨村诬告造反从而导致祸起宁国府,进而引发四大家族相继倒台的事情。而贾珍之所以被诬告,也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入世迷人,执迷不悟,贪图红尘欲望,行为不慎,堕入万丈迷津所导致的后果。
脂批评论好了歌注时说过:总收古今亿兆痴人,共历幻场,此幻事扰扰纷纷,无日可了”,这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发生在幻境中的事,也就是将人世红尘比喻为一场梦这样的幻境,同样的,是将古今所有在红尘中造劫历世的人都比做了执迷不悟的痴人,而这个痴人的数量是亿兆级别那样的巨大,并且横贯古今的,也就是说,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哲思是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个体的,具有真理的一贯性和普适性,这样的超大格局和胸怀,又岂是小小历史逆案能比拟得了的。

而“逃大造,出尘网”一句出自原著黛玉葬花之时被宝玉在一旁偷听到,哭倒在山坡上那一段情节,原文如下:
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庚辰侧批:百转千回矣。】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甲戌侧批:非大善知识,说不出这句话来。】【甲戌眉批:不言炼句炼字辞藻工拙,只想景想情想事想理,反复推求悲伤感慨,乃玉兄一生之天性。真颦儿之知己,玉兄外实无一人。想昨阻批《葬花吟》之客,嫡是玉兄之化身无疑。余几作点金为铁之人,笨甚笨甚!】正是: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甲戌侧批:二句作禅语参。】【甲戌眉批:一大篇《葬花吟》却如此收拾,真好机思笔仗,令人焉的不叫绝称奇!】

我以前写过林黛玉伤春悲秋的自伤式吟唱《葬花吟》,不仅仅是对她自己未来命运结局的暗谶,同时也是大观园众女儿悲剧命运的预言,而且是用春逝的意象来表达这种未来大观园众芳流散的悲剧结局,故此,贾宝玉在听到这样的诗句后,才悲恸欲绝,因为这是未来一切悲剧的预演,而贾宝玉的天性是最无法接受这样悲惨的事实的,故而这段话非常重要,既隐藏了《红楼梦》整部书的结局,也隐喻了很深的哲理,而这个哲理就是通部书的立意本旨,即从迷梦中醒来,摆脱红尘纠缠,一切人、事、物如烟散尽以后,连自己都不知何在何往,那时的悲伤也已经无所用处、无立足境,因而才可以逃出大造,出得尘网,方可解释这段悲伤。也就是从入世迷人到出世醒人的转变,到那时,贾宝玉也已经化灰化烟被风吹散,从而万境归空,得到了最终的解脱。所以脂批才会说:“一大篇《葬花吟》却如此收拾,真好机思笔仗,令人焉的不叫绝称奇!”因为这段话不是简单的描绘贾宝玉因为无意间听到几句悲伤的诗句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悲伤,而是为了通部书的所有繁华幻境中的美好的一切人与事物终将逝去的大悲伤,也是对自己将来归于虚空的一种提前哀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