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咏白海棠》诗解析(上)
作者 随风飞舞潇洒人生
本篇继续《咏白海棠诗》系列的分析,接着来分析黛玉的海棠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風夜已昏。
那么黛玉这首诗所言的又到底是何意呢?
其实在上一篇的末尾,大家看我分析此诗的第一句,就应该大致猜到这首诗的整体意思了。这第一句就是在吐槽董小宛、静妃两个人的“不贞”,所以其实全首诗主要就是对二人进行无情的讽刺攻击。
要知道黛玉的人设之一,就是尖酸刻薄呀。所以作者把很多骂人的话都安排在黛玉的身上,借她之口来进行讽刺。例如上篇分析的黛玉那几句酒令,就是如此。
关于此诗的理解角度,我要重点说明一下。一般的读者或研究者,出于习惯性思维,都以为黛玉这首诗也是在以花喻己。这是不对的,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作者设计的思路。
因为,这两盆海棠花,分别代表了董小宛和静妃这两位顺治皇帝后宫中的美人。这是海棠诗社整段书的主旨,这段书是主要写她们两个人的。
从这个角度说,黛玉(徐灿)就是个局外人,作者不会突兀地改变海棠花的影射重点,去让黛玉(徐灿)以花喻己。
我们从书中情节的安排也能看出这一点。黛玉作这首诗的整个过程,是一直远离众人的。她看花,是从房外看进房内,隔着半卷的湘帘和半掩的门,看到房里的两盆海棠花。所以她第一句就先表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脂批说的“且不说花,且说看花的人”。
然后大家再看书中的描写:
独黛玉或抚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
黛玉一开始就是独自一个人在外面院子里。然后下面一段:
宝玉背着手,在回廊上踱来踱去,因向黛玉说道:“你听,他们都有了。”黛玉道:“你别管我。”宝玉又见宝钗已誊写出来,因说道:“了不得!香只剩了一寸了,我才有了四句。”又向黛玉道:“香就完了,只管蹲在那潮地下作什么?”黛玉也不理。
宝玉是在回廊上向院子中“蹲在那潮地下”的黛玉说话。为何这里特别提到黛玉“蹲在那潮地下”?因为这不就是特意呼应“龄官画蔷”吗?龄官就是蹲在花园的潮地上的。所以这也证明了龄官的确也是影射董小宛。
再看最后黛玉在写诗时,她的动作是这样的:
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
不是递而是“掷”,说明黛玉仍与众人有一段距离,她不愿意参与到那几个人中间去。所以黛玉从头至尾,就一直远离众人,没有跟其他人在一起。
因为徐灿就是个局外人呀。她不可能进入到皇宫里面,参与皇帝、董小宛、陈之遴、静妃这些人的活动。所以从她的角度,当然就是从门外看门内,她只是个旁观者。
她作的海棠诗,就是写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局外人冷眼旁观董小宛与静妃,并对她们作出评击与嘲讽。这才是理解这首诗的正确方式。
好了,下面我们来细看整首诗。
第二句“碾冰为土玉为盆”。这句继续呼应了第一句的“不贞”,而且还有更深的含义。先来看字面的意思。
何谓“碾冰为土”?我们知道,海棠花瓣是比较细小的,现在这白色的花瓣,参差错落地挂在枝条上,月光照在上面,远远看去,岂非就好像月亮(“冰盘”)被碾碎了,变成了粘在枝条上的尘土?
然后,月光也同样照在花盆上,花盆染上了白色,似乎是玉石做成的,所以说“玉为盆”。
这两个比喻,显然都不是好话呀。前面探春等人要不把雪白的海棠花比喻为美人的冰肌玉骨,要不比喻为娇小玲珑的三寸金莲,要不比喻为冰清玉洁的美丽的素颜。
而黛玉却偏说这是帘内碾冰盘(对应香菱说过的“珍珠帘外挂冰盘”),这冰清玉洁的“冰盘”被碾碎了,成为了肮脏的尘土;那高贵的玉石,也拿来做了低贱的花盆。这不是极其地贬低这两盆海棠花嘛!
光从这字面的意思,我们就能深深感受到黛玉的恶意。接着再看看深层次的东西。
书中明文交代了,“宝钗”这个名字,是出自李义山的“宝钗无日不生尘”。大家瞧,在作者的设计中,宝钗本来就是跟“尘土”挂钩的。我们来看看李商隐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残花
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
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
这诗本意是说,残花哭哭啼啼埋怨留不住春天,但谁让你这么早开放呢?开的早自然就残得早,怨不得别人。人犹残花,若是一旦掩门空闺独梦,不再日日梳妆打扮,这宝钗自然就日日生尘了。那么,要到何日,宝钗才能重新戴到头上,不至于因空置而生尘呢?
大家要注意,这最后一句是个问句。意思是这个“掩关劳独梦”的人,什么时候才能再遇到良人,才能再让宝钗有用武之地。此诗的本意,是李商隐感叹自己已成残花,不知何日才能复出。
那作者把这首诗套在静妃身上,就真是很绝妙了。静妃不是十三岁就嫁给顺治成为皇后了吗?她就是典型的“尖发”。然而她十五岁就被废了,所以也是残得早啊。
然后,宝钗自己说要“珍重芳姿昼掩门”,那就是“掩关劳独梦”了。“宝钗”此时自然是日日“生尘”。
所以第七十八回宝玉跑到蘅芜苑,宝钗已搬走,婆子就说要“扫扫灰尘”。
还有,宝钗在她的海棠诗里,自比汉朝的陈阿娇皇后。陈皇后独居长门宫,宫中长期无人打扫,也是沾满尘土。大家看李白的《长门怨》:
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
但人总是需要有希望的嘛--李商隐的希望是复出,静妃的希望,自然就是“返魂”。只是静妃返魂返到了陈之遴身上,“宝钗”终于可以“不生尘”了。
但其实,作为首饰的“宝钗”是不“不生尘”了,可是宝钗这个人,却是红杏出墙,在身体上是出轨了,沾上了尘土,变脏了。
所以,“碾冰为土”还是讽刺宝钗(静妃)的“不贞”。同时也是直接讽刺宝钗那句“欲偿白帝凭清洁”。
所以在后文众人作咏絮词那一段中,宝钗的词中就说了一句“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这个“芳尘”指的就是陈之遴。宝钗是说她即将与陈之遴分别,并不会觉得难舍难离,她又岂会永远委身于这个男人?
所以她接着说的“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就是回答探春的那句“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東西南北各分離”的,陈之遴还是有不舍得分离的意思。
那么说完静妃,接着来说董小宛。董小宛是出身于“风尘”,她比之于静妃,就更是“尘土”了。
不过嘛,董小宛的这个身世,在宫中是秘密,少部分人私下里知道没问题,但不能公开说。一旦被公开,则董小宛在宫中再也无法立足。
所以,宝玉在他的《种菊》中,就说要“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迳绝尘埃”。顺治皇帝表示要好好爱惜董小宛,要尽力“封”盖她的秘密,让她与过往“尘埃”般的身世隔绝。也就是为她编造了一个假身份。
对宝玉这层意思,宝钗自然是不屑的。她在第二十二回中,借禅宗的典故进行了讽刺:
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
宝钗的意思是说,顺治想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这没用,是不能“了”的,掩盖不住秘密,保不住董小宛。
董小宛一日在宫中,就很难堵得住众人悠悠之口。只有做到“本来无一物”,董小宛死了,“菩提”已经“非树”,“明镜”已经“非台”,才没有东西来“染尘埃”,才没有闲话可说。
所以宝钗的毒舌比之黛玉,也是不遑多让啊。
那段中,黛玉在宝钗之前说的那段禅语,也是这个意思:
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宝玉的偈语是:“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前四句的“证”,其实就是“三媒六证”的“证”。书中对此有注脚:第六十八回凤姐为了尤二姐的事大闹宁府的时候,就说“你就愿意给,也要三媒六证,大家说明,成个体统才是”。
“斯可云证”的“斯”,指的就是前句“你证我证,心证意证”。宝玉是说:他和董小宛,的确是没有“三媒六证”,但有两人的心心相印就足够了,就可以为他们证婚了。
接着后两句的“证”,是证据的意思,即董小宛的身份证明。宝玉是说,要掩盖秘密,大家都没有闲话可说,董小宛才能“立足”宫中。所以说“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而黛玉加的两句偈语,说的就是后来董小宛在宫中无法“立足”,也就是人没了,这才是真的“干净”,才是“无尘”。
所以“宝玉悟禅机”的这一回书,说的就是因董小宛之死,顺治闹着要出家五台山的事情。所以宝钗要点《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这出热闹戏嘛。
董小宛之死,以及她的排场极大的葬礼,然后顺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吵着闹着要到五台山出家等等事情,对静妃来说,自然是吃瓜群众看热闹不嫌事大。所以她说:
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
书中说黛玉像小旦,就是影射董小宛是戏子(妓女)出身。这事本来只有凤姐、宝钗、宝玉等小范围的人留意到,大家都不说就没事。但偏偏湘云戳穿了,于是“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一时散了。”
董小宛的身份被揭开了,闹得宫中所有人都在私底下笑话,皇家脸面何存?这时董小宛就很难保得住了,所以就“散了”。
所以董小宛之死,很可能是因其身份被公开,孝庄只能弄死她。这在书中也是有暗示的,我以后再写。
宝玉的偈语中“证”的意思,书中另外还有呼应。大家看前篇说过的李纨的灯谜:
李纨笑道:“‘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湘云接着就说“在止于至善。”宝钗笑道:“你也想一想‘世家传’三个字的意思再猜。”李纨笑道:“再想。”黛玉笑道:“哦,是了。是‘虽善无征’。”众人都笑道:“这句是了。”
谜面“观音未有世家传”,是说关于观音的身世经历流传下来的都是传说野史,没有正式的史书为其做象《史记》中的“世家”那样的传记。
这个“观音”影射的就是董小宛。所以湘云抢着猜“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自己就是“至善”的观音。因为董小宛是有名的“贤妃”嘛,极其贤惠。湘云这自然是在自褒了。
然后黛玉就跳出来怼人了。你董小宛善是善了,但顺治娶你没有“纳征”呀,连名字身份都改了,名不正言不顺。
“纳征”是周礼婚礼的六礼之一,即下聘礼。所以“虽善无征”的“征”,跟上面宝玉偈语的“证”,是同样的意思。
所以说董小宛“未有世家传”,史书中记载的董鄂妃是假的,真实的董小宛只有民间流传的野史传说。董鄂妃进宫也没有经过“三媒六证”。因此,董小宛是“虽善无征”。
大家注意这里的“善”字,跟董小宛的关系是很明确的。大家看下面这段:
二姐倒是个多情人,以为贾琏是终身之主了,凡事倒还知疼着痒。若论起温柔和顺,凡事必商必议,不敢恃才自专,实较凤姐高十倍;若论标致,言谈行事,也胜五分。虽然如今改过,但已经失了脚,有了一个“淫”字,凭他有甚好处也不算了。偏这贾琏又说:“谁人无错,知过必改就好。”故不提已往之淫,只取现今之善,便如胶授漆,似水如鱼,一心一计,誓同生死,那里还有凤平二人在意了?
这段特地为“善”作了注脚。尤二姐就是董小宛,贾琏就是顺治。这段是说顺治不计较董小宛的过往,不计较她的“失脚”,不计较她的“不贞”,“不提已往之淫,只取现今之善”,只要“知过必改就好”。
所以前面黛玉说禅时,就说董小宛的“是立足境”,是“还未尽善”嘛。只有当董小宛死了,才算“尽善”,真的毒舌。
另外,空空道人也说书中的“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尤二姐嫁入贾家之后,她的丫头就叫“善姐”。所以“善”就是特别用于形容董小宛的。
好了,回到黛玉的海棠诗。说来说去,黛玉的“碾冰为土”,就是说屋内的两盆海棠花都不干净,都“不贞”。而相比较之下,徐灿就很守妇道,很“贞洁”了呀。所以大家还记得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吗?黛玉最不喜李义山,但偏喜欢这一句。
这一句我以前分析过,但显然没说到点上,现在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相信大家一下子就明白了: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黛玉首先就是说自己的潇湘馆这个“竹坞”是“无尘”的,很干净嘛。
接着宝钗不是那早开又早残的“残花”吗?所以作者把“枯荷”改为“残荷”,就是特意点出这个“残”的意思。
而相对的,董小宛就是晚开之花。所以是“秋阴不散霜飞晚”,是飞得比较晚的霜雪。这跟湘云海棠诗的“秋阴捧出何方雪”是同样意思,董小宛是“秋阴”才被“捧”出来的霜雪,跟早春的“早雪”相对,这是一年中的“晚雪”。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残)荷听雨声”。由于这秋天晚飞的霜雪,令荷叶成为了“残荷”。秋雨的淋打在这“残荷”上面的声音,黛玉听起来肯定暗爽啊,这就是黛玉喜欢这句诗的原因了。
好了,我们再次回到“碾冰为土”。为何要用“碾”字?因为从静妃的角度来说,就是指她从皇后宝座被废嘛。而董小宛呢,恐怕就是指她不久之后(被)病死的下场了。两盆海棠花,下场都是被碾为了尘土。
这个意思同样有呼应的。我们直接跳到黛玉诗的倒数第二句“娇羞默默同谁诉?”大家来看下面辛弃疾的这首名词《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一看之下,大家是不是觉得好多词句都好惹眼啊,简直就像辛弃疾专门为《红楼梦》来写了这首词一样。
上阙的“…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春且住…”等等,就是说怕花开的早,导致春天留不住。这不就是呼应李商隐的“残花啼露莫留春,尖发谁非怨别人”吗?
更精彩的是下阙。宝钗在她的海棠诗中自比陈阿娇,要写《长门赋》来求复幸。辛弃疾却说:“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这是直接诅咒宝钗心思白费了。
紧接着,对于斗败了陈阿娇的那些宠妃来说,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董小宛宠冠后宫又如何?最终也是如同玉环飞燕这些宠妃的下场一样化为尘土!
还有,香菱不是“闲闲”吗?可是“闲愁最苦”啊;那个红袖美人不是总在“倚栏”吗?不是自比“斜阳”吗?可是“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啊。
真是字字句句直指静妃、董小宛两人。所以黛玉的“娇羞默默同谁诉?”,毫无疑问就是引用这首词中的“脉脉此情谁诉?”。“脉脉”就是含情不语的样子。
这首词是同时贬损二人,但黛玉挑的这个问句,主要还是对着宝钗来问的。辛弃疾词的原意,是说陈阿娇就算买了相如赋,也见不到皇帝,没人可以诉说。但黛玉加了“娇羞”两字,性质就变了。
一个女子,只有想着相对陌生而又心仪的男子,才会“娇羞”。你宝钗(静妃)为何会“娇羞”?你心理想着的男人到底是谁?你“不语婷婷日又昏”,在那里“娇羞默默”,忸怩作态,你到底是想“同谁诉”说心事?
那这个大家都很明白了,当然就是徐灿这个原配,在质问静妃这个小三了。
然后,黛玉在最后一句“倦倚西風夜已昏”,不忘对这个小三再补了一刀。
海棠花“倦倚西風”,就是说因为门帘都半开着,西风吹入房内,吹动海棠花,花枝随风摇摆,好像是倚靠着这西风一样。
那么形容这个意象的,有句名句呀,就是李清照在“佳节又重阳”时写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所以后面宝钗就说自己“谁怜为我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黛玉是说,不管宝钗你想“同谁诉”,最后都“诉”不成了,顺治和陈之遴两个男人都离开了你。你只能如李清照那样,重阳佳节也只能“倦倚西風”,只能“独在异乡为异客”,只能“人比黄花瘦”。
大家知道,在《红楼梦》里,宝钗可是“东风”呀。那么压倒东风的,不就是西风吗?所以这满屋子卷起西风的情景,正象征了董小宛在后宫的当宠。所以宝钗就只能“怅望西風抱闷思”了。
另外,宝钗在她的两首菊花诗和一首螃蟹诗中,全部提到了“重阳”,不是“慰重阳”就是“盼重阳”。这个“重阳”,当然就是指陈之遴和顺治两个男人。
但这里面还有更深的含义的。
书中湘云和丫鬟翠缕,曾经大谈特谈世间万物如何分“阴阳”。不知有没有人留意到,两人的对话中有几句特别奇怪:
翠缕道:“这也罢了,怎么东西都有阴阳,咱们人倒没有阴阳呢?”
湘云照脸啐了一口道:“下流东西,好生走罢!越问越问出好的来了!”翠缕笑道:“这有什么不告诉我的呢?我也知道了,不用难我。”
人怎么会没阴阳呢?男为阳女为阴,这不是常识吗?湘云的反应更奇怪,还“照脸啐了一口道:‘下流东西’”。这有什么下流的?什么叫“越问越问出好的来了!”
相信读者也跟翠缕一样,感到摸不着头脑。那么其实这其中的内涵,跟上面“重阳”的内涵一样,说的是同一件事。这个事情也是在书中作了比较多文章的,例如书中为何有那么多“二爷”,贾琏明明是长子,为何也被称“琏二爷”?还有为何宝玉会说“除明明德外无书”等等,谜底都在这件事情上。
那么限于篇幅,本篇就只能写到这里了,下篇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