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话]日俄战争—东瀛“霸权”的“不归路”,前无畏舰经典之战(下)
承接上期,继续填剩下的坑
从军事上思考日俄战争:前无畏舰的“经典之战”,推动“无畏舰”的诞生
好巧不巧,在日俄战争后的1906年,在海军方面颇具天赋的英国人,又开始了他们在主力舰上的变革。
他们发现,前无畏舰在以往的战斗中暴露出了重大问题,那就是火炮口径过于繁杂,不便于统一指挥齐射,这使得前无畏舰不能发挥出更大的威力。因此,英国人于1906年推出了一型军舰——大名鼎鼎的“无畏号”战舰。


英国人的这场变革,将“大舰巨炮”的竞争推向了最高峰,前无畏舰自1891年诞生以来,一下子又成了“过时的玩意”。
世界各海军强国纷纷推倒“前无畏舰”的造舰计划,疯狂制造新型的无畏舰。新的军备竞赛以及资本主义列强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为后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从宏观的政治层面反思日俄战争:涉事三国的“遭遇“
俄罗斯——蒙受奇耻大辱却依然保持倔强
对马海战结束后,俄罗斯海军波罗的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几近全军覆没,俄罗斯海军宝贵的生力军遭到毁灭性打击,21艘战舰被击沉,7艘被俘俄国一下子失去了原本海上强国的地位。
陆上,旅顺要塞的俄军最终向日军投降,也是同样是一败涂地,陆军将领为在沙皇面前争宠而勾心斗角,离心离德。而海军将领的指挥素养更是不如日军的海战新秀。
历史上,白种人自封“开化”和“革新”的先锋,对“有色人种”创造的“落后文明”轻蔑至极。
然而,1905年,就在这波涛汹涌的对马海上,黄种人的海军第一次将白种人的海军打的脸面全无,尊严尽失。

对于俄罗斯来说,输给日本这样的弹丸小国,似乎更是耻辱。
从此,战争使得俄罗斯国内的矛盾更加加剧,由于战争带来的巨大伤亡和经济消耗,国内的农奴起义愈演愈烈,沙皇的统治已经开始出现危机,十二年后出现的革命更是诞生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战后,日俄双方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朴次茅斯海军基地签订《朴茨茅斯条约》,宣告了日俄战争的结束。签订《朴茨茅斯条约》,条约规定:
1.俄罗斯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2.“俄罗斯政府以中国政府之允”,将俄国从中国攫取的旅大租借地及其附属的一切权益、公产均转让给日本。
3.俄罗斯政府将从长春至旅顺段的中东铁路支线及其所属的一切权利、财产,包括煤矿,均移让给日本。日、俄两国可在各自霸占的铁路沿线每公里驻护路兵十五名。
4.俄罗斯宣布取消在东北的一切有违机会均等主义的权益。
5.俄罗斯将北纬五十度以南的库页岛割让于日本
尽管日本的谈判条件对于领土问题咄咄逼人,但俄罗斯保留了最后的“倔强”,毕竟俄罗斯的体量巨大,还保有黑海舰队,北方舰队和庞大的陆军力量,俄外交官以强硬的姿态逼迫日本不敢对俄罗斯索取赔款,而这一点,恰恰击中了日本的痛处。

日本——虽然大获全胜但自身危机重重,“东瀛”走向不归路的开始
视线转移到日本,日本虽然在日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同样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参战人数为四十万,伤亡二十四万人左右。对于一个弹丸小国来说,这不是一个很小的数字。现代化战争虽然使日本夺得了纸面上的“利益”,但这种全民战争的代价使得战争的重担压在了日本几乎每一个家庭身上,物质和生命的代价比起之前的甲午战争那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但对于俄国这样体量庞大的国家,即使俄国伤亡人数比日本只高不低,但是俄国国土辽阔兵力依然雄厚,虽然伤了元气,但重整旗鼓只是时间问题。
此外,日本因为这场战争已经投入了17亿日元左右,而且绝大多数是债务,此时日本已经陷入了财政危机。所以日本才不得不在对马海战结束后在美国斡旋下开始与俄国谈判,因为日本此时其实也已经筋疲力竭了。
本来日本自然想像让俄国像甲午战争时大清一样给他们赔款赚回来一些。
但是,俄国和大清国不一样啊。。
一个强硬,一个软弱。
在日本的领土诉求下,俄国表示不赔款,否则继续战争。
大清可没有这种底气和日本这么说话。。。
此时日本服软了,因为日本实在是打不动了,有钱能使鬼推磨。没钱了,神鬼都不听使唤,别说那一个个活生生的士兵们了。
于是,拿不到赔款,日本自然无法医治创伤。经济上的危机更加严重。
这使得社会出现危机,“民粹主义”抬头了。
“我们的政府居然在这次战争中,没有拿到一分钱,那些铁路和港口能让我们这些庶民吃饱饭吗?”
日本的极端民族主义者不满政府在谈判中的软弱,开始示威游行,对于日本政府的官邸,设施进行猛烈攻击,打砸抢无所不用其极。
甚至舆论认为“美国的操纵使得日本丢掉了赔款和许多应得利益”
于是,这些“愤青”开始出现反西方的思潮。打砸教堂以及西方报社,国民甚至因为镇压,与警察爆发严重冲突,甚至开始焚烧警察局。

曾几何时,日本也曾经为了与大清国的一战而不断培养国民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
但是,这种意识一旦变得过于极端和不理性,那就会反噬整个国家。
暴动持续两个月,东京一片混乱。。。。。。
主导日俄战争的内阁在这种极端到不可理喻的“爱国主义”胁迫下黯然下台。日本更加陷入了狂热的“民粹主义”且不可复返。
最终,演变成了更加狂热的形态——“军国主义”。
日本从此走火入魔,走上了一条更加极端的“不归路”(这就是后话了,熟悉历史的读者也应该知道其结果了)


大清——有好运眷顾,但终究是人为刀殂,我为鱼肉的惨状
视线转移到大清,这就是一个完全看别人脸色,在列强的争斗中左右逢源的弱国了。
最早,甲午战争失败时,大清国的策略是“联俄防日”,但是也给了俄国趁机占领东北的机会,后来日本把俄国势力驱逐出朝鲜和东北大部分地区,但是日本在日俄战争中的突出表现引起了其背后的支持者英国的警觉,为了平衡日俄的力量以使得日本日后不会反过来咬自己一口,其出面调停,使得日本放弃了许多权益,日本实际上国力也已经损耗很多,无力控制东北大部分地区,俄国又退出了东北地区,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实际上又阴差阳错了回到了大清国的手里。
且据称还有一种说法(不知道是否有史实依据,这里列出仅供参考,不代表作者认同),大清虽然名义上宣布“局外中立”,但是暗地里大力支持日本。在日留学生有的组织“拒俄义勇队”回国协助日军,有的在日本捐款。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红十字会在上海成立后,就赴满洲慰问救护日军伤兵。大清可谓运气颇好,站对了队,如果俄国赢得了战争胜利,那俄国对东北的控制力绝对有可能使得东北永久变成俄国领土(看看海参崴的结果吧),那以后的中国,可能就是一只“断头鸡”,国家领土主权将受到严重损害。在战争胜利后,日本处于所谓的“同情”及实际无力控制东北的情况。将东北地区的一些领土及利益交还大清(以道义来看国家的观点作者认为不妥,国与国之间一般很难谈“感情”,大多数只谈“利益”,“感情”很多时候不过是“攫取利益”的工具罢了),但其实,日本保有了对东北的主动权,东北怎么处置,完全是日本说了算。
“主动权”很少会在弱国这边。就算是俄国,也依然拥有可以重新掌控东北的能力,也依然在觊觎着中国东北和蒙古的领土权益。
而大清,毕竟还是“人为刀殂,我为鱼肉”的弱国。耻辱是不可避免的,可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又怎能解决这种涉及到领土主权的严重问题呢?
毕竟,“弱国无外交”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到国家消亡前这段时间,最现实的一条道理,这条道理,是以千百万人血淋淋的现实为基础得出的。

直到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国鸭绿江,让以美国为首十七国联军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从此,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洗刷了中国近代以来所受的屈辱。从此,朝鲜半岛形成了今日的局势,虽然依然是战云密布,但是中美俄在此地段形成了力量平衡,谁都互相忌惮,那就谁都不敢动大手,因此才能保持这样的相对稳定的和平状态。

又到了1969年,中国东北边防军狠狠回击了入侵珍宝岛的苏联军队。1972年,由飞行员杨国祥驾驶的强-5甲型飞机携带小型化氢弹“狂飙一号”的甩投试验成功,标志中国的氢弹拥有了大批量部署的可能性。

当时,中苏关系已经全面破裂,中国面临着苏联陈兵边境的威胁,据说钢铁洪流的威力甚至让我国的军队认为
“以我军现有的常规军事力量仅仅能抵挡苏联的进攻72小时”
氢弹,真的是迫不得已的武器,当战争来临时,每一位驾驶强5甲的飞行员,将挂着小型氢弹,向苏军的装甲集群投掷,氢弹爆炸的巨大威力,将波及到他们驾驶的飞机,以及周围的一切,他们,都无法返航。。。。。。


“为了祖国,单程突击”
然后,陆军部队将穿着三防设备,冲入辐射区与苏军搏斗,在苏军可能对我进行全面核打击报复时,利用60年代到70年代广泛修筑的地下国防工事来拖延敌军,并且伺机进攻西伯利亚地区的铁路大动脉,与苏联的军队搅在一起,这样他们就无法使用核武器对我部队进行攻击。
也许,印证了那句话,“只有不怕死的人,才配活着”

后来,这场预想中的中苏全面战争并没有爆发,也许是慑于中国的决死姿态,亦或是美国在背后的声援。
但这一切的事实都告诉我们:
“唯有强大的国防,才是我们美好生活的坚强后盾”

本期文章关于“反思”部分的文案及GIF内容参考借用了UP主“思维实验室”关于日俄战争的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i4y1V7t5?from=search&seid=1622146336567452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