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毛姆《面纱》两个结尾的导读

2023-08-05 21:16 作者:机杼记  | 我要投稿


     毛姆《面纱》有两个结尾,都是描绘的主人公凯蒂经历一切后的心灵成长,但前一个蕴含着解放性,后一个导向庸俗。

毛姆在1949年的签名信件中写到:

For James Spencer, This novel is the fruit of a long stay I made in China in 1921. In a recent edition I have rewritten, I think for the better, the last two or three paragraphs. W. Somerset Maugham, 1949.

致詹姆斯·斯宾塞:这部小说是我1921年在中国长期逗留的成果。在最近的一个版本中,我重写了最后的两三段。W。萨默塞特毛姆,1949年。 

    “无极玄师”在其视频平台上痛批了后一结尾,并回溯地指出了前一种结尾蕴含的解放性,在我们看看前后两个结尾前,先粗暴地过一下故事剧情:

三个人物:凯蒂,凯蒂的丈夫瓦尔特,与凯蒂通奸的已婚的查理(三人来自英国)。瓦尔特是科学家,沉默、神秘,笨拙不善交际,在香港从事细菌研究;查理是英国驻香港的高级官员,已婚,风流倜傥。

故事的主要发生地是中国——香港和发生霍乱的“湄潭府”。

剧情:

主人公凯蒂在家庭“逼婚”下,在英国与单方面追求她的瓦尔特“错误地”成婚。成婚后凯蒂随瓦尔特来到香港。但凯蒂始终不爱沉默、神经质的瓦尔特。在香港社交圈中,凯蒂倾倒于风流有趣的高级官员查理,经常与之偷情。

二人的通奸被瓦尔特发现了。事发后,瓦尔特开始了他自毁式行动——或是想惩罚凯蒂,或是想帮助凯蒂成长,他主动申请去霍乱地“湄潭府”从事救援工作,迫使凯蒂与查理脱离关系,与他一同奔赴水深火热的湄潭府;同时也展开了对凯蒂的“冷暴力”。

到达死亡笼罩的霍乱区后,瓦尔特在当地的教堂行医,凯蒂最终也与修女一起投身于接济灾区儿童。在危险而忙碌的生活中,凯蒂反而对生活有了更多的认识,她反省了自己的不忠,看清了查理的真面目;同时认识到人生苦短,但生活中存在着更“神圣”的心灵的震撼,人们应该放下过往投入生活,瓦尔特更应如此——二人的关系应当缓和,瓦尔特应该放下自捉奸以后对她冷漠与敌视。

在湄潭府,凯蒂真诚地祈求瓦尔特原谅自己的不忠,认为“即使二人之间没有爱情,做不了夫妻,也应当可以做朋友”,但瓦尔特在二人的相处中仍极力地对她保持着敌视的态度,同时却也表达对凯蒂还有着“病态的”爱——即使她在某些程度上轻浮愚蠢,并背叛了他,他仍深爱凯蒂。但瓦尔特的分裂之处就在于,他同时因仍深爱着凯蒂而鄙视自己。

最终瓦尔特因救助平民不幸感染霍乱死去,临死时也没有对身边的凯蒂表达和解,他仍保持着克制,咽气前给凯蒂留下一句莫名其妙的诗——“死的却是狗”。凯蒂认为瓦尔特死都不原谅她,是他的某种病态的自恋。凯蒂始终知道瓦尔特经历着病态的痛苦。

瓦尔特死后,凯蒂回到香港处理丈夫财产等后事。回到香港后她查理又对她百般引诱,凯蒂虽尽力抵抗,严肃警告,但仍在查理的引诱与迫使下再次发生性关系。发生关系后,崩溃的凯蒂毅然离开香港,回到英国。她决心开始新的生活。她要与彼此关系冷淡,互相没有感情的家人培养起真正的情感。她要将自己腹中的孩子培养成独立自由的人(她在霍乱区发现自己已有身孕,孩子的父亲应该是查理),她要追求内心安宁的生活。全书结束。

     

     介绍完情节,我们切入正题,再来看看前后两个结尾的最后一段。两个最后一段都是描述凯蒂决心与父亲好好相处后,对过去的回首,和对未来的展望。(虽然毛姆说他改了两、三段,本文只导读最后一段,因为倒数2、3段都是凯蒂和父亲的平常性的谈话,总结性的最后一段才能给全书定调)

     先看毛姆最后改成的庸俗版本的结尾:

     过去已经终结,就让死去的人死去吧。这是否太过无情?她真心希望自已学经会了怜悯和慈悲。她不知道等待她的是什么样的命运,心中却感觉到了那种不论发生什么都能快乐地接受的力量。然后,突然间,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从她的意识深处浮现出了对他们(她和可怜的沃尔特)走过的那段通向受瘟疫侵蚀的死亡之城的旅程的回忆,那是在一天早晨,天还是黑的,他们就坐着轿子出发了。天破晓的时候,与其说是她看到了不如说是她预知到了一幅令人惊叹的美景,有那么一小会儿,她心中的痛苦减轻了。这美景让所有人类的苦难都变得微不足道了。太阳升起来了,驱散了晨雾,在前方,目光所及之处,她看到了那条他们要走的小路,小路曲曲折折,穿过成片的稻田,跨过一条小河,又穿过了起伏不平的乡下。如果她能沿着眼前这条如今已依稀辨认出的小路朝前走,或许她犯下的那些错误、做的那些蠢事以及承受的那些痛苦,就没有完全白费,这不是那个善良而滑稽的老瓦丁顿说的那条通向虚无的路,而是修道院里头那些可爱的修女如此谦卑地追寻的那条路,是那条通向安宁的路。(全文完)

     初版结尾(中译没找到,笔者自译):

     “我并没有失望,我有希望与勇气。过去已经终结;让它们安葬吧。生活尽是未知,但我会轻盈地投身其中。生活尽是迷茫,但我依稀看到了一个图景,它展现为一种不竭的richness,一个迷,一种奇异感,这是对于世界万物,对于怜悯和慈悲,对于道与行道人,也许最后——对于上帝的图景。”(全书完)

(richness笔者警惕于本词中文语境释义,不译)

(道与行道人:此处的“道”就是我们老子的道,故事发生在中国,情节中凯蒂曾与书中另一人物——毛姆在书中的化身——英国驻霍乱区的助理专员老瓦丁顿交流时触及“道”)

     "I'm not. I have hope and courage。The past is finished; let the dead bury their dead. It's all uncertain, life  and whatevet is to come to me, but I enter upon it with a light and buoyant heart. It's all confused, but vaguely I discern a pattern, and I see before me an inexhaustible richness, the mystery  and the strangeness of everthing, compasion and charity, the  Way and the Wayfarer and perhaps in the end--God."   (TNE END)

     笔者想简单聊聊自己对两个结尾,庸俗性和解放性的理解。我想,庸俗结尾庸俗就在于凯蒂最终认为生活的道路不是通向虚无的道路,而是通向安宁的道路。而解放性结尾的解放性在于凯蒂最后看到的生活图景就是虚无(inexhaustible richness, mystery,strangeness)。真正的解放性我想就是这样——虽现实生活“河流险峻”并虚空得永远无法到达对岸,也要在未知中“光脚淌河”,最终收获某种充裕。而困在这么一个阶段——幻想所谓超越性的安宁或心灵秩序,无法在生活的虚无本质与实在现实之间的不一致性中(mystery,strangeness)进一步思考世界,最终只能抱残守缺地“溺亡”——说的就是你!小布

     最后,想进一步了解为什么两种结尾一种庸俗,一种解放,请见up主未明子的B站内容:【文学评论】毛姆所谓“面纱”的【致命翻译错误】背后,到底是什么鬼!_哔哩哔哩_bilibili

     未明子在不了解两种结尾的原因的情况下,将情况理解为中文译者对真正解放性的摧毁,导致最终给了解真实情况(毛姆自己摧毁了自己作品中的解放性)的观众呈现出一种被害妄想的丑态。真正想寻求进步的观众不应停留在对其丑态的嘲讽,而应该在他的讲解中看到那本应该存在于作品中的解放性。

     再后,希望感兴趣的朋友把小说读完,加深学习。


毛姆《面纱》两个结尾的导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