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书笔记(3)
《资本论》读书笔记
(括号内为本人理解或举例。)
第一篇 商品与货币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1. 价值尺度
(此处假定金为货币商品)
不是因为有货币,商品才有公约的可能,而是所有商品都有价值才能划等号。货币只是表示商品价值尺度的物品。
我们可以通过货币表示商品的价值量,但货币没有价值,货币要与别种商品有统一的相对价值形态,它必须以它自身为等价。
货币在只用作价值尺度时,它只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就是商品定价,价格签子上表示的货币量,就是价值尺度)
如若有两种不同的商品充做价值尺度,则一切商品都有两种不同的价格表现。若充做价值尺度的两种商品比价不变,则商品价值可以维持稳定,但是如果比价每变化一次,都会扰乱商品两种价格比例,因此价值尺度的复本位制,与价值尺度相矛盾。(所以一个市场只能有一个本位货币)
当作价值尺度和当作价格标准,是货币的两种相异的机能。充作价值尺度时,是把许多商品的价值转换为价格,为想象的货币量。价格标准则必须以一定量贵金属重量测定其价值
(指充做货币的贵金属)充作一个标准价值。(比如电视剧里面常见的一两银子)同时贵金属亦是劳动生产物,其价值也是变化的。
金的价值变动,不妨碍金的价格标准的机能。因为无论金价值如何变动,各金量的比价不变,比如12盎司金是1盎司金的12倍,是不可能变化的。
同时,金的价值变动也不会影响金的价值尺度的机能。因为一切商品是通过金来进行比价,只不过金价值涨跌,会用不同的金量表示罢了。
当我们要确定一物的价值,并在货币形态上确定该物的价值时,货币是当作计算货币用的。
价格可以和价值量相背离,这种可能性,内在于价格形态之内。但这不是价格形态的缺点。因为商品价格以受平均法则支配,但每个商品的价值量又各不相同。因此价格形态更适合平均法则支配的生产方法。
2. 流通手段
A 商品的形态变化
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含有如此的形态变化:
商品——货币——商品
W——G——W
依其物质内容说,这个运动是W——W,就是商品与商品交换,也是社会劳动代谢机能。
考察商品第一形态变化:W——G。
对一个商品所有者来说,是以商品代替金。令人注目的现象是,商品与金(20码麻布与2镑金)的转换,即二者的交换。商品因何可以交换呢?因其自身的一般的价值形态。金因何可以交换呢?因其特殊的使用价值形态。金因何与麻布相对为货币呢?因麻布的价格2镑(即麻布的货币名称)已经使麻布和当作货币的金发生关系。商品要蝉脱原来的商品形态,非经一度让渡不可。这就是,要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实际把表象在价格上的金吸引出来那时候,这种蝉脱过程方才完成。所以,商品价格或其观念的价值形态之实现,同时即是货币的观念的使用价值之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转化,同时即是货币到商品的转化。这一个过程是两面的过程。从商品所有者那一面看,是卖,从货币所有者那一面看,是买。卖即是买W——G同时即是G——W。
商品所有者因为放弃了自己的劳动生产物,故能占有别人的劳动生产物。所以,一个商品所有者必须具有下述二因之一、始能当作货币所有者, 而与那个商品所有者相对立。(1)因为他的劳动生产物,天然有货币形态,是货币材料,是金之类的东西。(2)因为他的商品已经退皮,已经脱弃原来的使用形态。
考察商品第二形态变化:G——W。
货币因为是其他切商品的转形姿态,因为是商品全般让渡的结果,所以是绝对可以让渡的商品。它把一切价格倒转来读;那就是,把自己反映在一切商品体上,以一切商品体为自身转化为商品的材料。同时,价格——商品向货币投送的秋波一又指示货币转形能力的限界,指示货币自己的量,因商品经转化为货币,而不复以商品的资格存在,故要单就货币,察知它是怎样到它的所有者手中,察知它是由什么东西转化成,乃是不可能的。货币是没有臭味的,它可以从任一个处所出来。一方面它代表卖的商品,他方面它又代表买的商品。
因为商品所有者一般只有一种生产物,但他的需要是多元的。故他不得不把大量商品售卖,并把所得货币分开用于多次购买。因此一种商品的形态变化结束,构成许多商品形态变化的开端。
总的考察一个商品的形态变化,W——G G——W。包含四极和三个登场人。商品形态变化中包含的这两个相反的运动阶段,构成了一个循环。商品形态的脱弃和复归。在始点上,商品对于所有者非使用价值,而在终点是使用价值。货币在第一阶段只作定形的价值结晶,第二阶段它只当作暂时的等价形态,是要消失的。每一种商品在这二阶段中完成循环,合起来便构成了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是与直接的生产物交换有别。直接的生产物交换,因使用价值转换地位或转换主人而终了。流通过程不是这样。货币虽从一种商品形态变化的系列脱离,但决不因此而消灭。它会随时在商品在流通界空出来的位置上,沉淀进来。(例如,鸡蛋的形态变化,鸡蛋——货币——鸡 中,鸡蛋从流通界退出,货币就马上替补进去;然后鸡从流通界退出,货币又替补进去。)商品为商品所代替,货币则常在第三者手中,流通使货币不停的奔走。
B 货币的流通
商品流通过程所直接分授给货币的运动形态,是愈离愈远于出发点。那就是从一个商品所有者交到别一个商品所有者。那就是货币的流通。
货币之所以有流通手段的机能,仅因为它是独立化的商品价值。每一种商品通过第一形态变化使,便退出了流通界,而为新的商品所替补。而货币却一直留着流通界,并不绝在流通界徘徊,那么,究竟有多少货币被流通界吸收呢?
首先,商品界流通所需要的流通手段量,已经由商品价格的总额规定了。但是如果货币价值变化,则会引起商品价格比例的变化,同时会影响流通手段的量的变化,这个是由货币本身引起的。引起这种变化的,是其价值尺度的机能。
其次,假设商品量是一定的,则流通货币量,定于商品价格的变动。(这个想必我不详细说明也能明白)
再,流通的货币量=商品价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假设有若干在时间上空间上并存,但不互相连络的售卖或局部形态本化:比方说,有1卡德小麦,20码麻布,1册圣经,4加伦白兰地酒,同时须有8镑货币在流通界。反之,假设这四种商品是依次序发生形态变化的,(1卡德小麦——2镑——20码麻布——2镑1册圣经——2镑4加伦白兰地——2镑),则2镑货币已经够使这种种商品依次流通,因为这2镑货币会依次实现这各种商品的价格,从而实现合计8镑的价格总额。(原文举例)
一国在一定时期的流通过程,包含许多分裂的在时间空间上并存的卖或买或局部的形态变化。在其内,同一枚货币都会经过若干次流通,可以计算一枚货币的平均流通次数,在每日流通开始时,有多少货币加入流通。
货币的流通,表现商品的流通过程。所以货币的流通速度,也表明商品形态变化的速度。但注意,流通所指示的,只是现象,不能说明其流通快慢的原因。
C 铸币:价值记号
货币的铸币形态,是由货币充做流通手段的机能发生的。在想象的货币名称上表示金的价值。货币的流通,使铸币的实在内容与名义内容相分离。(即铸币的金属价值与机能的存在)
狭义的纸币,是从货币的流通手段的机能发生的;信用货币则以货币的支付手段的机能为自然的根源。
纸币是金的记号或货币的记号,一国的流通手段量是有限度的,吸收的金量是有限度的。如果纸币的发行超过限度,那么纸币只能代表这么多的金量,说明纸币做价格标准的机能发生变化。(有点类似于之前说的商品价值,总劳动时间在某一种商品上花费的时间过多,虽然都是在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但是价格还是低,因为市场需要的这种商品量的总生产时间比这个低,那么价格就相应的低了)
3. 货币
A 贮藏
当卖了之后没有进行买,货币就停滞了。有时候,商品的售卖,非为要买商品,乃是为了以货币形态代替商品形态。于是形态变化不复是物质代谢的媒介;它成为它自己的目的了 。货币变成贮藏的货币,商品卖者成为货币贮藏者。
随着商品流通的推广,货币的权力是增加了。货币的富成为可以随时使用的绝对社会的形态。货币既不说明自己是由什么转形成的,故任何物品是否为商品,皆可化为货币。商品间质的差别,都会在货币的形式上消失。但货币也只是一种商品,可以为任何人私有的外界物。因此社会的权力,成为私人可以私有的权力了。
金银贮藏,它的第一种机能,是由金银铸币的流通条件发生的。商品流通在范围,价额于速度上不停变动。随着这种变动,流通额也不断变化。所有货币的流通额必须有伸缩。倘若要使实际流通的货币量不断适应流通。则国内现存的金银量,必须比当作铸币用的金银量更大。因为有货币贮藏着,相当于蓄水池,枯水时出,涨水时蓄。
B 支付手段
一个商品所有者售卖现存商品,别一个商品所有者仅以货币或未来货币的代表者资格,购买它,于是,售卖者成为债权者,购买者成为债务者。商品的形态变化或商品价值形态的发展,在者场合变化了,货币也取得一种新的机能,就是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终会加入流通过程,但它加入时,商品早已退出流通。
在流通过程一定时期内,到期的诸种债务,代表引起这种种债务的面品的价格总额。实现这个总额所必要的货币量,依存于支付手段通流的演度。那受限制于二种事情:(1)是诸债权者与诸债务者间的关系的连锁,(那就是,A从其债务者B处受取货币,再以之付于债权者C等等;) (2)是不同诸支付日期间的间隔。络续的支付或延迟的第一形态变化,和前面考察的交错的形态变化系列,是本质上不同的。流通手段出通流,不仅表示卖者与买者间的关联,并且在货币通流之内,由这种通流,生出这种关联。反之,支付手段的运动,却表现一种先已完全存在的社会关联。
货币充作支付手段的机能,包含一个直接的矛盾。在各种支付互相抵消时,货币只在观念上,有计算货币或价值尺度的机能。而在支付必须实行时,它并非充作流通手段,非充作物质代谢的暂时的媒介的形态,却是当作社会劳动的个别的体化物,当作交换价值的独立的存在,当作绝对的商品。这种矛盾,是在名叫金融恐慌的生产恐慌商业恐慌中爆发的。支付的连锁与人为的清算组织十分发展以后,这种恐慌方才会发生。当机构全般因某种原因发生扰乱时,货币必须立即地,突然地,由观念的计算货币姿态,急变为现款。
现在,我们且考察在一定时期内通流的货币的总额。假设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通流速度为已知的,则此总额,等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的总额,加到期的支付的总额,减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再减同一枚货币时而当作流通手段时而当作支付手段的通流次数。
商品生产发展到相当的高度和范围以后,货币充做支付手段的机能,能扩展到商品流通的领域之外。它将成为契约上的普遍商品。
每一个国家,都会确定总支付的日期。(决定这种日期的,比如按季节变化的生产条件,赋税等。)必须在每年某数日结账的种种支付,须有大量货币准备。定期支付的全部支付手段量,与支付间隔时间的长短成正比例。
C 世界货币
货币一离开国内的流通领域,就会解除价格标准。铸币和价值记号的地方形态,再还原为贵金属原来的条块形态。
世界货币可以充做一般支付手段,一般购买手段,充做财富一般之绝对的社会的体化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充做一般支付手段,那是发挥在国际贸易差额的结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