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编曲番外篇(四)【PART 1】(03 樂器方面)
风格编曲番外篇(四)【PART 1】(03 樂器方面) 【03 樂器方面】 隨著音樂類型的不同,樂器編制(樂器組成)的特徵也不盡相同。 例如,說到搖滾樂團,鼓組、電吉他、電貝斯、主唱的組合可說是最典型的編制方式。 爵士的典型編制則是鼓組、鋼琴與低音提琴的組合。搖滾樂團中不太可能出現長笛樂手;爵士表演上也沒有主唱會用死腔( death growl )唱歌的。如果有,我很想聽聽看(笑)。 那麼,為什麼要依據音樂類型來決定樂器的編制呢?這是因為各類型的音樂都是利用樂器音色來塑造風格上的特徵。例如搖滾不能沒有電吉他音色,爵士一定要有低音提琴的音色(當然也有例外)。 反過來說,如果在一般不會使用電吉他的音樂類型裡加入一點電吉他音色,就會被說這是「帶有搖滾味的編曲」。可以說音樂類型與樂器編制有著密切的關係。 本節將簡單說明編曲常用的典型樂器。一起來看實際演奏方法,或在 DTM 上重現時的注意事項吧。 【鼓組】 鼓組大致可分為「原聲鼓組音色」與「合成鼓組音色」兩大類。 這時一定有人會問「 DTM 上的鼓組節奏不都是逐格輸入產生的嗎?」,理論上是這樣沒錯,不過為了方便說明,本書把原聲鼓組音色定義為「真人演奏或者模仿真人演奏」;合成鼓組音色則定義為「電子鼓機等器材內建的電子音」。接下來會進一步說明。 ●原聲鼓組 鼓組的基本構造是由低音大鼓(腳踏鼓)、小鼓、腳踏跋、筒鼓兩個、落地鼓、碎音銳、疊音跋組成。
【低音大鼓( bass drum )】 又稱為大鼓或腳踏鼓,一般寫做 B . D ( bass drum 的縮寫)。鼓組裡最大的鼓,位於鼓組正中間、放置在地板上。 低音大鼓是利用腳踏板驅動鼓槌來發出聲音。聲音渾厚大聲且低沉。 對所有的節奏樣式而言是很重要的樂器。 【小鼓( snare drum )】 一般寫做 S . D ( snare drum 的縮寫)。 鼓手坐著時兩腿中間的鼓就是小鼓,通常很難從正面看到。小鼓底面有一條叫做「響弦( snappy )」的金屬線·可以發出相當大的「啪!」聲響。每次跟搖滾鼓手一起進錄音室或練團結束後,小鼓的音量總是大到使我產生嚴重的耳鳴。 除了一般敲擊鼓皮的打擊方式以外,小鼓還有兩種敲擊鼓邊的打法。 一種是以鼓棒的中段,敲擊小鼓邊框的封閉式鼓邊敲擊法( closed rimshot )。這種打法可以發出「喀吱」或「叩吱」之類乾枯感的聲響,常被用於抒情等的安靜段落,或是巴薩諾瓦( Bossa Nova )等曲風中。 另一種是在敲擊小鼓鼓皮的同時,也用鼓棒中段打擊的開放式鼓邊敲擊法( open rimshot )。比起一般打擊方式更有力道,可以發出金屬音明顯的「喀一!」音色。
【腳踏跋( hi - hat )】 通常寫做 H . H ,從正面看就位於右邊的位置,外型像被刺穿的飛碟。上下兩面銳可合在一起,也可以用底下的踏板調整兩面小銳的距離遠近。 腳踏銳通常以鼓棒敲擊發出聲音。踏板踩到底,兩面銳就會密合( closed )起來,敲打銳面會發出短促的「吱!」聲響。在不踩踏板的開放狀態( open )之下,敲打銳面則會發出長而響亮的「嚓一!」聲響。 DTM 裡幾乎所有的音源,都是開放狀態的音會持續發聲直到密合狀態的音出現為止。反過來說,開放音的長度可以透過封閉音調整。
【筒鼓、落地鼓( tomtom , floor tom )】 筒鼓是裝在大鼓上的一對中鼓。 有人只裝一個,給人有資深鼓手的感覺。筒鼓又稱為通通鼓。 落地鼓就是以腳架支撐放在地板上的筒鼓。 從正面看·右邊的筒鼓音域最高。其次是中間,左邊的落地鼓最低。 通常在敲打節奏的時候,幾乎不會使用到筒鼓類,筒鼓類主要用在段落間的過門( fill - in )。 【銅銳類( cymbal )】 銅銳又分為碎音銳( crash )、疊音銳( ride )與水跋( splash )等種類。 碎音銳會被放在鼓組較高的位置,發出的音色相當爽快。通常用於副歌開頭之類需要震撼感的地方。這時候一定都會同時踩低音大鼓。 從正面看位在左側比較大的銅銳就是疊音銳。主要用於取代腳踏鐵負責打點密集的節奏。音量不大,聲響類似「叮一」的音。 疊音銳的正中間凸起部位稱為「鉢( cup )」,敲擊這裡會發出「喀一」或「唧一」的聲響。結合普通部位與中間凸起部位,就可以變化出類似「叮叮喀一叮叮喀一」的節奏樣式。 至於水銳則是一種很小的銅銳,聲響類似「啪沙!」。用法和碎音銳相同,不過音量更小,所以想要稍微強調起伏時非常好用。 ★逐格輸入的要領! 我們來了解一下實際打鼓的情形。 節奏基本上是由大鼓·小鼓與腳踏銳三種音色構成。過門時會用到筒鼓,但是人只有兩隻手,無法同時做出腳踏銳的連續短音符,所以不要輸入腳踏銳的鼓點。 類似這種模擬真人打鼓時的情形很重要。如果沒有看過鼓手打鼓,也可以參考 YouTube 的影片。 ●合成鼓組 基本的組合構成都與原聲鼓組一樣。 不過音色上有各式各樣的變化,光是看音色名稱根本無法得知實際的音色如何。 這裡要介紹幾種代表性的音源名稱。 【Analog Vintage Electro Techno 】 這類名稱的音源是重現經典類比鼓機 TR -808或 TR - 909的音色·或者刻意模仿這兩款音色、由此衍生的音色。 舞曲中相當常見,現在也是合成鼓組最主要的音色。 【VinylLo - fi HipHop OldSchool 】 這類是指從黑膠,或者說大張唱片取樣出來的音色,還有類似黑膠的音色。 這類音色大多粗糙、混有雜音。因為是將取樣(錄製)自唱片的音色剪短,有時候大鼓與腳踏銳是同時發出聲音,不過卻別有一番風味。總而言之,音色粗且存在感強烈是這類音色的特徵。 這類音色在嘻哈( Hip hop )或饒舌歌( Rap )等也相當常見。 ★逐格輸入的要領! 這類音色並不需要像原聲鼓組音色一樣,考慮實際能不能打擊的問題。 換句話說,正因為可以無視實際打擊能否做到,所以才能創造新的節奏。例如有可能一邊改變腳踏銳的音色或節奏樣式,一邊逐格輸入三到四種音色,就算是真人絕對無法打擊的速度也可以。 請自由發揮想像力,多多嘗試看看吧! 【Loop · Break Beat 】 在 DTM 上不管是「原聲鼓組」或「合成鼓組」,都是使用 MIDI 逐格輸入鼓點來演奏的。相對於此的 Loop 或 Break Beat 則是取自現場演奏錄音檔、直接貼到 DAW 上所重現的音色。 由於原本就是真人演奏,自然不會有逐格輸入的廉價感·音色也相當出色。相反的,因為已經錄製完成,所以很難照著自己所想重新輸入鼓點。 主要以做為鼓組或打擊樂器的音源被廣泛使用,不過最近也有貝斯或吉他等各式各樣的循環樂段素材可以多加活用。 ★逐格輸入的要領! 這種音色經常用於合成鼓組難以重現的打擊樂器類等上。 SPECTRASONICS Styrus 這種軟體音源具有非常龐大的循環樂段素材,而且可以進行簡單的編輯,推薦給各位。 【貝斯】 貝斯可以大致分成三種。 分別是電貝斯、原音貝斯(低音提琴〔 acoustic bass 〕)與合成貝斯。下面會逐一說明樂器特色。 ●電貝斯 電貝斯有四根弦(也有五根或六根弦的款式),最常出現在搖滾或流行樂等。 主要以手指撥弦來彈奏,不過搖滾樂團也會使用撥片彈奏。以撥片彈奏的音色會比手指彈奏冷硬,起音( attack )大為其特徴。 ●原音貝斯 原音貝斯就是管弦樂團裡的低音提琴( double bass ),日本俗稱 wood bass (和製英語)。通常使用在爵士或流行樂,是指以手指彈撥。原音貝斯與四根弦的電貝斯不僅琴弦數目相同,音程也相同。 但是,原音貝斯是一種體積龐大、弦也非常粗大的樂器,以彈奏同樣的音程來與電貝斯比較,就可以知道原音貝斯的音色渾厚許多。非常有溫度的音色是其一大特徵。 不過整體上來說,還是屬於溫潤的音色,放進樂器較多的曲子裡容易被蓋過。 所以比較常使用於樂器編制小的爵士或巴薩諾瓦( Bossa Nova )、原音樂器演奏的流行樂等。
●合成貝斯 這是指合成器等的貝斯類音色。 實際表演是以鍵盤樂器來彈奏。 主要用於舞曲類·在鐵克諾( Techno )或電子舞曲( EDM )等幾乎早已是主要的音色。 音色相當多樣·光挑選就很累人·不過貝斯音色選得好,就能使整首曲子悅耳動聽·所以一定要多加嘗試看看喔。 ★逐格輸入的要領! 電貝斯和原音貝斯的最低音都是 MIDI 主控鍵盤上的E1。五弦電貝斯的最低音可能更低,但太低的音反而效果不好,在逐格輸入時要盡量避免低於D1。不管是哪種貝斯·基本上在樂曲中的作用都是一樣的。 樂曲中,每變換一次和弦的時候,也要選擇和弦中的根音(或是分數和弦*中的分母音)。 *譯注:是指用分數形式表示和弦.分母表根音.分子表和弦.例如 C / G . 另外也很常見「和弦 on 根音」這種表記·例如 ConG。 第二常用的音則是該和弦的5度位置的音。比根音高八度的音也經常被使用。 首先就從這三種音來編排低音線( bass line )吧。如表記·例如 ConG 果覺得不夠,也可以加進和弦的其他音(三度或七度)。 【吉他】 吉他可以大致分為電吉他與木吉他兩大類。 這兩種吉他都是六根弦(最近也有七弦電吉他),最低音比貝斯高一個八度E2。 ●電吉他 電吉他必須連接音箱才能發聲,大部分都是透過效果器踏板的調變,使原本的音變化出各種音色。在音箱的擴大機面板上,也有各種旋鈕按鈕可以調整音色,通常會結合兩種來決定電吉他的音色。 不加任何效果、也不調整音箱的音色,我們稱為「無效果音色( clean tone )」。 還有特意扭曲吉他音色(不是歪斜而是扭曲變形!),以製造冷硬的音色。事實上電吉他的音色多少都有一點扭曲。 輕度扭曲稱為「脆音( crunch )」;中度扭曲稱為「過載( overdrive )」,強烈扭曲則是「破音( distortion )」。 ●木吉他 又稱空心吉他。琴身比電吉他厚實,正面中間位置有一個圓形開口,形成共鳴箱體。左手按住琴格、右手上下快速撥弦的動作就稱做「刷弦」·將和弦組成音按順序彈奏則稱做「琶音」。 形狀上與木吉他類似,但琴弦是尼龍製的吉他,我們稱它為古典吉他。琴弦質地較軟,所以音色也相對柔和,常出現在巴薩諾瓦( Bossa Nova )等類型中。 ★逐格輸入的要領! 在 DTM 上其實很難表現吉他音色,不過我會在接下來的頁面介紹幾個技巧給各位。
舉例來說·用鋼琴彈 F 和弦很容易,同時按「 Fa . La . Do 」三個鍵即可,但吉他受到構造限制的關係,相當不利於彈 F 和弦。 怎麼說呢?在吉他指板上·由低至高必須同時壓住「 Fa · Do · Fa · La 」的琴格(見圖⑥)。 吉他構造是從低音弦至高音弦排列(也有反過來從高至低的類型),所以逐格輸入時可以在時間軸上製造由低到高的些微差距,這樣就有相當逼真的效果。 只要仔細觀察吉他構造上的特徵,用 DTM 做出來的音色也能像真實吉他一樣。
我不推薦用逐格輸入的方式來表現吉他刷弦。花再多心思去模仿,也很難做到維妙維肖。如果真的想重現刷弦,有一種自動演奏的吉他專用音源,使用這種音源或許也不錯。 不過琶音倒是很適合用逐格輸入的方式表現,建議盡量使用。 此外·木吉他如果強力加掛壓縮器效果(參照P53),聽起來會有現場錄音的效果。 電吉他音色上,強烈建議各位使用音箱模擬效果( amp simulator )或效果模擬器(或是兩者都用)來處理。 電吉他的關鍵就在音色。如果連音色都像真的,那麼就算輸入的音符只是大致上類似,聽起來也幾可亂真。 【鍵盤樂器(原聲樂器類)】 鋼琴是最具代表的鍵盤樂器。 ●鋼琴 從古典到爵士、流行·幾乎所有音樂都缺少不了鋼琴。而且鋼琴的音域也非常廣,幾乎涵蓋所有樂器的音域。 ★逐格輸入的要領! 依照音樂類型的不同或許可能改變,不過歌曲伴奏中,基本上左手是彈和弦根音(有時彈五度)、右手則是彈和弦。因為鋼琴的起音相當明顯·在凸顯節奏上也頗具效果。 仔細觀察由鋼琴樂手演奏的 MIDI 檔案,會發現音的強度或彈奏時間點等是出現參差不齊的情況。所以,如果 DAW 軟體有附「 Humanize 」(人性化:模仿真人實際演奏時的音符位置、長度、力度的些微誤差)功能的話,也可以加以活用。 輕度加掛壓縮器效果,能增加現場錄製鋼琴音的真實感。 ●電鋼琴 以 Fender Rhodes 機種為代表的電鋼琴*。 *譯注:電鋼琴以拾音器收 音.數位鋼琴則以數位演算或取樣音色模仿電鋼琴的音色。 這種溫暖遼闊的音色在現代音樂場景上依舊經常出現。 節奏藍調( R & B )等類型中更是和弦伴奏的典型樂器。 ★逐格輸入的要領! 這種具有伸展性的音色相當優美,所以經常演奏長音符。 和弦即使只使用空心音符(指的是二分音符或全音符).聽起來也很舒服。 如果音源有附顫音( tremolo ,讓音量有规律地忽大忽小的装置)等的效果的話,就多加使用吧。 ●電風琴 大多時候 DTM 上所指的電風琴,既不是管風琴.也不是學校那種腳踩式簧風琴,而是 HAMMOND *。音色不會隨著時間而衰減·所以常使用在抒情曲等伴奏上。 *譯注:在電晶體與數位電路導入之前. HAMMOND 電風琴的音色主要來自機體內部九十一面差速齒輪的複雜電磁感應。 另一方面,由於發出聲音的時間點相當早,在 靈魂樂或放克( Funk )等類型上也有用來做為仿擊樂( percussive ,次倍音的短促衰減)音色·或者像吉他那樣扭曲音色使用在搖滾樂上。 這種樂器通常與 LESLIE 搭配使用· LESLIE 是一種喇叭在箱子內不停旋轉、超級類比訊號式構造的喇叭。 ★逐格輸入的要領! 當演奏抒情曲等有較多二分音符或全音符的時候,可以考慮把這些長音符放到比鋼琴或吉他更高的音域。 這種時候必須注意,如果和弦是四和音以上的和弦,那麼電風琴就可以彈三度、七度、引伸音等的音。在高音域彈奏根音·恐怕會與右手的七度或引伸音相衡,導致整體音色混濁。 此外,多加使用滑音奏法( glissando )也會有逼真感,值得一試。 【合成器】 合成器音色相當多樣豐富。在此介紹幾種代表性音色。 ● LEAD 類 重現 MOOG 等經典合成器特質的音色。例如懷舊電視影集《神探可倫坡( Columbo )》的主題曲就有使用,像是「 PYON ~」的音色。 ★逐格輸入的要領! 流行樂常把這種音色用在副旋律上。這類音色通常來自單一發聲數的音源,如果刻意疊合音符與音符的頭尾,音程移動就會變得滑順。 這種音色單獨聽起來比較單薄,可以大量加掛殘響或延遲效果來調整。 ●合成銅管類、 SAW 類 這種音色原本就是從模仿真實管樂(例如小號或薩克斯風)所製作而成的音源。音色厚重華麗而受到很多人喜愛,因此常以合成器的重複樂段被大量使用。 Van Halen 樂團的< JUMP >這首歌中的重複樂段相當有名,近年來在出神音樂( Trance )或電音( Electro )、電子舞曲( EDM )等電音舞曲中經常可以聽到。 ★逐格輸入的要領! 帶有節奏性的彈奏和弦可以說是典型的奏法。此外,如果延遲加在一拍半或付點八分音符的時間點上,也會很有效果。 ●合成弦樂、 PAD (襯底)類 起音時間慢、深具遼闊優美的音色,經常用於想要帶來輕柔寬廣感的時候。 ★逐格輸入的要領! 基本上和弦都是輸入長音符。音域偏高比較理想。多餘的低音部分不但聽不清楚,也會讓整首曲子的印象不明確,所以最好消除乾淨。和電風琴一樣都要避免彈根音等。如果與前後相接的和弦有共通的組成音,可以持續彈奏這個共同音。 【弦樂】 實際上的弦樂編制是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與低音提琴等樂器組成。 但是,在 DTM 上逐格輸入時,如果這些樂器是分開編曲就另當別論,不然最好選擇「弦樂」或「全弦樂」等名稱的音源。 ★逐格輸入的要領! 弦樂與合成器襯底或電風琴一樣,在抒情( Ballad )等通常輸入空心音符(指的是二分音符或全音符)比較多。這時,如果在最容易分辨出高音聲部的地方,賦予如同副旋律般的動線會非常有效果。 此外,做出有流動感的伴奏線之後,如果另外拉一條低八度的平行旋律,就可以讓弦樂聲部聽起來更有分量。 由於弦樂音源的起奏時間(發出聲音的時間點)大多較慢,所以在逐格輸入樂句節奏快的段落等時,只在目標樂句上重疊弦樂斷音( staccato ,將音切短)的音源會帶來不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