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虫害多,识别防治是重点!

文 | 小雨农智
图 | 小雨农智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大棚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蔬菜种植越来越多,在不同时节给大家带来新鲜蔬菜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但是随之而来的病虫害问题却频频困扰着广大种植户,蔬菜常见虫害有蓟马、粉虱、蚜虫、瓜绢螟、螨虫、斑潜蝇等,准确识别及时防治很重要。

小虫形态及危害症状
蓟马
蓟马是昆虫纲缨翅目的统称。
蓟马成虫身体黄色,前胸后缘有缘鬃,翅细长透明,周缘有许多细长毛,卵长椭圆形,初产时白色,略透明,后期橙红色。
若虫体淡黄色,老熟时带桃红色,缨翅目昆虫有许多种类常栖息在大蓟、小蓟等植物的花中,故名蓟马。

注意观察作物叶片有无白点,出现白点很可能就是蓟马发生了。
蓟马个体非常小,肉眼不容易看清,而且种类多、数量大、食性杂,一般藏在花内和叶片背面,善飞能跳,扩散很快。
蓟马侵染花朵后很难防治,必须在缓苗后、开花前控制住,所以一定要提前预防。

粉虱
粉虱是昆虫纲半翅目粉虱科昆虫。
虫体淡黄色,翅白色,附有蜡粉,没有斑点。
左右翅合拢呈屋脊状,因外形像小蛾子,身上沾满了面粉状的细小颗粒,就好像刚刚从面粉口袋里爬出来一样而得名。

粉虱分布于全世界,喜欢温暖的环境。成虫喜欢在中午活动,早晨和傍晚不起飞,常常成群起飞、迁移,似云雾状。
粉虱食物很丰富,几乎什么植物都吃。温度越适宜,繁殖能力就越强,但是粉虱的生长周期也会变短。

蚜虫
蚜虫是昆虫纲半翅目蚜总科的统称。
常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表光滑或分泌蜡粉、蜡丝覆盖虫体,体毛顶端尖锐或平钝,有时膨大为头状或扇状。蚜虫又名“蜜虫子”,因能产生蜜露而得名。
蚜虫喜欢群居,对黄色、橙色有强烈的趋性,绿色次之,对银灰色有负趋性。常聚集在幼苗、嫩叶、嫩茎和近地面的叶片上,取食寄主汁液。

蚜虫产生危害时会排出大量的蜜露污染叶片和果实,从而引起煤污病的发生,影响植物光合作用,蚜虫还能传播病毒病,造成病毒病的大面积发生。

瓜绢螟
瓜绢螟属于昆虫纲鳞翅目螟蛾科害虫。
成虫前翅沿前缘及外缘各有一淡墨褐色带,翅面其余部分为白色三角形,缘毛黑褐色;后翅白色半透明有闪光,外缘有一条淡黑褐色带,缘毛黑褐色。
幼虫体背有两条白线,亚背线和气门上线有暗褐色条斑。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生,越夏黄瓜注意观察新叶有没有缺刻,仔细看能可以看到细小的幼虫。
瓜绢螟幼虫共4龄,由于3龄后很难防治,一定要及早用药,药剂可选择茚虫威或甲维盐,可配合菊酯类药剂使用,兼顾速效性与持效期。
为了保证防治效果,防治瓜绢螟时可添加有机硅助剂,保证用水量足够,重点喷施作物中上部位置。

螨类:常见有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这两种。
二斑叶螨:雌成虫体背两侧各具一块黑色长斑,取食后呈浓绿、褐绿色,当密度大或种群迁移前体色变为橙黄色;雄成虫近卵圆形,前端近圆形,腹末较尖,多呈绿色。

朱砂叶螨:雌成虫体红至紫红色(有些甚至为黑色),在身体两侧各具一倒“山”字形黑斑,体末端圆,呈卵圆形;雄成虫体色常为绿色或橙黄色,较雌螨略小,体后部尖削。

螨类体型较小,不容易看到,可注意观察叶片形态,若发现叶片变色失绿,呈现斑点,卷曲发黄,可仔细观察是否为螨类危害,对症下药效果更好。
斑潜蝇
斑潜蝇主要有美洲斑潜蝇、番茄斑潜蝇、三叶草斑潜蝇、南美斑潜蝇和线斑潜蝇五种,美洲斑潜蝇为害较重。
成虫体长2-2.5mm,头部为鲜黄色,复眼后缘黑色,卵椭圆形呈乳白色,幼虫为蛆形,腹末端有1对圆锥形的后气门。

雌成虫用产卵器刺伤植物叶片表皮,形成白色刻点状刺孔,并通过刻点产卵和刺吸汁液取食,雄成虫不能形成刻点,但可在雌成虫造成的伤口上取食。
幼虫在叶片上下表皮之间蛀食,造成弯弯曲曲的隧道,隧道相互交叉,逐渐连成一片,导致叶片光合作用降低,造成脱落或枯死。

如何有效预防与治疗?
1.多数小虫具有趋嫩性,注意对作物生长点的防治,药剂选择要慎重,避免出现药害。
2.大部分小虫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对虫害的防治可选择清晨露水没干时进行操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蓟马、蚜虫、粉虱等可选择啶虫脒、呋虫胺、螺虫乙酯等药剂进行统防统治,瓜绢螟可选择甲维盐、茚虫威等药剂,螨类可选择哒螨灵、乙螨唑等药剂,斑潜蝇可选择灭蝇胺等。进行施药防治时要注意药剂轮换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4.调控大棚内的环境条件,避免一天内温差过大,湿度过高,造成虫害爆发。
5.多数小虫在棚内飞动,吸食植物汁液,传播病毒病或其他病害,需要注意及时防治。
6.可根据虫害习性,悬挂不同颜色的粘板,如粉虱偏向黄色粘板,蓟马偏向蓝色粘板等,利用物理方法进行防治。
小雨农智温馨提示:防治虫害时尽量选择清晨施药,清晨棚内的湿度大,小虫沾染水滴后翅膀沉重,不容易飞动,防治效果更佳。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