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流⾏病学(二) —第3章 流行病学(第1天学习)

2023-11-06 20:18 作者:非晚-w  | 我要投稿

⼀、A1/A2型题 (以下每—道考题下⾯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个 最佳答案。)

1. 罹患率是指( )。

 观察期间某病新发病例数与同期暴露⼈⼜数之⽐ 

【解析】 罹患率和发病率的计算公式为: 罹患率=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数×k 发病率=某期间(年)某⼈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数×k 发病率、罹患率的分⼦都是新病例数,分母都是同期暴露⼈⼜数。⼆者不同点在于时间周期不同,前者以年为单 位,后者以⽉、周、旬、⽇为单位。⽽患病率的分⼦是某病的新、旧病例数,分母是同期平均⼈⼜数。A项,是发 病率,B项,是患病率。

2. 某单位会餐的100⼈中。有30⼈因⾷⽤被污染的⾷物。于会餐后的2天内发⽣腹泻、腹 痛。这30%是( )。

罹患率

【解析】 罹患率通常多指在某⼀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观察时间可以⽇、周、旬、⽉为单位。如传染病、⾷物中 毒及职业中毒的统汁。

3. 5年存活的病例数占随访满5年的病例数的百分⽐。称作( )。

⽣存率 

【解析】 存活率又称⽣存率,指随访期终⽌时仍存活的病例数与随访期满的全部病例数之⽐。通常以1、3、5、10年计算。 ⽣存率=(随访满n年尚存活的病例数/随访满n年的病例数)×100%。⽽病死率表⽰⼀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患 者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例。主要⽤于病程短且容易引起死亡的疾病,多⽤于急性传染病。

4. 某疾病既往病死率很⾼,近年来某研究所新研发了⼀种药物,可以延长该病患者的⽣ 命,但不能彻底治愈该病。此时该病的( )。

患病率增加

【答案】 A

【解析】 患病率=观察的总⼈⼜中某病新、旧病例/调查总⼈⼜数。新研发的这种药物,可以延长该病患者的⽣命。但不能 彻底治愈该病,表明某病新病例⼈数可能不变,但旧病例⼈数增加,即分⼦增⼤,⽽分母是同期⼈⼜数,固定不 变,所以患病率增加。

5. 疾病分布是指( )。

时间分布,地区分布,⼈群分布

【解析】 在疾病流⾏病学研究和实践中,常常需要综合地进⾏描述、分析其在⼈群、地区和时间的分布情况,只有这样才 能全⾯获取有关病因线索和流⾏因素的资料。

6. 抽样误差指的是( )。

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的差异

【解析】 抽样研究中随机误差体现为抽样误差,抽样误差是由抽样引起的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的差异。抽样误差是不可避 免的。只要样本是随机抽取的。就可以⽤统计⽅法来估计它的⼤⼩。

7. 某省疾病控制中⼼某⽇统计报告,该地累计诊断SARS病例232例,其中已治愈出院⼈数 117⼈,死亡⼈7⼈。该地现住⼈273426⼈。要反映该病严重程度,应计算( )。

A. 病死率(7/232)

【解析】 A项,病死率:表⽰⼀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例。表⽰确诊病⼈的死亡概率,反映 疾病严重程度和医疗诊断⽔平,主要⽤于病程短且容易引起死亡的疾病,多⽤于急性传染病。D项,死亡率指在⼀ 定期间(通常为1年)内,某⼈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其分⼦为死亡⼈数,分母为可能发⽣死 亡事件的总⼈⼜数(通常为年中⼈⼜数)。是⽤于衡量某时期、某⼈群死亡危险⼤⼩的⼀个指标,是⼀个国家或 地区卫⽣、经济和⽂化⽔平的综合反映。

8. 下列哪⼀项是衡量某疾病的原因归因于暴露某危险因素程度的最好指标?

归因危险度百分⽐ 

【解析】 归因危险度百分⽐(AR%或ARP)又称为病因分值EF,是指暴露⼈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 病或死亡的百分⽐。其反映某因素的暴露者中,单纯由于该因素引起发病的危险占整个病因的⽐例。

9. 假设要评价⼄型肝炎疫苗的效果,你会选择以下哪个⼈群作为研究对象?( )

⼄型肝炎⾼危⼈群是最佳选择。

10. 关于评价指标,下列哪种说法错误( )。

 评价诊断试验可靠性的指标是灵敏度和特异度

11. 调查发现某⾼原地区居民结肠癌的发病率⾼于全国平均⽔平,研究者注意到该地区⼈们 的饮⾷习惯具有⾼脂肪摄⼊,低蔬菜、⽔果摄⼊的特点,拟开展⼀项课题研究,分析饮⾷ 习惯与结肠癌的关系,考虑到因果现象发⽣的时间顺序,最佳研究⽅法应为( )。

队列研究

12. 抽样调查时保证样本代表性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

随机抽样和样本含量适当

【解析】 按⼀定⽐例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部分⼈(样本)进⾏调查,以样本统汁量估计总体参数,称为抽样调 查。样本代表性是抽样调查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随机抽样和样本含量适当是保证样本代表性的两个基本原 则。

13. 均数回归趋势属于下列哪⼀类偏倚?

信息偏倚

【解析】 信息偏倚包括回忆偏倚、诊断怀疑偏倚、报告偏倚、均数回归趋势以及⽣态学偏倚等。

14. Meta分析中常见的偏倚不包括( )。

失访偏倚

解析】 Meta分析中的偏倚可分为抽样偏倚、选择偏倚和研究内偏倚三类。抽样偏倚是指查找相关⽂献时产⽣的偏倚,包 括:发表偏倚、索引偏倚、查找偏倚、参考⽂献偏倚或引⽂偏倚、多重发表偏倚和主题多重使⽤偏倚、英语语种 偏倚、数据提供偏倚。

16. 进⾏双盲研究的主要⽬的是( )。

排除⼈的主观⼼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解析】 双盲是指在研究对象和研究者都不了解试验分组的情况下,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的⽅法。应⽤双 盲法可减少研究对象和研究者的主观⼼理因素对研究结果产⽣的某些⼲扰作⽤。

17. 选定有特定疾病的⼈群组与未患这种疾病的对照组,⽐较两组⼈群过去暴露于某种可能 危险因素的⽐例,分析暴露于该因素是否与疾病有关,该研究为( )。

病例对照研究

【解析】 病例对照研究是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各组⼈群过去暴露⼲某种或 某些可疑危险因素的⽐例或⽔平,通过⽐较各组之间暴露⽐例或⽔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是否与研究的疾病有 关联及其关联程度⼤⼩的⼀种观察性研究⽅法。

18. 下列各项不属于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的是( )。

可计算发病率

【解析】 病例对照研究不能计算发病率,只能计算暴露的⽐值⽐(OR)。

19. 关于实验流⾏病学与观察流⾏病学的区别,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由研究者决定哪⼀组暴露于可疑危险因素,哪⼀组作为对照组

【解析】 与观察性研究相⽐较,实验流⾏病学的关键不同点是随机分组和暴露因素是研究者为了实现研究⽬的⽽施加于研 究对象的。

20. 以下关于普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通过普查可以得到某种疾病的发病率

【解析】 普查指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内⼈群中的每⼀成员进⾏的调查。普查分为以了解⼈群叶中某病的患病率、健康状 况等为⽬的的普查和以早期发现患者为⽬的的筛检。⽬的:①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某些疾病;②了解 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如对⼉童⾝⾼、体重、发育状况和营养的调查。

21. 病例对照研究中对照的选择有多种来源,其中选择偏倚最⼩的是( )。

社区⼈口中的健康⼈或⾮该病病⼈

【解析】 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对照来源主要有:①同⼀个或多个医疗机构中诊断的其他病例;②病例的邻居或所在同⼀居委 会、住宅区内健康⼈或⾮该病病例;③社会团体⼈群中的⾮该病病例或健康⼈;④社区⼈口中的⾮病例或健康⼈ 群;⑤病例的配偶、同胞、亲戚、同学或同事等。其中以第④种最接近全⼈群的⽆偏样本,⽽以第①种使⽤最 多。

22.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代表性最好的病例来源是来⾃( )。

社区的新发病例

23. 假设要评价⿇疹疫苗的效果,应选择以下哪个⼈群作为研究对象?( )

⿇疹的⾼危⼈群

【解析】 实验性研究在选择研究对象时要注意选择对⼲预措施有效的、预期结局事件发⽣率较⾼的⼈群。如对疫苗预防某 传染病的效果进⾏评价,应在相应传染病⾼发区⼈群中进⾏,选择该病的易感⼈群作为研究对象,要防⽌将患者 或⾮易感者选⼊。

24. 以⼈年为单位计算的率为( )。

发病密度

【解析】 以观察⼈时为分母计算出来的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称发病密度,最常⽤的⼈时单位是⼈年,以此求出⼈年发病 (死亡)率。

25. 实验流⾏病学的⽅法不包括( )。 .

病例报告

26. 队列研究中研究对象应选择( )。

  在⽆该病者中,选择有、⽆某暴露因素的两个组

【解析】 在队列研究中,所选研究对象必须是在开始时没有出现研究结局,但有可能出现该结局(如疾病)的⼈群,然后 再按有、⽆某暴露因素选择两个组。

27. 考核⼀种疫苗效果时进⾏双盲设计是指( )。

受试者和观察者都不知道哪些受试者接受疫苗,哪些受试者接受安慰剂

【解析】 双盲是指研究对象和研究者都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其优点是可以避 免研究对象和研究者的主观因素所带来的偏倚,缺点是⽅法复杂,较难实⾏,且⼀旦出现意外,较难及时处理, 因此,在实验设计阶段就应慎重考虑该⽅法是否可⾏。

28. 前瞻性队列研究与流⾏病学实验的根本区别是( )。

是否⼈为控制研究条件

【解析】 流⾏病学实验中的研究因素是⼈为控制的⼲预措施,⽽队列研究中是⾃然的暴露状态,故⼆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 否⼈为控制研究条件。

29. 某研究者拟在某社区观察某保健品预防冠⼼病的作⽤,实验组⽤该保健品,对照组⽤⽆ 任何作⽤的糖丸,这属于( )。

安慰剂对照

【解析】 安慰剂对照是指安慰剂通常⽤乳糖、淀粉、⽣理盐⽔等成分制成,不加任何有效成分,但外形、颜⾊、⼤⼩、味 道与试验药物或制剂极为相近。应⽤安慰剂是为了去除某些研究对象由于依赖医药⽽表现出的正向⼼理效应。

30. 关于现场试验研究中现场的选择原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免疫学效果时,应选择近评价传染病疫苗的期内发⽣过该疾病流⾏的地区

【解析】 评价疫苗的免疫学效果时,应选择近期内发⽣该疾病流⾏的地区。

31. 下列措施中属于⼆级预防的是( )。

产前检查

【解析】 产前检查可发现胎⼉染⾊体异常和隐性致病基因携带者,从⽽终⽌妊娠,避免有缺陷患⼉的出⽣,属于遗传病的 ⼆级预防。

32. 传染源是指( )。

体内有病原体⽣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和动物

【解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和动物。包括患者、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动物。

33. 能明确地和定量地表达病因、宿主和环境之间构成的疾病流⾏规律的研究⽅法是 ( )。

 流⾏病学数学模型

【解析】 流⾏病学数学模型又称数学流⾏病学或理论流⾏病学,它是⽤数学公式明确地和定量地表达病因、宿主和环境之 间构成的疾病流⾏规律,同时从理论上探讨不同防治措施的效应。

34. 理论流⾏病学的⽤途不包括( )。

提出病因假设

【解析】 理论流⾏病学研究⼀般不具备提出病因假设的功能。

35. 某⼈研究婴幼⼉哮喘的病因,选择500例确诊的婴幼⼉哮喘病例,和同期同医院确诊正 常的婴幼⼉500例,然后对母亲孕期病史及分娩情况进⾏回顾性分析,调查婴幼⼉哮喘相关 的危险因素。这种研究⽅法是( )。

病例对照研究

【答案】 E

【解析】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是以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性的个体作为对 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研究对象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较病例组与 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 联。在评估了各种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之后,再借助病因推断技术,推断出某个或某些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 因素,从⽽达到探索和检验疾病病因假说的⽬的。

36. 流⾏病学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包括( )。

混杂偏倚、信息偏倚、选择偏倚

【解析】 流⾏病学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包括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

37. 病例与对照配⽐的因素,必须是( )。

已知的混杂因素或⾄少有充分理由怀疑的混杂因素

【解析】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采⽤匹配的⽬的包括两⽅⾯:①⾸先在于提⾼研究效率,表现为每⼀研究对象提供的信息量增 加;②其次在于控制混杂因素的作⽤。所以匹配的特征或变量必须是已知的混杂因⼦,或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为混 杂因⼦。

38. ⼊院率偏倚又可称( )。

伯克森偏倚(Berkson's bias)

【解析】 ⼊院率偏倚(admission rate bias)又称伯克森偏倚(Berkson's bias),指利⽤医院就诊或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时,由于⼊院率的不同⽽导致的偏差。

39.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三级预防是针对疾病⾃然史的不同阶段⽽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措施

40. 奈曼偏倚(Neyman bias)又称( )。

现患-新发病例偏倚

【解析】 现患病例-新病例偏倚(prevalence-incidence bias)又称奈曼偏倚(Neyman bias),是指在病例对照研究或现况研究 中,⽤于研究的病例⼀般是研究时的现患患者,⽽不包括死亡病例和那些病程短、轻型以及不典型的病例。此外 某些患者在患病后,有可能会改变其原来的某些因素的暴露状况,由此⽽产⽣的偏倚。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流⾏病学(二) —第3章 流行病学(第1天学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