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冷知识:查资料时发现汉朝时期的古国“南海国”以及韩国古代于山国和耽罗国。
历史冷知识:查资料时发现一个有趣的汉朝时期的古国“南海国”,一个与江西、福建相关的古国。韩国古代于山国和耽罗国。
俺对世界各地的古代小国都特别感兴趣,比如说,韩国的郁陵岛在古代是一个叫“于山国”的小国家。韩国的著名旅游圣地济州岛在古代是一个叫“耽罗国”的国家。而且济州岛曾经是元朝的领土。(《高丽史·地理志》载有济州高、梁、夫三姓三姓开辟神话,但具体年代不清。新罗时期,济州高乙那后孙高厚的三个兄弟被新罗君主封为“星主”、“王子”、“都内”,并赐国号“耽罗”。济州是耽罗国的中心地。公元498年(东城王20年),济州被百济控制。百济灭亡后,济州重新隶属于新罗。)
1105年(肃宗10年),高丽在将济州改编为高丽的耽罗郡,毅宗时期改耽罗为济州。1276年(忠烈王2年),济州由元朝管理,后于1294年归还高丽。
南海国
南海国(前195年-约前174年之前)是《汉书》中提到的一个诸侯国家,其国土大致在今江西省境内的赣东北地区。[1] 关于南海国的具体情况,历史上记载欠详,《汉书》中也只有零散记载。
南海国的国王名叫织,是百越人,原为闽越国的南武侯。公元前195年,被汉高祖册封为南海王。[2]
后来居于庐江郡内的南海国臣民起兵反叛淮南国的统治,淮南王刘长以此为由派大臣间忌遣兵攻打南海国,南海王织率军投降。刘长将南海国的臣民全部迁往上淦(今江西省樟树市附近)。[3]尔后受降的南海国军队再度反叛,淮南国为此调动水军进行了镇压。但是因该地气候湿热致使军中疫情失控,淮南国的军队尚未开战就已经死亡过半。从此以后,南海王织被降为庶人,南海国灭亡。“处之上淦”含义之解,可以是指使其居于上淦,也可以是指处决其于上淦。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么在南海国灭亡之时南海王织被降为庶人之说就无从谈起了,但这种可能性要比前者略低一些。
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汉文帝以淮南国百姓生活贫苦为由遣使赍帛五千匹劳军,被刘长傲慢地拒绝;而此时南海王织也向汉文帝上书献币献帛,但淮南王刘长的大臣间忌却从中作梗,烧毁其书,将币帛据为己有。[4]这或许也是引发南海国迁往上淦地区后复反的主要原因。南海国的叛乱最终被刘长镇压,南海国从此也在历史上失去了记载。 关于南海国都城的具体位置一直是个谜。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考古发掘出的文物提出,南海国都城可能是在福建省武平县附近万安刘屋后背山遗址。[5][6]
曾有一名武平县地方史学者,在研读民国三十一年版《长汀县志》卷一《地理志·建置》中发现:“今武平县地在汀潮赣之间,盖即当日南武侯地而汉封之曰南海者也。”该志是目前唯一发现明确记载南海国封地疆域的地方史志书,这为史学界解决遗留多年的“南海国封地之谜”提供了极重要的的线索[7]。
同时,福建省龙岩市也曾为寻找南海国古遗址征集线索
庐江国,西汉时期封国,庐江国都城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
历史编辑
前164年,置庐江国,汉文帝立刘长之子刘赐为庐江王。前153年,七国之乱后,国除,刘赐被改封衡山王,后为庐江郡。
前174年,刘长勾结匈奴、闽越谋反一事败露,丞相张苍领群臣要求文帝处死刘长。文帝只废其王爵,发配蜀郡严县的邛莱山,并且发还他十个爱妾,并给予每天五斤肉、两斗酒为家用。大臣袁盎反对这个处罚,认为刘长性情刚烈,不堪屈辱,必定会在途中死去,让天下讥讽皇上杀了弟弟。汉文帝不相信,说只是想给刘长一点教训。刘长果然因为不堪屈辱,绝食自杀而亡。
刘长死后,汉文帝将没有给刘长饮食的官员都斩杀了,并依照列侯的礼节在雍县葬了他,并赐予三十户人家帮他守坟、扫墓。
刘长的三个儿子都封王,并由长子刘安继任淮南王的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