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局狼人杀,我和男朋友差点撕到分手”

“一切团建游戏都是友尽游戏。”
编辑部终于在某次聚餐后的狼人杀环节,第一次切身感悟了这句真理。当认真玩家与划水玩家凑到一块,游戏进程仿若灾难。

而在又一次密室逃脱的团建提议中,本部门再一次界限分明地分裂成了两派,一派去密室里与NPC尬舞,一派去洗浴中心泡澡搓澡。

最核心的分歧,完全出在了一个问题上——
“这种费脑子的游戏,哪好玩了?”
前两天博主@木遥发文吐槽狼人杀,掀起了一众网友的热烈反应。

尽管狼人杀已经算是个“老桌游”、被讨论过很多次,不少人依旧情绪激烈地表示“苦狼人杀久矣”。
同时被网友提名的,还有剧本杀、阿瓦隆、密室逃脱等等社交游戏。
它们被统称为“逻辑类游戏”,一部分人对它趋之若鹜,另一部分人为它痛恨不已。
为了它们究竟好不好玩,大家能吵上不止三天。
01“玩游戏时友情是什么,能红烧吗?”
前几天,玩具公司 Mattel宣布桌游UNO已经有50周年历史的时候,全世界玩过UNO的人或许都情不自禁地咬紧了牙关。
没被朋友用“+4”牌坑过,不算UNO人。


但好歹,UNO的坑人手法还很简单粗暴。
看你快没牌的时候给你加几张牌,相当于斗地主时农民玩家一起针对地主玩家。
虽然恨得牙痒痒,但毕竟玩游戏就得有点好胜心才刺激。
这一逻辑放在狼人杀、剧本杀这类游戏上,却会分分钟带来完全撕裂友情的风险。

无数玩家激愤地控诉——“那是游戏吗?那是宫斗!是迫害!”
以狼人杀为例,最开始,玩家们的争议点在“欺骗”。
当有人看着好友施展话术,骗过所有人把自己投出局时,觉得自己委屈万分的时候。
与此同时,一定有人愉悦地享受“合法诈骗”的快乐,满足内心深处的戏精需求。

再后来,争议点转移到了“逻辑”上。
有人热衷于分析玩家发言的前后对比、找出漏洞,在这其中获取推理细枝末节的成就感。

也有人一个头两个大,觉得大家说话不可能完全逻辑严谨,对方仿佛在找茬。
简单而言,传统的社交游戏里要素简单,玩家们的期待都很一致。
打牌打麻将只要不赖皮,技术习惯什么的都好说。
但当下流行的这批“逻辑类”游戏内,人们的期待可能完全不相同。

狼人杀的以上情景置换到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游戏中,场景或许会变成了这样:
你正想着来一场夏洛克般的推理,看透隐藏在黑暗房间里的无数细节;可你的朋友只想当鬼屋玩,急着问店员要线索。

你热烈地融入剧本杀剧情、使出了十八般演技,可朋友无动于衷、更执着于盘问线索、推理时间线。

除此之外,“逻辑类”游戏中的细节,有时容易代入真实生活。
飞行棋大富翁UNO,大家的较量全部集中在明面上的卡牌道具,再“勾心斗角”也不会逃离游戏的语境限制。
没人会因为飞行棋输了,觉得自己被冒犯。
但却很可能会因为狼人杀剧本杀过程中被“泼脏水”、被指责“逻辑不通”、被质疑“好像在演”,而愤愤不平。
因为这说不定就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被污蔑指责的场景

作为敌我阵营明确、充满暗箱操作的游戏,新手很容易为挑拨、背叛的戏码上头,认为氛围太不友好。
同时还逃不开最大的分歧——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烧脑中感受快乐。
02“为什么玩游戏还要做题?”
去年年底,国内剧本杀市场规模突破了100亿。
明明看起来是个小众乐趣,却用实打实的流水市场坐实了“网红游戏”的称号,央视的财经频道都开始报道。

可在视频报道下,高赞的评论是“不了解”“不懂”,玩家与非玩家之间仿佛天然有壁。
最大的分歧还是那句——“游戏不是用来放松的吗?玩完烧脑不累吗?”

另一款新晋网红游戏密室逃脱,与剧本杀的境况也差不多。
还闹出了不少新人尝试密室逃脱的段子,譬如新手玩家过于紧张,把剧情中的用道具电话“报警”当成了真报警。
密室老板赶紧过来解释“有一段(游戏)背景故事,你要听吗?”,被民警误会狡辩:“我不要听。”

剧本杀热度的推广,得益于综艺《明星大侦探》的现象级传播。
而密室逃脱的流行,则得益于另一款综艺《密室大逃脱》的推动。
明星效应再加上网络跟风的效应,两款游戏的受众从推理资深爱好者的范围,扩大到了更多人。

两款游戏受到欢迎其实并不让人意外,对生活压力日益增大、快节奏生活中日益忙碌的人来说,密室与剧本杀能提供一个逃离现实生活节奏的去处。
有些日常生活中不愿多言的年轻人,反而在这些虚拟情境中更为放松、外向。
剧本杀与密室逃脱的爆火,都与2017年初狼人杀的爆火非常相似。

2015年,之后改名为《Panda Kill》的狼人杀真人秀节目开始小范围走红。
经过两年的传播积累,2017年狼人杀游戏出现井喷,App store上有40多种同类产品。
某狼人杀线上App界面
或许剧本杀、密室逃脱再走红两年,也会像当下的狼人杀一样,迎来一定规模的吐槽。
毕竟它们的元素太多,涉及的情景、对话不少,还都十分考验当事人与其他玩家是否游戏节奏上合拍。
重口难调的结果,也不难预料。
前段时间,国内的犯罪悬疑小说作家周浩晖宣布自己开始创作用于剧本杀的剧本。

从这一趋势也能看出,逻辑类游戏的受众至少是能在烧脑计算推理中体会快乐的人群。
就像是填数独,对一部分人来说这是消遣休闲,对另一部分人来说这是做数学题、毫无乐趣。

03世上本没有鄙视链,玩的人多了……
除却自身不感兴趣,这类逻辑类游戏在当下最大的槽点其实是——
鄙视氛围。
“如果你不这样玩,那你不太行。”
狼人杀在经过数年的发展后,已然形成了所谓的“高玩圈子”,人或许不是真高玩,但架势先做出了“高玩”的气派。

就像博主@木遥在长文中最先吐槽的,自己并不喜欢部分狼人杀玩家“我和你说,是这样的,你知道吗”“让我看看你逻辑思维”的氛围。
不仅有些爹味,还有点排外的味道。
仿佛不依照“高玩玩家”的套路进行,你就在“亵渎”这一精妙的游戏。

譬如一个常见套路是,预言家必须上警、第一天就告诉大家信息、再用警徽流的方式传递信息。倘若不这样做,自称预言家的玩家就会遭受一定质疑。
实际上,行事逻辑有千万种、思维方式有千万种,很难说哪一种就绝对正确。

狼人杀高能玩家JY为人就很亲和,爱鄙夷他人的“高玩”或许不是真“高玩”
你可以与小伙伴一起纯研究逻辑、分析每个人的言语漏洞,也可以玩一玩人性或社交,比拼演技或说服技巧,玩法众多。
但营造“智商碾压”“经验碾压”氛围的部分玩家,显然让不少人对狼人杀这款游戏的评价极速变差。

密室逃脱游戏玩家中,机械解密爱好者与恐怖解密爱好者的互不理解,也隐隐显出互相鄙夷的趋势。

虽然说有人就有圈子,有人就有鄙视链。
但逻辑类游戏内鄙视链的建立,明显比飞行棋大富翁这些游戏要快的多。
传统桌游游戏里,大家不会太过在意玩家的水平如何、行事方式如何。
但逻辑类游戏,一是因为刻板印象中强逻辑一定与高智商挂钩,二是因为大多需要通力合作。
自然就形成了鄙视链与人际摩擦产生的空间。

总有人依照自身意愿、把狼人杀剧本杀强行包装成“高智商游戏”,并乐于在其中展现优越感,引起他人的反感。

还曾有吐槽,有老板直接把狼人杀设为了“鸿门宴”,用来考察智商与情商。
明明只是游戏,到最后,或许只是老板一厢情愿的刻板印象。

尤为讽刺的是,不少人曾在线上剧本杀或狼人杀平台上有过这样的经验:
一位玩家张口闭口专业术语、“你会不会玩啊”,声音听起来却最多只到六年级。
Vista阿云嘎线上剧本杀时就曾被一位小学男生用稚嫩的嗓音训斥:“你上过学吗?逻辑不是这样的!”
怎么说呢,杀伤力不大,但侮辱性极强。

智商高或许的确有助于逻辑推理,但并不是所有智商高的人都乐于玩这套。
至少,如果觉得玩一场逻辑游戏用上的智商就是值得炫耀的资本,那这个人的智商存量或许也不太多了。
奢侈品鄙视链、羽绒服鄙视链、球鞋鄙视链……在万物皆可鄙的背景之下,逻辑类游戏会成为一环其实并不稀奇。
只是令人反感的是,它们会席卷一切、无法拒绝,不知道什么时候,正常生活的自己就莫名成了鄙视链底端。

真正的爱好者因鄙视链被误解,无辜的旁观者因鄙视链被冒犯。
烧脑类游戏与休闲类游戏本来只是两种消遣的偏好,就像水果里有人爱苹果有人爱橙子。
展现“智商优越感”的愿望要是真的很迫切,建议直接去测个智商、晒个数值,别再玩逻辑类游戏霍霍别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