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随笔]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

阅前提示:本文原则上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up主。本文主要由课堂笔记整理而成,虽然参考了一些其他书籍,但存在大量未经检验和对照的史实和史料,可能存在事实性错误,请酌情阅读和参考。
本文头图为网络寻找,是后来所作的油画,但是存在错误:五四运动的人群中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出现“打倒孔家店”的标语的。但是历史照片不符合B站头图的像素要求,所以就用了这张有些瑕疵的油画。

【主要人物】
段祺瑞:北京政府的实际控制者。直系代表人物,在国会有自己的派别“安福系”,通过这一派别操纵北京政府,当时的国会因而称为“安福国会”。受日本扶持,是亲日派、保守派。
徐世昌:北京政府总统,受到段祺瑞和安福国会控制。保守派。
曹汝霖:交通总长。曾奉袁世凯之命接受“二十一条”。属于派别“新交通系”。
陆宗舆:前驻日公使。曾负责“二十一条”有关条款的换文。段祺瑞当政期间出卖国家主权,换取日本借款。亲日派。
章宗祥:驻日公使。曾在段祺瑞当政期间出卖国家主权,换取日本借款。
顾维钧:驻美公使。巴黎和会期间作为中国代表赴和会谈判,驳斥多个有损中国主权的提案、提出多个维护中国主权的提案。
蔡元培:北京大学校长。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倡导学术自由。保守派的眼中钉。
一、巴黎和谈与山东问题
1918年11月,德国招架不住协约国的合力进攻,终宣布投降。次年1月,和会在巴黎开幕,中国代表为外交总长陆征祥、驻美公使顾维钧、驻英公使施肇基、驻比公使魏宸组,及广州军政府所派的王正廷。
当和会讨论到有关中国的问题时,日本代表谓胶州湾、胶济铁路及德国前在山东的全部权利,皆应由日本继承。顾维钧加以驳斥。这是中国在外交上初次与强国对抗,国内人心为之大振。中国代表不顾日本驻华公使小幡酉吉的威胁,正式提出收回山东权利及废除中日新约节略,谓后者系日本以恫吓手段强迫中国应允,违背参战国主持正义的原则。3月,提出对德和约节略;4月,提出取消外人在华特权节略。然而提议不惟为日本所拒,英、法亦不愿取消在华特权,说是此事不在和会权限之内,将来可请国际联盟注意。
中国全力以争的为德国在山东权利的归还。日本认为此事涉及到1915年5月的《中日新约》与1918年9月的中日换文两起事件。新约的缔结发生在袁世凯称帝的前夕,条约内容是中国同意“二十一条”的绝大多数内容,日本则不反对袁世凯称帝。至于换文事件,则是当时把持北京政府的段祺瑞受要向日本借款以支撑内战(日段勾结,日本从此开始扶持直系)。此次换文为章宗祥主笔,文中对于日本为答应借款而提出的要求应以“欣然同意”。两次事件中,日方都要求获得或扩大在山东的权益。巴黎和会参会各国认为,纵使《中日新约》可因中国参战而作废,中日换文则在中国参战之后,应属有效。英、法对日本早有谅解,故而偏袒日本;威尔逊态度软化,建议将德国在华权利让与参战国处理,或交国际联盟托管。日本均不同意。4月22日,威尔逊质问中国代表,谓《中日新约》的签订,系由于日本的最后通牒;但1918年9月,大战停止在即,日本不可能再压迫中国,何以中国对于日方要求仍“欣然同意”?在此不利的情况下,中国代表退步,允将德在山东权利暂由五大国(英、法、美、意、日)接收,以备归还中国;中国偿付日本用于青岛战事的战费,开放胶州湾为商埠,划定外人居留地。纵使这样的条件于中国主权已是奇耻大辱,日本仍拒绝,以退出和会相要挟。4月30日,英美法为其所屈,竟然答应于对德和约内订明德国前在山东租借地、铁路、矿产等,悉让与日本。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世界大战告终、和会将开始之时,名列战胜国的中国上下欣喜,知识分子尤为兴高采列。无论中国对于大战的贡献如何,毕竟是战胜国之一,而自晚清以来中国已经许久没有打过胜仗了。为了庆祝胜利,全国学校放假三天,教员、学生狂热地参加庆祝,以为“公理战胜强权”。然未及数月,巴黎和会的噩耗连连传来,对国人有如当头一棒,冷水浇背,一切落空,失望愤激达于极点。尤为愤慨的是青年学生。30年来,中国的民族意识与日俱增,近年尤视日本为最大的敌人,反日的心理强烈;青年学生复因先进知识分子的鼓励,爱国情绪高涨。使青年怒不可遏的,一是痛恨强国的暴横如故,“公理”全为欺人之谈;二是迁怒于以往办理对日交涉,现任交通总长的曹汝霖、前驻日公使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的罪不可恕。
5月4日,三千余学生齐集天安门,人手一旗,写“保我主权”“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诛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字样,高呼“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巴黎和约签字”“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等口号。大队先赴使馆区,要求英、法勿助纣为虐,为中外军警所阻,即按预定计划,直趋曹汝霖住宅。人数增至四千余,群情愈愤,揭破门窗,打毁器物,曹汝霖匿避,在场的章宗祥被殴,房屋起火。当天学生32人被捕。三周后,运动领导人之一的罗家伦称这次事件为“五四运动”,遂成为通用名词,涵义则扩大至新思潮、新文化运动。
此后,中方在巴黎和会的数次提议均被一一拒绝。6月28日为和约签字之日,中国代表作最后挣扎,再商英、法、美三国,说如不妨碍日后中国提请重议山东问题之权,即可签字。结果原函遭到退回。这时他们已无路可走,寓所又为留学生与华工所包围,和约遂未签字。中国的外交努力虽终于失败,然总算步向自主外交,不再甘任听强国摆布。至于对奥国的和约,则于9月10日照签,取消《辛丑条约》内奥国的权利,收回天津奥国租界,中国亦因之得为国际联盟的一员。同月15日,中国宣布对德战争终了。1921年5月20日,中德订约,邦交恢复,一切平等。
三、五四运动的扩大与最终胜利
运动的近因为山东问题,在未获满意解决之前,热血沸腾的学生自然不甘罢休。政府的高压手段与顽固的态度,则徒增他们的愤怒。5月5日,为援救被捕者,学生继续要求惩办卖国官员、拒绝巴黎和约,实行罢课。第二天,北京各大学、专门、中等学校学生成立北京学生联合会,女生一同参加,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学生组织。上海、天津学生与在日留学生,以及南北名流、社会团体一致支持。总统徐世昌为之所震慑,将被捕学生释放,各校复课,学生得到初步胜利。
因段派的挟制,徐世昌禁止学生再聚众扰乱秩序,将滋事学生送法庭办理,慰留请求辞职的曹汝霖。当权的亲日派与厌恶新思想的保守派认为此次事件为主张思想学术自由的北京大学所致,蔡元培被迫辞职,教授学生请求挽留,为内阁拒绝。结果北京各专门学校校长全体请辞。徐世昌续下令不准学生干政集会,并罢免同情蔡元培的教育总长傅增湘。
5月19日,北京学生实行总罢课,宣传反日,抨击政府。日本公使向外交部诘问,要求禁止学生活动;日本军舰集中至天津、上海、南京、汉口,无异于火上浇油。全国大小二百余城的学生一致罢课,北京教职员联合会同时成立,作为后援。段祺瑞悍然不顾,仍主张和约签字。徐世昌再制止集众游行演讲,取缔学生组织,并为曹汝霖等辩护。6月2日,北京当局再次逮捕学生,学生毫不畏惧。次日大队出动,被捕者约四百人,北京大学成了临时监狱。6月4日,宣传讲演的学生倍增,当天被捕七百余人,另有五千余人自请入狱,一千余女生向总统府抗议。教职员慰问在狱学生。政府始感高压手段无效,撤退包围北京大学的军警,徐世昌派人慰问学生,学生获得第二步胜利。
5月4日北京学生开始示威之时,曾吁请全国工商各界一致奋起。两天后,即得到北京商会、上海商业公团联合会、江苏教育会的响应。上海国民大会不仅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还并及段祺瑞、徐树铮;不仅要求收回青岛,还要求废除一切有损国家主权的条约。5月中旬以后,北京、天津学生代表陆续到达上海,会同当地学生,向商人劝说做实际抗争。及北京当局开始逮捕学生,6月5日,上海实行罢市,声称此举纯系爱国热诚,并非排外。全国各大城市继之而起。工人方面,初有济南、北京的集会,参加者以千万计。上海罢市的同一天,大规模罢工爆发,纺织、印刷、机器、烟草、邮政、电话、电车、轮船、码头、建筑等各业一一卷入,总计约六七万人,交通瘫痪。京汉铁路北段、京奉铁路西段的部分工人亦相继参加。
在举国汹汹之下,政府不得不于6月10日罢黜曹、陆、章,安福俱乐部亦通电反对巴黎和约,表愿顺从民意。徐世昌向国会请辞,可说是学生的第三步胜利,亦是民众运动的胜利。
6月12日,上海罢市终止,工人大多复工,惟仍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学生以不签巴黎和约的要求尚未贯彻,不肯复课。6月16日,全国学生联合会在上海成立,与山东及各地人士赓续力争。直至和约不签字后,始于7月22日,宣告停止罢课,学生获得了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