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军医生:得了抑郁症,不服用抗抑郁药物可以好吗?

“得了抑郁症,不服用抗抑郁药物是否可以好?”
“如果服用抗抑郁药,是不是就停不下来了?”
“只要服用抗抑郁药就可以治好抑郁症吗”
这是很多抑郁症患者的疑惑。
很多人对于药物会有一种天然的恐惧,担心药物副作用对自己的身体有影响,或者担心长期服用的话会产生药物依赖而无法摆脱。
今日小编整理一文,全面解答大家心中的困惑。
为什么要服用抗抑郁药物
事实上,抗抑郁药物直接作用于大脑,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水平来改善神经功能异常,帮助缓解患者情绪低落的状态,以及伴随的焦虑、紧张情绪、抑郁症发作过程中的身体不适,使患者的精力逐渐好转。因此,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都需要在药物的帮助下恢复正常状态。
简单一点来说,精神类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脑神经元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的效应,而达到控制症状的效果。
抑郁症患者的特点是消沉、消极、低落、活动减少,这是因为大脑神经元“兴奋”不足,或者遭到了“抑制”。
因此,抗抑郁药物对于神经元的作用大体可分为两种——增强兴奋,或是减轻抑制,最终就可以达到“兴奋”的目的了。

抗抑郁药需要长期服用吗
现在医学上并没有得出严谨的结论,但是现有的一些研究表明,因为抑郁症容易反复,一旦复发吃药时间会比上一次时间更长。
如果多次犯病,吃药时间就会更长。针对两次、三次以上的复发,医生一般会建议病人吃药3至5年。但是,约20%病人患有难治型抑郁症,3至5年服药并没有使病情好转,这种情况就可能需要长期服药。
相信很多抑郁症患者都从精神心理科医生那里听到过这个医学名词——五羟色胺。
大多数的抑郁症患者出现抑郁症状,往往就是因为大脑里五羟色胺不足,而药物本身所起的作用并非是为了补充,更多是帮助人体更好地吸收。
比如患者吃了一段时间抗抑郁药物后,经过药物的滋润,大脑里的神经元恢复了正常的功能,五羟色胺逐渐升高了。
于是患者的抑郁症状就会渐渐减轻、情况持续稳定,医生逐渐减药,患者也就痊愈了。看上去这是个很快的过程,但实际上,多数抗抑郁药开始起到足够作用,至少需要两周。
这为什么呢?一方面,药物在血液里的浓度,常常需要达到某个水平才能起到治疗作用;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作为精神类药物,抗抑郁药需要进到脑子里才能发挥作用,而要进到脑子里,药物在血液里就要有足够多的量。
所以,假如是因为担心“会产生依赖”而不坚持服药,故意少吃一点、甚至是不服药,对治疗是真的没有好处的。
那“长期服药”到底是多长时间?医学界并没有相关界定,因为总有一些残留症状,比如睡眠问题、吃饭问题、精力问题、记忆力问题等,所以服药时间肯定会较长。但是,在普遍情况下,绝大多数抑郁症病人不需要终身吃药。

坚持吃药,就能治好抑郁症吗
抑郁症患者在刚刚确诊时,可能会有一种释然感:
“不是我本身不努力、太苛刻、或对人态度太差,我只是生病了,出问题的不是我,而是抑郁症。”
这种想法在初期缓解痛苦体验上,对于患者来说有很大的帮助,但不是长久之计。
如果结果变成持续地回避自己与问题的关系,对状态的恢复也没有好处。这就像不能把责任都推到药物身上,认为“我在渐渐好起来了,药会让我痊愈”,或者是“我的状态还是很差,是这种药没有用”。也就是说,光等着抗抑郁药物把抑郁症“治好”,是不够的。
目前公认最有效的抑郁症治疗方法依然是药物治疗 + 心理治疗。
只吃药可不可以?也可以,但是必须意识到,药物只能控制症状,不能根除病因。所以,只有抗抑郁药物与心理调节相结合,病因和症状同时改善,才能帮助我们更快地摆脱抑郁症的困扰,从新开始体验正常的生活。
所以,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如果要完全治好抑郁症,不光是药物治疗,也要结合心理治疗,当然抑郁症患者的自我调节也必不可少,努力提高生活规律性、环境适应能力,改变生活作息时间,改变自己与周边环境打交道的方式,保持心理健康,就可以远离抑郁症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