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捷克蔓延到全德意志的战火,浅析欧洲三十年战争

2023-09-18 21:46 作者:与我谁愁  | 我要投稿

欧洲三十年战争,是指由1618年在波西米亚(位于如今捷克共和国的中西部)反对天主教统治的新教徒武装起义开始、蔓延至整个德意志的宗教战争,最后导致全欧洲各国大混战。直到1648年哈布斯堡王朝因战败被迫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结束,期间战事绵延长达三十年,故因而史称“三十年战争”。

这场欧洲战争,实际上是欧洲新兴国家为摆脱哈布斯堡王朝名义管辖、争取本国完全主权、争夺欧洲新霸权的国际战争。

一、欧洲三十年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

1、德意志王国内部的势力割据

十七世纪初期,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德意志王国仍处在哈布斯堡势力的统治下。当时德意志王国皇权衰微,德意志内部许多诸侯不愿意服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邦国割据称雄。

2、新旧宗教信仰的对立

同时,受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及大航海时代世界地理大发现等影响,各国间的宗教文化交流愈加频繁,出现了信奉新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诸侯的对立。他们彼此在宗教信仰矛盾纠纷的掩饰下互相争夺地盘,最终形成两大对抗集团,即1608年成立的“新教联盟”和1609年成立的“天主教联盟”。

新教联盟中主要有荷兰、英国、瑞典、丹麦、波兰、波西米亚以及部分德意志邦国等,其中不乏新兴国家。这些新兴国家由于国力提升,不满当时的欧洲秩序,寻求高度的国家主权和欧洲话语权,引起神圣罗马教皇及西班牙、波兰等天主教国家不安。

这些新教国家经历文艺复兴和启蒙,人民对中世纪专制愚昧残酷的教皇十分反感。新兴世俗皇权与天主教皇神权的矛盾同样在加剧。荷兰、英国等新兴海洋国家对当时海上霸主西班牙对美洲殖民贸易的垄断,同样期待改变。新兴国家势力期望摧毁欧洲哈布斯堡王朝,建立一个欧洲新秩序。

3、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1617年,神圣罗马帝国当时的皇帝马蒂亚斯违背了前任皇帝鲁道夫二世的诺言,在1609年鲁道夫曾签署文件,允诺给予新教教徒波西米亚人等宗教信仰的自由。而马蒂亚斯所任命的波西米亚国王斐迪南却是一个狂热的天主教教徒(即罗马公教),他上任后对新教实施疯狂的打压,严重阻碍了新教的发展。

由于波西米亚的人民大多信仰新教,因此当地新教教徒为了宗教自由,于1618年5月23日发动反对天主教的武装暴动,成为了引发欧洲宗教及国际政治冲突大爆发的导火索。由此揭开了欧洲三十年战争的序幕。

二、欧洲三十年战争几个历史阶段

1、波西米亚宗教战争阶段(1618年-1623年)

波西米亚新教徒选举德意志普法尔茨的领主弗里德里希五世为新国王,宣布独立。神圣罗马帝国出兵征讨。与此同时,同属天主教同盟阵营的西班牙借机入侵普法尔茨。

1620年11月,天主教同盟军击败由波西米亚和普法尔茨军队组成的新教联军,波西米亚被重新纳入神圣罗马帝国版图。帝国军队还强迫波西米亚居民改信天主教。

2.新兴国家联盟对抗神圣罗马帝国——英国、丹麦主攻波西米亚阶段(1625年-1629年)

弗里德里希五世逃亡到荷兰,寻求新教国家的支持。

因为弗里德里希五世是当时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的女婿,所以英国表示支持并出兵。

荷兰想发展本国的海上势力,希望通过联合以此削弱西班牙海上优势,同样表示支持。

而法国虽然属于天主教国家,但由于地理位置正处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之间,急于打破被东西夹击的困境,也加入到反神圣罗马帝国阵营。

地处北欧的丹麦和瑞典同样不愿意接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管辖,同时对南边松散的德意志诸侯领地有非粉之想。

由此英、法、荷、丹麦和瑞典结成联盟,由此宗教战争开始演变成为新兴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结成联盟、共同挑战以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为代表的旧有欧洲秩序的两大阵营对抗。

1625年英国军队攻入波西米亚西北地区。

为对付新兴国家联盟的进逼,神圣罗马帝国启用当时的军事家华伦斯坦为雇佣军统帅。1629年,华伦斯坦指挥下的雇佣军击败新兴国家联军,丹麦军队遭受重创。

3、新兴国家联盟对抗神圣罗马帝国——瑞典南攻德意志阶段(1630年-1635年)

作为北欧国家的瑞典,海上贸易受制于西班牙强大的海上力量,所以一直期待能畅通南线陆路贸易。当时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雄才大略。在他的领导下,瑞典进行军事改革,建立了战斗力强悍的常备军队和独立的炮兵兵种,在与波兰的战争中体现出强大的战力。

古斯塔夫二世将这次结盟对抗神圣罗马帝国,作为向南扩张领土、打通内陆贸易渠道的良机。

1630年,古斯塔夫二世亲自率军进攻波美拉尼亚,并在1631年和神圣罗马帝国在布莱登菲尔德展开会战,瑞典军队大获全胜。

但新兴国家联盟内部出现了担心瑞典侵占的势力太大的疑虑,由此出现了互不配合,各自为战的情况。

1634年9月西班牙王国与神圣罗马帝国抓住良机,组成联军发动诺德林根战役,几乎全歼瑞典军队。

4、欧洲各国全面大混战阶段(1635年-1648年)

1636年起,西班牙与神圣罗马帝国共同起兵南北两路夹攻法国,由此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天主教同盟与新兴国家联盟之间的宗教战争,彻底变成了各国为实利争夺的欧洲大混战。

1648年,法国和瑞典两国联军发动战争,神圣罗马帝国大败。10月各国签署《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欧洲三十年战争落幕。

三、欧洲三十年战争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欧洲三十年战争对近代欧洲格局带来了深刻影响。这里主要从政治、经济、军事、海上贸易四个维度作简要论述。

1、政治上

欧洲三十年战争沉重打击了神圣罗马帝国,欧洲旧有的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秩序进入崩溃,主权独立的新兴国家崛起,奠定了近代欧洲国家版图的基础。

在欧洲三十年战争爆发之前,欧洲大陆仍处在传统封建的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体制下,哈布斯堡家族成员长久掌控着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帝国、德意志等世俗政权,并与罗马天主教庭一起奴役欧洲人民。

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后,神圣罗马帝国从此崩溃,日耳曼分裂,而荷兰、瑞士、葡萄牙获得国家主权的完全独立。特别是法国和瑞典的崛起,代表着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新兴国家成为了近代欧洲主流。

2、经济上

欧洲三十年战争扫荡了陈旧的神权秩序和封建势力,加快了欧洲各民族的经济融合,促进了手工业发展,有利于整个欧洲从封建农业经济转向近代工商经济。但也要看到欧洲三十年战争对德意志城邦经济的严重破坏及人口的严重损失。

3、军事上

欧洲三十年战争促进了各国军事改革和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当时的军事组织依旧是封建领主带着封地上的农民或者城堡内的自由民上战场。而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组织并训练的常备军在战争中体现了强大的战斗力;并且他灵活机动的炮兵战术和注重兵种协同作战,给各国留下深刻印象,由此引发欧洲近代军事革命。欧洲各国开始重视步炮骑协同战术的研究。

4、从欧洲海上贸易分析

欧洲三十年战争使西班牙海军遭受沉重打击,从此丧失了海洋霸主的地位。

在战争爆发之前,西班牙凭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和强大的大西洋舰队作后盾,建立了庞大的美洲殖民帝国,每年可从美洲运回黄金超过5000公斤、白银24万公斤。

三十年战争后西班牙海上强国的地位被荷兰取代。他在美洲的殖民地或踏上争取独立的道路,或被欧洲新兴列强瓜分争夺。

四、欧洲三十年战争的进步意义和各国以信仰为名的虚假性

在欧洲三十年战争问题上,既要看到战争初期具有符合时代发展的进步性,同时也要看到其背后掺杂着各国统治者权力的争夺。称霸欧洲的贪婪用心,具有虚伪性。

欧洲三十年战争的进步性,体现在新兴国家地区人民追求宗教信仰自由、反对神圣罗马教廷宗教压迫的初衷,体现在新兴国家不愿意受哈布斯堡王朝的控制,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精神。

欧洲三十年战争的虚伪性表现在参战各国各怀动机、时有内讧。

比如,德意志本是以新教徒为主体的国家或地区,但相邻的荷兰、瑞典、丹麦等国家并不愿意看着它变得强大。类似的情况还有法兰西和神圣罗马帝国同为天主教国家,但彼此对立;甚至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两个天主教国家联手出兵夹攻同样信仰天主教的法国。

说好是同一信仰的兄弟国家,却因地缘太近,同道下手更猛。

可见,欧洲三十年战争是以宗教争端为名,真正争的是各国君王的权势,争的是国家的生存发展空间,是一场欧洲君王们的争霸战。

从捷克蔓延到全德意志的战火,浅析欧洲三十年战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