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痛恨失去,真的失去了吗?

打开某论坛社区,我看到了一名匿名网友的抱怨吐槽,说他经营了十几年的id被封禁了,甚至找不到被封的原因。
然后,他发了一个帖子,拥有十几年的一切,到头来一场空,一切从头开始。
虽然没有遇到这种情况,但也能感同身受,经营了十几年的账号,一朝全无,一切都从头开始。
或许失去的,是漫长十几年沧桑经历,记载在账号之中的信息都再也无法挽回,付之东流。
类似的事情也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并且多数人或多或少也正在经历失去自己重要的东西。
我见过坚持写了十几年小说的人,十几年时间内,每一天都期待自己能写出火爆全网的小说,但现实的残酷当头一棒。
那人最终还是放弃了,甚至已经到了谈小说色变的地步,一旦从中动了写小说念头,心中便充满恐惧,以至于在自我摧残的意志中,无法安心创作。
我也看过一个梦想成为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人,曾经在小团体项目中发光过,以为自己超越了同龄人,沾沾自喜。
然而,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已经达成了目标,而他,依旧怀着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我还见过一个人,梦想能开发出火爆全网的游戏,然而,依旧是不切实际,因为摆在他面前的问题,太多太多。
我还看过一个人,他有了一些小的成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然而代价是生活上的痛苦不堪,最终一场病痛或者意外,将他一切的积累给带走了。
这是两种不同的状态,但他们无疑都是失去者,一种是失去了青春和时间,空想梦想的人,而另一种,是失去了时间和汗水换来的财富的人。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便是,无法将积累贯彻下去。
空谈者不用多说,那么那些小有成绩,却因为一场意外而断送一切的人呢?
我们从大佬的经历中发现,罗永浩欠债几十亿,靠直播带货几年没还债,俞敏洪不断深思,转变模式,在时代变革之下脱胎换骨,马云一开始创业失败过,但坚持下来,最后他获胜了。马化腾的qq在互联网兴起的时候无人问津,如今已经家户喻晓,用户数量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从大佬的经历中发现,其实,即便是大佬也在不断地失去。
罗永浩被逼直播带货,失去了it精英高贵的尊严,获得了偿还欠债的金钱。俞敏洪给自己背刺,失去了所经营的教培事业,却开拓了新路子。马云在不断失败中失去了天真和岁月,收获了对商业的独到见解和手腕。
他们都在失去,只是他们都能将失去的重新夺回,甚至是大爆发。
而普通人,却一直在失去,这或许便是区别。
普通人用普通人的方式,积累个几年,可能因为一场意外而作出破财免灾,而大佬的做法却是,将破财免灾的风险转移到普通人身上。
我们会发现,为什么那么多人会痛恨失去呢,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是宁愿成为那个代罪羔羊的。
他们所痛恨的,是自己作出的选择,因而陷入了一种自相矛盾的境地。
自己作出了会让自己后悔的选择,然后陷入自我麻痹。

而商业大佬,他们也在失去,但他们没有普通人的迷茫,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很有规划,知道在什么时候将失去的重新夺回,甚至掠夺更多。
那么,知道了真相,普通人为什么还无法翻身呢?
从生理学上来说,多巴胺与内啡肽是两种相互对立的因素。
多巴胺型的人喜欢追求快乐,而内啡肽型的人则喜欢追求悲伤。
这便形成两种人格,追求不同的人生。
很多人从小已经定格了对待人生的态度,从小便没有树立积极的正确世界观,越是成长,越是难以改正。
我便见过一个人,一旦上课被老师点名,就特别紧张,以至于吃饭的时候,筷子都会抖,想着上课被点名这事。
在失败的环境之中,如果一个人的潜能不够牛逼,要如何对抗环境,积极成长?
又有多少人童年的时候受到正确引导,走向一条不断自我肯定的道路呢?
更多的是,人的品质决定了区分度,而人的品质,是与生俱来,还是主要受环境影响,也是很难说清楚的。
生活上习惯性懒散,获得了更多舒服的体验,那么,他将失去更多的可能性。
这是自身没有意识到,同时也是环境太过于悠闲。
大佬们便说过一句话,如果环境不对,那么我就离开。
下定决心离开某个群体的人,是很难受到群体的伤害的。
而没能下定决心的人,便要受到犹豫不决的拖累。
况且,一切的弱势已经形成之下,要想改变并非只需要决心和行动,这是一个需要脱胎换骨的过程,将几十年来主要严重的坏习惯更正的过程。
那么,你还认为真的失去了什么了吗?
其实话已经说的很明白,一切并没有失去,只不过自己是否需要罢了。
大佬的成功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哪怕失去了,只要自己愿意,还是能得回来的。
而多数人之所以无法成为大佬,这问题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