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随笔(初想+第一篇)
初想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这句话的名气可能都要盖过《围城》这本书了,猜测一下,很多人大抵和我一样,未曾看过这本书,却一定听过前边这句话,尤其是前半句。
最初是上完课,临近放假,没啥心思去学专业知识,但又对书架上那几本社科的书提不起兴趣,瞥见室友书架上的那本《围城》;早就听说过这本书,又对那“金句”觉得有意思,带着看故事的心便借来读读。
不记得上次看这种文学的书是什么时候了,至少大学四年一直未曾看过,而且之前也没看书的习惯,所幸大三大四逐渐喜欢上了看书,不过出于很多对未来的困惑,对社会的迷茫,以及想好好认识下自己,看的多是些社科的书和工具书,心里感觉满了一些,但又觉得空空的。一直读着那些充满理性的语句,但未曾去读浸入人性的词藻,可能这导致我现在很喜欢去知乎上看那些别人的故事,喜欢听别人讲述自己的过往,去认识别人的人生。
看《围城》是一种和之前看书完全不同的感觉,虽然都是在读懂句子、文章,但一个是在推敲字词,一个是在捣鼓逻辑。书中的叙事显然不是一些知乎故事可以比的,就好比看高分电影和看狗血剧。大概读了那么十几页,就决定买一本《围城》自己看了,一起买的还有好朋友推荐的《动物农场》和同为反乌托邦三部曲的《一九八四》。
第一篇
简单来说,这一篇是关于一条船上,一个男人,两个女人的故事。方鸿渐是一个外出留学的富家子弟,在外散慢好玩,归来之时还未取得文凭,但读的国文,写得一手不错的文章。苏小姐则是学成归来的,研究的法国文学,因读书时认为爱情太过名贵,不肯随波逐流,在此毕业归国时难免心急,便对看上去不错的方先生心有好感,希望用又甜又冷的冰淇淋作风吸引方先生。鲍小姐,国内有婚约,以找乐子的心态勾搭方先生、暧昧,方先生也动了请,引得周围人均在身后讨论,且几度使得苏小姐心生醋意。
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作者对一些事物的描述运用了比较多的比喻,比如贪官污吏搜刮的钱财换做的外汇比坐外国镀金的文凭,讽刺了一部分出国者的才学以及镀金的风气,又抨击了政局。类似的方法还有很多,无不在传达作者的情感和看法。
在第一篇的末尾,鲍小姐甩开了方先生,去找了自己又黑又胖的富商未婚夫,而方先生则是试探性的开始同苏小姐交往。文中描述了船上工人阿刘,在看到方先生又同苏小姐勾搭,传神地吐了一口唾沫。
读完第一篇,除了在感受语句辞藻的紧致外,还能感受到作者这文章一开始,对于当时环境下的情感氛围的不满,快餐式、甚至仅仅是路边摊式的寻乐子。
抛开作者,谈谈自己的看法。文章刻画的整个时代正是中西交融的那么一个年代,应该是民国时期,出国游学,打工的都有,人们的思想也面临很多冲击,封建和自由共存,不同的人携带着不同的想法,聚集到了同一条船上。对于方鸿渐,一个懒散的纨绔子弟,在外游学不思进取,以不看重博士文凭为由为自己的无所作为开脱。情感上,可能是由于家里的关系,之前有娃娃亲,未曾接触过女性,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阅历太浅,缺乏自己的判断和择偶标准,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样的人。苏小姐,靠自己获得了文凭,之前有着自己的择偶标准,不将就,但最后也由于内心的孤单逐渐降低了,虽说有那么些瞧不起穷人的问题,但是目前来看并无太大的过错,还是一个比较中性的形象。鲍小姐,穿着放荡不羁,在情感上也是很随意,虽说她自己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但对他人杂成了伤害和困扰,我也不想多评价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