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样的利辛一中学子---中国当代徐霞客汝志刚回访母校

汝志刚,男,环球旅行探险家 ,利辛一中2002届毕业生,中国当代徐霞客 。于2019年5月22日从尼泊尔南坡成功登顶珠峰 ,于2020年5月28日上午8点56分,从珠峰北坡登顶成功。成为安徽省首位实现珠峰南北坡“双登”的环球旅行探险家。



汝志刚先生于2023年5月22日第三次登顶珠峰,并在世界之巅展示“做好样的利辛人”宣传横幅。
汝志刚先生与6月4日回访母校
6月4日,汝志刚先生回访母校利辛一中,学校在图南会堂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欢迎校友汝志刚珠峰登顶凯旋。利辛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金汉钊、文旅体育局局长王伟、利辛一中领导和利辛一中高三学生参加欢迎仪式。利辛一中党委书记、校长刘年致欢迎词,并代表母校向汝志刚校友献花,汝志刚先生把在珠峰上展示的“做好样的利辛人”宣传横幅赠送给母校。汝志刚先生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和人生体悟,为高三学生作了一场极为精彩的励志报告会。
汝志刚先生从原点利辛县孙庙乡出发,怀揣梦想,一步一步,踏实奋进,执着追求,挤过“独木桥”,驰骋足球场,遨游互联网,周游六大洲,三登最高峰——世界之巅珠峰,实现人生的高光时刻。汝志刚先生不断地挑战自我,不断挑战着常人眼中的不可能,持续书写着他的传奇。汝志刚先生精彩纷呈的传奇经历就是一部励志大片,激荡起学子们澎湃的青春豪情。
汝志刚先生与高三学子分享人生感悟:人生无上限,鼓起梦想的风帆,驶出舒适的港湾,敢于迈出关键的第一步。做事情要循序渐进,不能急躁,要慢下来慢下来,像跑马拉松,不能一开始就想冲刺,持久性更为重要。要执着,是挑战就会遇到千难万险,要有唐僧取经的的精神;是挑战就会超越常人的认知,要耐得住“高处不胜寒”的寂寞。要多读书,一个人的阅历有限,读书可以汲取他人的经验和智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很重要,两者兼具更好;如果不能两者兼具,读万卷书比行万里路更为重要。要和自己比,不要和他人比,这样才能避免虚骄和自卑,变得踏实和自信。民族自信,源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作为中国人,在国外旅行,要赢得外国人的尊重,就需要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璀璨的中华文明会赋予我们民族自信,展示灿烂的中华文化会使我们赢得尊重。考上名校固然好,但考上名校并不代表你的人生,只要你拥有梦想、执着梦想、敢于行动,时时处处都可以成为你开挂人生的起点。
汝志刚先生的色彩瑰丽、意韵深远的精彩演讲,赢得了同学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做好样的利辛人
中青报关于汝志刚的报道
“能够3次登顶珠峰,成为同时拥有3个不同高度证书的攀登者,是件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事情。”5月24日,刚刚从珠峰上返回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汝志刚非常兴奋,第一时间和记者分享这份喜悦。
2019年,汝志刚从位于尼泊尔的珠峰南坡成功登顶,登顶证书记录的高度为8848米;2020年,他从我国境内的珠峰北坡登顶,登顶证书上记录的高度为8844.43米。这一次,他收到的登顶证书中记录的高度为8848.86米。
为何要3次登顶珠峰?汝志刚坦言,今年是人类首次登顶珠峰70周年,对攀登者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今年39岁的汝志刚,想抓住青春的“尾巴”。他要发挥个人价值,用自己多次攀登世界之巅的故事激励青年朋友。
汝志刚是亳州市利辛县孙庙乡人,利辛一中毕业生,大学毕业于安徽工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曾在一家知名海外通信公司的技术研发部工作。他每年假期都会到世界各地环游探险,真正爱上攀登是在2016年。当年,他正在非洲肯尼亚旅行,得知“非洲之王”乞力马扎罗山就在肯尼亚与坦桑尼亚边界,海拔5892米,是非洲最高点,这让一直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他无比兴奋,当即有了攀登的念头。
开启攀登之路,第一次登山充满艰辛,让汝志刚终生难忘。从2016年底到2017年短短一年多时间,他成功登顶四川四姑娘山二峰、昆仑山慕士塔格峰、喜马拉雅山马纳斯鲁峰。
尽管攀登过很多高山,汝志刚觉得有一个“大遗憾”——没有登顶珠峰。然而,他第一次攀登珠峰并不顺利,遇到了震惊世界的希拉里台阶“堵车”事件,11位珠峰攀登者遇难。
今年攀登珠峰,汝志刚也遇到挑战,共有467名攀登者向尼泊尔政府申请春季登山许可证,加上当地向导,冲顶人数超千人。有人担心再次出现“堵车”事件。冲顶前,已有3名向导和1名美国攀登者倒下,而汝志刚又感染了新冠。
这些阻力最终都没能阻止汝志刚冲顶的步伐,5月22日早上7时50分,他成功第三次登顶珠峰。
站在世界之巅,汝志刚手持“美好安徽 迎客天下”横幅,向全世界的网民朋友问好。
“我为安徽代言,希望全世界的人们都能来安徽观光旅游,安徽人民欢迎你的到来。”汝志刚对记者说,他准备把自己的全套登山装备、攀登过程中拍摄的图片和视频以及相关书籍捐给安徽省博物院,让更多人关注攀登事业。
汝志刚是全世界第一位用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全程记录攀登珠峰过程的人,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珠峰的美,激发人们勇攀高峰的斗志。在他的镜头里,有高山的巍峨,有大江大河的波澜壮阔,有祖国边疆的大好风光。
名山大川、考古遗址、世界遗产、丝绸之路……都留下了汝志刚的足迹。他用脚步丈量,用笔和镜头记录,讲述所到之处的人文历史,写下了大量介绍祖国大美风光的文字。他以探险旅行家的身份,不断挖掘和传播中华灿烂的历史文明,展示中国人的探险精神,被媒体称为“当代徐霞客”。
完成3次登顶珠峰的壮举,汝志刚深刻感受到自然的浩瀚与伟大,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希望通过不断攀登的故事,将‘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的徐霞客精神传递给所有人,帮助大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爱护自然。”汝志刚告诉记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汝志刚过往的事迹
2016年,他在两名向导的指引下,赶着骆驼,用15天徒步480公里,从新疆和田达里雅布依到达阿克苏沙雅县,穿越了中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2017年,他登顶了4座雪山,最高登顶8163米的世界第八高峰——尼泊尔马纳斯鲁峰。蹦极、潜水、攀岩……他完成了许多的探险运动。
环球旅途中,汝志刚从不做攻略,一直跟着自己的想法走。他尝试过徒步、搭车、自驾。三年多时间里,他独自游历了70多个国家,探访全球100多个博物馆和100多个考古遗址。他将自己的积蓄全部用在了旅行上,为了节省开支,他会找最便宜的旅店住宿,吃当地便宜但特色的美食。旅行中,他蓄起了胡子,也把自己的微信名改成了“大胡子Henry”。
不畏艰险,他带着心灵感受各国文化
旅途中,汝志刚积累了大量的所见所闻所感,涉及历史、文化、人文、哲学、户外极限探险、考古、政治、宗教、自然风光、世界遗产等各方面。他收集了很多照片、视频及各种文字资料。每一张绝美照片和视频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汝志刚说,他在国外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在澳洲,很多人因为中国的古老文化而对中国充满向往;在中东,人们告诉他,这里的衣服、鞋子等,很多来自中国;在非洲,他听到的最多的话则是:“中国人非常懂得尊重别人,你们尊重我们,我们也会尊重你们。”
当然,旅行中也遇到过各种危险和困难。
2016年10月,汝志刚和两位刚相识几天的同伴一起乘车从喀纳斯到乌鲁木齐,路上车辆爆胎发生了车祸。两位同伴均受伤,他拨打了110和120,由于后备厢被撞得严重变形,无法拿出行李,他顶着寒冷将自己身上的外套脱下给同伴披上,自己仅穿着一件短袖等待救援。幸好,大家都没有大碍,死里逃生。
2017年7月,在攀登新疆慕士塔格峰时,因之前拉肚子体力消耗过大,冲顶下撤时,在海拔7000余米的山上落了单,行走了15个多小时。“当时山顶能见度只有30多米,随时有掉到冰裂缝里的危险。”汝志刚至今仍心有余悸。最终,向导找到了他,成功将他带回营地。
2018年1月,在越南胡志明市,汝志刚患上了“登革热”,发烧吐血。幸好身体素质好,再加上得到了及时治疗,躲过一劫。
2018年8月,汝志刚在凌晨乘火车抵达俄罗斯伊尔库茨克,一司机小哥主动搭讪,他便乘车前往一家青旅,而这位司机在到站后却狮子大开口,没有按照之前谈的价格收费,且将汝志刚关在车内。最后汝志刚与其斗智斗勇,周旋很久才成功下车。
“这一路我像是在用生命旅行,活着真好。”汝志刚笑着说。
转变视角,他写书翻译介绍中国文化
汝志刚游览了国内很多文化古迹,并且在旅行过程中完成了一本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书籍。
“这本书有6万多字,打算本月出版。”汝志刚说,在世界环旅中,他看了大量国内外的名胜古迹,研究了这些信息后,他决心要提笔写一写中国的文明与文化,并将这本书翻译成英文,让外国人多一个渠道去了解中国和中国的文化。
汝志刚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一本书所能涵盖的,他吸取了前人的经验,结合他个人的视角,选取了一些重要的方面去阐述,如中国语言、音乐、建筑、成语、古诗、中医、汉字、考古遗址等。其中还包括了家乡亳州的五禽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书中的大多图片,是他自己拍摄的。他说,希望能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提高大家热爱和保护文化的意识,让中国,让家乡亳州,能被更多人熟知和了解。
“我希望能把我所有经历的有趣、有意义的事分享给广大的父老乡亲,分享给社会。”汝志刚说。
来源于亳州晚报 http://szb.bozhou.cn/bzb/html/2018-11/07/content_7848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