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成先生傳奇的一生(一),士淳撰。
前言
第一次與孔德成老師見面在二〇〇六年,緣於那年元旦德成先生的曾孫孔佑仁出生,我得知孔子第八十代嫡長孫滿月便前往採訪,隔天聯合報頭版刊登這則消息,引起大陸與國外媒體的重視。
孔子誕生於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時期的魯國,他的思想與教育鑄造中華民族的靈魂與品格,成為中華文化認同的象徵,他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影響中國及東亞世界相當深遠,但自十九末晚清至民國初期以來,卻受到嚴厲衝擊,一度被指為保守倒退的思想,直至二十世紀八〇年代後期中國大陸始漸出現轉機。
身為孔子第七十七代嫡長孫,孔德成先生是最後一代衍聖公、第一代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其重要性不可言喻,明(二〇一九)年將屆一百歲誕辰,正是重新檢視他在中華文化的象徵性、精神形象,及其在兩岸三地乃至於世界互動的關鍵性時刻。
第一部分 大陸尋奇
一、血緣的傳奇
血緣是中國家族文化中的根基,我先談一下孔德成的血緣。孔德成是孔子七十七代嫡長孫,孔子是兩千多前西周時代的人,生於西元前五五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卒於西元前四七九年(魯哀公十六年)。孔子生平就不多言了,他死後魯哀公為紀念他,以他的字「仲尼」,諡為「尼父」。此後,歷代帝王對孔子皆十分尊崇,亦加封以爵位諡號,
如西漢平帝追封孔子為公爵,謚「褒成宣尼公」;
北元魏孝文帝謚「文聖尼父」。
唐高祖稱周公為「先聖」,孔子是「先師」;
唐玄宗謚「文宣王」。
宋真宗謚「至聖文宣王」。
元成宗加號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明世宗嘉靖八年改封為「至聖先師孔子」,
清世祖順治封為「大成至聖先師孔子」,沿用至今。
歷代帝王尊孔,不只是為政權的「政統」地位,也兼具弘揚儒家文化「道統」傳承的意義,如此兼具政治與文化兩端,不僅可使皇權更加穩固,更居於歷史一脈相承的正統地位。至於我們熟知的「衍聖公」之稱,是個爵位名,始於北宋仁宗,專用於孔子嫡裔的世襲封號,首封第四十六代嫡長孫孔宗願為衍聖公。衍聖,有聖裔綿延不斷之意。
儒家思想在中華民族可說已根深柢固,即使是清朝乾隆皇帝也違反滿漢不通婚的祖訓,把公主嫁給第七十一代衍聖公孔憲培,從第一代到七十六代衍聖公孔令貽,衍聖公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所以說,孔家嫡長孫形成兩千多年來儒家文化傳承的象徵,套用現代科學的說法,就是有來自孔子的DNA,雖然敬重的是血脈,但其代表的意義卻是整個中華文化的傳承。
二、出生的傳奇
孔德成出生前,父親孔令貽已病故,當年四十七歲。孔令貽生前一直想要得一男孩接續血脈,在病中曾告知大總統徐世昌及遜帝傅儀,他有遺腹子尚未出生。那時北洋政府及曲阜孔家對誰來接續衍聖公都非常看重,北洋政府為了確認是否有遺腹子,特要求孔府開具證明,孔家為此也找多人作證。孔令貽在世時一直膝下無子,正室孫氏早逝,妾豐氏無子,繼室陶夫人亦無子,後納陶夫人侍女王氏為妾。王夫人先後生下兩女,又懷上第三胎,但未見他出生孔令貽便去世。雖外界皆確認王夫人懷孕,但繼承權問題尚在未定之數,因生男生女關乎多人的命運。就在此刻,曲阜孔氏族人已悄悄展開一場爭嗣戰,甚至孔氏南宗,以及汶上、菏澤等地的孔氏族人都紛紛趕到,各有各的想像。後經官方協調,孔氏宗族會議最後決定,倘若生下的是男孩,繼室陶夫人是正妻,就是當然的衍聖公之母,但若是女孩,衍聖公將由另一支裔南五府不及十歲的男孩孔德同繼承,而陶夫人在孔府的地位就此結束,須在新的衍聖公入主孔府前,帶著王、豐二氏及德齊、德懋姐妹搬離孔府,這是陶夫人最擔心的結果。
那兩個月裡,陶夫人燒香磕頭,祈求上蒼護佑王夫人生個男孩,擔心有人使壞心眼,特在孔府宅後院專設一小廚房,由兩個可靠的廚子專為王夫人做飯,並且三令五申地規定,除他倆送去的飯菜外,任何食物不得入口。
孔令貽於民國八年十一月八日過世,王夫人在民國九年(一九二〇)正月初四臨產。產房就在她的臥室、前上房後面的堂樓裡,分娩時,孔令貽的靈柩停在前上房。產房裡,有中國醫師、外國醫師,但主要接生的是一位「老娘婆」,是孔府當差陳占魁的母親。為防止任何意外發生,北洋政府派軍隊包圍產房,在孔府內外各處設崗,並有一位將軍在孔府內宅坐鎮,就是為防止偷換嬰兒之類的事。另外,各路監產人員齊聚孔府,有省裡派來的官員,有顏、曾、孟三氏的後裔,有孔府本家的老太太們,孔府大門外排滿了轎子及車子。豈料,幾個時辰過去還沒生下來,本家老太太們議論著,前兩次分娩,兩位小姐都很順利,這次拖延這麼久,應該是位小公爺。有人提議,孔府大門開得還不夠,正對孔廟的曲阜縣城南門必須打開,好讓小公爺從正南門進來。這門平時關閉,只有皇帝出巡或祭孔時才打開,後來果真有人把南門開,紓解緊張的氣氛,當差的也紛紛準備鞭炮紅紙,彷彿小公爺已經出生似的。又有人出主意,說是內宅後花園地勢高,壓著前面,必須要把前面地勢抬高,小公爺才好出來,於是,把一塊寫著「魯班高八丈」的大木牌掛在後堂樓的角門上。據說,掛上這塊木牌後王夫人就生下小公爺了,並依照孔令貽的遺言,取名為德成。
孔德成一出生,曲阜全城沸騰,鳴禮砲十二響,全城鞭炮聲不斷,孔府更是張燈結綵,派當差的四處通報,敲鑼高喊「小公爺誕生囉!」孔府的一切擔憂紛擾都因小男嬰的誕生而止息了。不過,孔德成一出生便抱離生母,陶夫人為新生兒物色了乳母,餵了三天,陶夫人很滿意,就留下她了。乳母姓張,是在孔廟前發現的,大家都認為這是天意。
孔德成出生後,孔府族長立即呈報大總統、國務總理及內務總長、山東省長:「先衍聖公令貽之妾王氏遺腹,已於二月二十三日正月初四日已時產一男,大小咸安。」並呈請襲爵。雖說大小咸安,但王夫人卻在產後十七天突然亡故,據府內書役紀錄的陶夫人日記,於民國九年(一九二○)元月二十一日簡單記著:「王姨太太因產後血虛病故,老太太(陶夫人)為儲公覓乳僕,晝夜在抱,隨時閱公事,並操勞家務。」
王夫人無緣見到自己的兒子,連餵奶的機會都沒有,其實前面兩個女兒出生後,也一樣抱離生母,由奶媽哺乳。陶夫人不讓王氏與三個子女有母子親情,據孔德懋回憶,小時候並不知她才是親生母親,姊弟三人與陶夫人的關係是按禮教家規規格化了,故而她把對母親的孺慕之情,都投射到乳母王媽的身上了。出生未久的孔德成,注定一輩子見不到親生父母,是孔德成一生的遺憾與陰影,雖然平時不說,但當喝醉酒的時候,會跟學生們提到,雖未曾見過生母,但對生母的親情是恆久長存,因那是人性。
三、時代背景的傳奇
長久以來,儒家是穩定歷代王朝的主流文化,即使經五胡亂華,及女真、蒙古、滿清等族的統治,最後都被漢文化所同化,接受儒家文化的體制,但是邁入十九世紀清中葉以後就遇到挫折。尤其自鴉片戰後,西方各國對中國的強力叩關與欺凌,中國皆無力抵抗,清廷官員以為長期積弱不振,多歸咎於儒家文化造成的。
甲午戰敗後,改革已勢在必行,先後朝兩個途徑改變,先是採體制內的改革,如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六)康有為、梁啟超等發動的戊戌變法,雖獲光緒皇帝的支持,但實際掌權者慈禧太后強力阻撓,最終失敗收場,科舉制度卻在幾年後廢除,清廷改採西式辦學,雖然仍宗儒學聖教,但千餘年來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取才制度從此瓦解,對儒家是一大衝擊。
另一改革途徑就是激烈的革命運動,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十月十日,爆發武昌起義,革命的火種迅速延燒至全國,最終推翻滿清,終結帝制,開啟民主共和時代,而兩千五百年的儒家文化也面臨空前的變局。
辛亥革命成功的推翻滿清建立民國,但因立國基根混沌不明,缺乏中心思想,可說是一段混亂時期。如康有為在戊戌變法時,奏請廢科舉卻又提倡發揚孔教,呈遞〈請尊孔聖為國教立教部教會以孔子紀年而廢淫祀折〉,清覆亡後,他更建議應把儒家提升到宗教程度,成為國教,以喚起民族意識,凝聚文化認同。
然而,民國初年的教育總長蔡元培卻堅決反對孔教,他在全國教育會議上「廢止尊孔讀經」。五年後,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一面致力推動西方文明,一面要締造新的中國文化,強調絕對的學術自由,他聘請不同政治理念的教授,例如有講求自由主義的胡適;有抨擊儒家文化的陳獨秀;有儒學學者梁潄溟等等,甚至李大釗、毛澤東都是那時的教職員,不但充斥著各種不同的教育理念,政治體制也反覆不定,又如後來出現袁世凱稱帝,張勳擁立溥儀復辟等等都是民國初期面對的艱難。
袁世凱為鞏固政權而尊孔,稱帝後為衍聖公孔令貽加封「郡王」;而辮子將軍張勳也極力尊孔崇儒,他與孔令貽還有私交,兩人曾結為異姓兄弟,復辟時孔令貽還致電祝賀,不過短短十二天就被段祺瑞的討逆軍攻下。
在新舊體制交替、思想浮動的混亂時期,蔡元培反對孔教,康有為卻創立孔教會,康氏甚至到曲阜祭孔,與孔令貽一起演講。孔令貽為宣揚儒學,在曲阜設立事務所,開展儒學研究與宣傳活動。袁世凱作皇帝時特立《崇聖典例》,禮遇孔子嫡長孫衍聖公,讓衍聖公傳襲下去,相當程度地以制度維繫了千年以來的尊孔文化,所訂的《崇聖典例》一直適用於國府遷臺,直至民國三十九年(一九五一)行政院頒行〈關於廢止法規之標準〉才終止。
孫中山主張天下為公,推翻專制走入共和,卻又被人退回帝制。民國九年,孔德成出生,正值這段混亂的時期,前一年發生五四運動,知識界與青年學生批判傳統文化,高喊德先生與賽先生,在這樣的飄忽不定的時局下,儒家文化將何去何從?
孔德成先生傳奇的一生。汪士淳 撰。
四、身份的傳奇
孔德成是最後一代衍聖公(第三十二代),第一代奉祀官。孔德成出生百日後接到大總統徐世昌之令,襲爵衍聖公。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國民政府改衍聖公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相當於特任官,當年他十五歲。官階程度如何呢?從其官章與五院院長相同便可得知。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就是從仁義道德發展出來的,認為儒家是我國立國的根本,傳統倫理道德與修身方法就是民族精神、中國國魂,而綿延兩千餘年的孔子嫡裔制度更具有立國的象徵意義。
民國二十年,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並扶植滿州國,露出軍國主義的野心,後來更想利用衍聖公的聲望做為調和。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初,邀請孔德成赴日參加東京湯島聖堂孔子廟落成典禮。然而,同年一月十八日,民國政府令改衍聖公為奉祀官,由孔子嫡長孫擔任,其餘四配後裔也各有奉祀官。當時國府相關人員向北平軍委呈報,日本可能挾孔子聖裔東渡做為傀儡之事,那年孔德成剛滿十五歲,年紀不大卻內心清楚明白,當即表示不願赴約,但在不得罪日本的情況下,改由明德中學校長孔昭潤和顏家七十四代孫顏振鴻於五月間代理赴日。孔德成因其特殊的成長背景與家教,已顯得少年老成。
六月,孔德成與四配後裔一同赴南京就職,這是孔德成第一次出遠門,因年紀尚小,蔣中正夫婦對他愛護有加。日後他對學生說,在他年輕的歲月裡常受到蔣夫人的照顧,對蔣夫人有一種很自然的孺慕之情。
孔德成在南京時,言行談吐中規中矩,有如小大人般,引起各界對他的好奇。他多次接受採訪,談及讀書與未來發展。他說:「余平時繼承祖志,專攻經史子集,間亦瀏覽社會風土民情。將來志願,當本孔學一貫精神,不從事政治活動,冀對教育事業有所努力。至於如何將孔聖道德思想發揚光大,亦希大眾共同勉勵。」 這是孔德成有生以來首次公開講話。
後來他應孔祥熙之邀赴上海,孔祥熙為他舉行盛大宴會,孫科、于右任、宋子文、吳稚暉、李石曾都出席。上海孔教會也舉辦熱烈的歡迎會,孔德成還發表談話。
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七月對日抗戰爆發,十二月初日軍已進逼山東,濟南不戰而陷。日軍早就對孔德成有興趣,他心裡有數,準備適時撤離曲阜,卻因妻子即將臨盆,令他相當為難。行政院長孔祥熙急電,轉達蔣委員長諭令,應立即撤離奉祀官孔德成,山東省長韓復榘命孫桐萱執行這項任務。隔年一月二日凌晨,在嚴密安排下一行七、八人摸黑撤離曲阜,搭事先預備的一列鋼甲車,清晨五點啟程向南,這是一趟冒險的遠行,日機對往來的火車肆意轟炸從未停止。孔德成夫婦一行花了整整三天三夜,冒險抵達武漢,蔣中正見到孔德成特別欣喜,當月五日的日記記道:「聞孔德成衍聖公不願附倭來漢,甚歡也。」。
五、教育的傳奇
孔德成出生百日襲衍聖公,從襁褓開始,每次祭孔都是族長抱著他代替他主祭。兩三歲大時,陶夫人就指派專人不厭其煩地教他禮儀。五歲起,孔德成正式主持家祭,各項儀式都十分隆重,祭祀時有本族長老、「四氏學」師生,還有政府高官、記者、來賓等。祭孔典禮要走大約一千三百公尺才能到達大殿,從杏壇前繞到殿前的臺上,要磕許多頭,他都有模有樣,也不膽怯,上臺階或邁大成殿那高門欄,因邁不上去,都是由貼身的人抱上去的,雖然只有五歲,他已很有風采了。
你們可知道光緒皇帝見到當時的衍聖公孔令貽先生,跟他談了什麼?光緒帝要衍聖公好好讀書,可見孔家人努力讀書求學,彷彿是與生俱來的使命。
明清時期孔府及孟、顏、曾府合辦學堂,即「四氏學」,專招四氏子弟,民國以後改為四氏師範學堂,就是今曲阜師範學校的前身。不過,歷代衍聖公並不到四氏學讀書,而是在孔府裡單設學屋聘請老師。
孔德成與兩位姐姐從五歲起開始在孔府裡面上學,每年開春要向孔子牌位磕頭,向老師磕頭,然後開始一年的學習。孔家很重視傳統經史子集的教學,要求非常嚴格。起初請來的新式學堂王毓華先生,因本家擔心跟新學堂的老師讀書,聖裔可能會忘掉祖宗,改聘年近七十歲前清翰林莊陔蘭先生,他的經書和書法造詣很深,孔府就留他任教,但他只願客居,不領薪俸。後來經莊陔蘭推薦前清舉人呂今山先生擔任教習。孔德成自幼修習四書五經,還加開地理、歷史課,平日也花工夫練習書法。孔府很講究書法,不僅父親孔令貽在世時天天練字,三姊弟也十分看重這門功夫,因此孔德成的書法才有如此造詣。
民國十四年孔府開辦闕里明德中學,以招收四氏子弟為主,那年孔德成才五歲,就成為明德中學的校長。他也是在這裡向著名散文家吳伯蕭學習英文,也向諸城派古琴大師詹澄秋學習古琴。
談到孔德成幼年讀書的過程,那是非常嚴苛的,不得有半點兒出錯,若背書背不來,是要挨戒尺打手心的。當時講授的課程和當時學校是一樣的,但受到的管教卻比一般人更嚴格。此外,孔德成自幼不許穿錦衣華服、不穿緞面鞋,只許穿布衣布鞋,目的是要養成簡樸的習慣。家裡的傭人不算少,卻不准小孩子對傭人呼來喝去,要他們做事時,必須要非常有禮貌,如有不禮貌的行為,老人家必定嚴加斥責,不可心存主僕的觀念。
姊弟三人自幼被要求每天寫日記的習慣,孔德成曾在日記裡提到幼年讀書的歷程。他日後也嘗跟學生說,幼時讀書時老師很少講解,只要求努力背誦,自己也沒抗拒,願意把時間精神花在背書上。十五歲時他作詩〈示鷹紀〉以為自勵,他寫道:「少小不努力,中年傷已遲。讀書無所獲,濟世更能期。靜後方成悟,動能自得師。寒窗燈下味,最憶是兒時。」孔家為舉辦孔德成先生一百歲誕辰紀念,特整理出版三本書,一是孔德成老師的法書集,一是論文集,另一本則是他在抗戰時期的日記。他在抗戰期間到了重慶,他在日記中,除記載日軍轟炸重慶時常警報聲不斷之外,最多的都是紀錄他的讀書,那六、七年間,他有更充裕的時間讀書。
孔德成於民國七十五年在《聯合報》發表〈庭訓與師道〉一文,寫道:「如今回想,年事雖愈長,有時仍能熟記些已念過的書,實在是受惠於幼時嚴格的教育所賜。」
孔老師的學問紮根之深,與他幼年嚴格的師教與成年時的自我惕厲有極密切的關係。
六、婚姻的傳奇
孔德成十六歲時,和大他一歲的孫琪方成婚,這是曲阜孔府最後一次大婚慶典。
孫琪方是安徽壽州人,祖父孫家鼐曾任工部、吏部、禮部尚書,與翁同龢同為光緒皇帝的老師。孔德懋說,這樁媒妁之言的親事,是一位住在北京聖公府一進院裡的一位老太太,是本家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輩說的媒,孫琪方是她娘家的侄女。不過,孔德成日後告訴學生說,這媒是姐姐介紹的,他憑著一張照片相親,相中了師母。
孔德成的婚禮,訂在一九三六年陽曆十二月十六日,是孔府的大事,也是曲阜的盛事。婚前三天,孫琪方由母親及妹妹孫蓮芳陪同來到曲阜,借住在東五府的順先堂。迎親當天,東五府的禮儀完全按照傳統舊禮,先由孔德成拉弓、射箭等,然後把新娘攙出,到屋門口上花轎,花轎抬到東五府的大門,換成小汽車,到孔府大門下車再換乘花轎,直抬到舉行婚禮的前上房。迎親隊伍結合新式、舊式,隊伍拉得很長,前邊已進孔府,後邊還沒出順先堂。花轎一進門,許多穿西裝的記者迎上來,鎂光燈不斷。許多國民黨要員都來到場了,最重要的賓客蔣中正卻遲遲未到,他贈送的緞幛已懸掛在前上房正中央,但一直不見他的蹤影,因未接到不來的通知,原訂上午十點舉行的婚禮就一直往後延,直到下午兩點國民黨駐兗州七十二師師長孫桐萱夫婦到達孔府,通知不要等蔣了,婚禮才開始。
若稱這場婚禮為世紀婚禮一點也不為過,不僅婚禮場面盛大,筵席也擺流水席,曲阜全城的人都可以參加。當時凡本城各團體、孔府所屬各學校和曲阜市民們、佃戶等都可以入席,有廣棚大宴,一次開一百桌,每十桌有個司席員負責;另外還有隨來隨吃,吃完走人,隨即又一輪,不完全統計約三百桌。司席員每見一桌坐滿,即開條子發到廚房,廚房見條發菜,川流不息,從早上直到半夜一兩點還在開席。這場所謂「曲阜市民無一不吃」的盛況,從此以後已成為絕響。
至於蔣中正為何沒來參加孔德成的婚禮?是因為在婚禮的前四天,就是十二月十二日,蔣中正在西安被張學良劫持,就是大家熟知的西安事變。
第二部分 臺灣驚奇
一、遷臺的驚奇
經歷國共內戰,也經歷國軍戰敗遷臺。戰爭的動盪,離鄉背景遷徙流離,生命可能隨時失去;生活必須面對全新的挑戰,孔德成的人生也不例外。
孔德成原本想出國去見識一番,卻因八年抗戰而暫停。從日記上看到孔德成曾學習過英文,以備日後出國之用。抗戰勝利後,卻又發生國共內戰,孔德成甚至曾一時回不了家。終於,孔德成在一九四八年三月赴美,他獲得了國家公費補助,以考察文化教育事業名義赴美遊學,終於一圓抗戰之前的願望。孔德成獲耶魯大學聘為榮譽研究員,在美期間與傅斯年同住一公寓,受到傅斯年許多照顧,孔德成說「他一生怕的人就是傅先生,能奉之如父的也就屬傅先生了」,不想,兩年後傅斯年在臺大校長任上因腦溢血過世,令孔德成悲痛不已,哭了三天。一九四九年二月間孔德成離開美國,直抵臺灣臺中,因他的家人已在一九四八年間撤離曲阜,遷到了臺中。
一九四九年三月一日,教育部仍決定要舉辦孔子二千五百週年誕辰紀念會,孔德成於八月二十五日從臺灣飛抵廣州參與祭孔。再輾轉飛回臺灣。
八百年以來歷代衍聖公,孔德成是第二位離開曲阜的嫡長孫,此前可上推至第四十八代孫孔端友,他是在南宋末年金兵入侵後被迫遷離曲阜,隨著政府南遷,之後便世代定居浙江衢州。
孔德成當年二十九歲,住在臺中市復興巷日式窄房裡,與早年住在曲阜孔廟旁畫棟雕樑的府第相比,如今真是居陋巷,然而,他安之若素。有一次中央日報專訪,他一來感慨當時的局勢,一來說明儒家思想並不僅只是孔子思想,他認為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始祖,後經孟子、荀子闡發才得以進一步推進。儒家思想是一種哲學思想,一直以來是中國文化的靈魂,也是歷代政治的圭果。
談到近代思想的衝突,孔德成說:「一般人都說中國有其偉大的文化,所以每當異族統治中國時,不但不為異族所同化,反能同化異族。這實在是一種錯誤的看法,要知道過去異族如元清兩代統治中國,而被中國所同化,非獨因為中國的文化的偉大,而且也因異族本身拿不出一套來。而今日卻不然,整個地搬來一套異族的東西,以圖消滅我國數千年來固有的文化,就這一點值得每一個同胞深切了解和警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心,人心變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