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年前的PC DIY市场回顾

2021-07-31 03:41 作者:happique  | 我要投稿

对于PC DIY市场来说,2001年是非常精彩的一年。作为90年代末期成长起来的DIYer,我对这一年的市场印象非常深刻。今天来对当年主要产品的市场情况做一个回顾,希望能够展现一下20年前PC DIY市场的繁荣景象。

一、CPU与芯片组

2001年CPU市场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奔腾4的上市销售。出于技术标准和市场影响等因素的考量,一开始奔腾4搭配的是英特尔自家的i850芯片组和昂贵的RDRAM内存,整个平台是天价,基本只在媒体评测中出现过,个人用户很少。为了解决新产品曲高和寡的局面,下半年英特尔的i845芯片组面世,但一开始只支持SDRAM。由于SDRAM内存带宽和前端总线限制,这个平台的整体性能严重缩水,奔腾4的产品口碑也受到影响。另外由于最大的第三方芯片组生产商威盛VIA和英特尔产生专利授权纠纷,威盛虽然提供了支持奔腾4的芯片组但无法获得主流主板厂商应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阶段第三方芯片组平台对奔腾4的有力支持。总之,这一年奔腾4作为一个产品虽然已经上市,但由于产品线规划等一系列的问题,并没有成为主流的平台,真正开始普及要到2002年。

奔腾4是2001年市场上最受关注的产品

蓝队这边2001年的主流平台依然是奔腾3和赛扬处理器,其中奔腾3面向追求性能的用户,赛扬面向入门级用户,频率在700MHz-1GHz左右。2001年图拉丁核心的奔腾3和赛扬已经面世,但图拉丁核心处理器虽然与铜矿核心同样采用Socket370接口,却几乎不能直接进行升级,只能购买转接卡或者支持图拉丁核心处理器的i815EPT等新主板搭配使用。由于英特尔的市场策略问题,资源向奔腾4明显倾斜,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图拉丁奔3和赛扬的普及和市场表现。

图拉丁核心CPU绝对是优秀的产品,可惜没有获得应有的市场表现,只能在DIYer的口碑中成为传奇。

AMD这边2001年的CPU还是K7架构的Athlon速龙和Duron钻龙(俗称毒龙),分别对应奔腾3和赛扬进行竞争,到2001年年底伴随WindowsXP上市,AMD推出了同为K7架构但性能更强的Athlon XP,采用对标奔腾4的PR标注性能。比如Athlon XP 1500+,表示产品具有相当于奔腾4 1.5GHz的性能。不同于英特尔在主板芯片组市场的强势,AMD这边主要依靠第三方提供芯片组的支持,其中表现最出色的还是威盛VIA,他们的KT133A、KT266A等芯片组都是K7架构平台的主流选择。

威盛VIA在收购Cyrix之后自己也在生产CPU产品,2001年他们还在销售Cyrix3(C3)系列CPU。但由于性能过于羸弱,这款产品在DIY市场的接受度很低,只能靠超低的售价和兼容Socket370接口的特性在商业市场取得一定份额,并最终凭借价格优势和功耗低的特点转向专业设备等细分市场,逐渐消失在主流用户视野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NVIDIA从这一年开始杀入芯片组市场,其推出的nForce芯片组支持K7平台,面向追求性能的用户,成为媒体评测的宠儿。但第一代nforce芯片组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并没有成为主流用户的选择,真正成熟且为市场广泛接受要到下一年的nforce2平台。传统芯片大厂矽统SiS和扬智ALi此时仍在面向红蓝两家的CPU同时提供对应产品,但由于产品性能及驱动等问题,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显现疲态,并在后来慢慢淡出了主流市场。


二、显卡市场

在上一年完成对昔日王者3dfx的收购,NVIDIA到了2001年已经几乎占据了显卡市场的霸主地位。伴随此前DirectX8的面世,他们在2001年上半年发布了对应显卡GeForce3,并在下半年演化成GeForce3 Ti500和Ti200作为高端市场产品。主流市场以GeForce2 Pro和GeForce2 Ti,入门级市场以GeForce2 MX及其衍化版本GeForce2 MX400、MX200和MX100应对对手挑战。另外市场上还有一些TNT2显卡在销售,但已经不是新装机的主流选择了。作为当时几乎是唯一能挑战NVIDIA的公司,ATi在2001年上半年还是延续了之前支持DirectX7的R100产品线,以Radeon DDR、Radeon SDR、Radeon LE和VE进行高中低端的产品细分。到了下半年,ATi发布了支持DirectX8.1的R200架构的Radeon8500作为高端产品,中低端以R100及衍生架构的Radeon 7500、Radeon 7200和Radeon 7000对应NVIDIA的系列产品。

这一年很有意思的一个产品是源自PowerVR的Kyro2。尽管不支持硬件T&L以及部分DirectX7特效,但凭借独特的纹理技术,实际填充率异常的高的Kyro2的速度非常快。经过媒体的渲染,Kyro2一度被捧到NV挑战者的地位。由于驱动等因素的影响,这块卡实际性能有限,另外由于仅有一两家板卡厂商实际生产,渠道铺货量太少,Kyro2在国内也不太常见,几乎对主流市场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此外,当时在主流市场一息尚存的迈创Matrox在上一年底发布的G450在2001年仍有销售,这一年更是进一步发布了G550,但其产品游戏性能孱弱,一般作为专业市场的选择,远非主流应用平台。再有就是老牌厂商Trident在这一年发布了Blade XP系列产品,试图在中端市场分一杯羹,但过低的性能和糟糕的驱动使得这个产品只能算是昙花一现。矽统SiS这时候还在为下一年在主流市场的最后一搏——Xabre做准备,距离他们剥离图形部门的时间越来越近。而另外一家老牌显卡厂商S3被威盛VIA收购后逐渐成为集成显卡厂商,基本告别了主流市场。

GeForce3上市时市场上完全没有对手

整体而言,在显卡市场,2001年是N卡对A卡两强格局开始形成的一年。ATi凭借一系列优秀的产品开始具备了挑战NVIDIA霸主地位的资格,但市场表现远不及NVIDIA的产品。除了ATi过晚开放第三方板卡厂商授权生产等市场策略导致的市占率过低,单就产品本身而言,A卡在驱动程序的完善上也要逊于N卡。当时ATi的产品往往技术参数过硬,评测分数也不虚,但实际的游戏表现总要稍逊于NVIDIA的产品。凭借丰富的产品线、完善的驱动程序以及众多第三方板卡厂商支持等优势,NVIDIA的产品成为当时DIY主流市场的第一选择。


三、硬盘

当时的硬盘市场主流厂商有四家,分别是IBM、希捷、迈拓和西部数据。IBM当时的品牌形象最好,以硬盘发明者的号召力在市场占据主流地位。但没有人能想到的是,IBM硬盘后来竟然因为产品质量问题,品牌形象受到严重影响,整个产品线也卖给了日立,以至于现在销声匿迹,连二手市场都不太常见。迈拓在上一年完成对老牌硬盘厂昆腾的收购,实力得到增强,与希捷和IBM能够形成鼎立之势。西数当时市场表现也不错,但影响力还是略逊上面三家。规格上来说,7200转、40G容量的产品基本是2001年硬盘的主流选择。

IBM硬盘光速从巅峰跌落,令人唏嘘。


四、内存

2001年是内存价格跳水的一年,因此主机的内存容量有机会得到大幅增长,从128M到256M都算是DIY市场的主流。规格上,2001年基本是PC133的SDRAM最后的辉煌时期,到年底支持DDR内存的芯片组大量面世,以PC2100(DDR266)为主流规格的DDR内存开始普及。受到英特尔热捧的RDRAM由于成本和兼容性问题终究没能成为主流,在2001年短暂出现后消失在市场的视野中。品牌选择上,当时主流的有胜创KingMax、现代HYUNDAI、金士顿Kingston等。


五、操作系统

2001年对于PC操作系统市场而言也同样是非常热闹的一年。这时的主流操作系统还是Win98,但不乏喜欢尝鲜的用户升级到了Windows 2000以及口碑不佳的Windows ME。加上当年发布的Windows XP,2001年一共有4个操作系统可以让主流用户选择。XP刚上市的时候由于采用新的视觉元素造成了硬件需求的提高,加之软件兼容性不够完善,并没有立即获得媒体和市场的热烈追捧。在新产品换代频繁的当年恐怕没人想到,Windows XP可以在后来占据主流用户的桌面那么长时间。

当时估计很少有人能想到,这个蓝天白云绿草原的图片会占据大家的电脑桌面那么久


总结

2001年的PC DIY市场格局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活跃的众多品牌尤其是主板芯片组和显示芯片厂商开始走向没落,或被收购或逐渐退出了主流市场。随着AMD和ATi不断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CPU、显卡这两个最受DIYer关注的市场都逐渐走向两强格局。具体到产品上,这一年也是几个主要硬件同时完全迭代的一年,从CPU、显卡到内存都经历了架构及应用技术的变化。但由于产品生态和价格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新产品出现的同时上一代产品的市场表现也仍然坚挺。除此之外,新的操作系统也为DIYer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搭配硬件市场新产品的推出,这一年的PC DIY市场呈现了十分繁荣的景象。20年过去了,随着市场参与者逐渐减少,后续的PC市场让DIYer选择弹性越来越弱。如今回顾这一切,不知道这样繁荣的场景,什么时候还有机会重现。


20年前的PC DIY市场回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