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语言,诗文,乐音的神秘效果?

2021-04-18 19:31 作者:南風GT  | 我要投稿

正宗儒学 南风:


      学伴们,早上好。这个做学问,是很烧脑,也很耗费生产力的。论语里讲,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还有一句,庶之、富之、教之。一个是个人的行为,一个是指社会状况。


这两天,张红星教授,有贴这个乐医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看。这几天有弟兄,贴一些近年来吟诵的做法。这都是轻松的,和大家聊一聊。


论语里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又有仁者寿。那个仁爱之心,透过音乐来培养,在乐记里面有完整的记载,进一步实现教化的逻辑顺序,整理在论语诗教传里面,由浅至深,由诗歌到乐音,口语到心理机转的气息变化,以供慕道养德、礼乐王化之用。


乐音,能够感应人心,这是乐记里,确实的记载。在地方的文教活动里,都会直接跟长青班的人这么说,多唱唱歌,这可以按摩内脏。人会发声,是由于身体的血气用力,那你用力在哪边?哪边的器官就会血气充盈,促进新陈代谢和循环。这有甚么差别?


讲一个简单的例子。譬如说男性,中年晚年之后,容易谢顶。状况上是因为,头皮的血液流量变少,组织变薄。那我们知道,发乃血之馀。这个血液流量多的地方就容易有吸收营养啊,加以关注就更新良好的一种状态,所以呢,简单说就是,当你唱到某一种声音的时候,就会按摩到你的某一个脏器。这是由现象来看机转。


内脏健康,比肢体健康,更容易长寿。你看那些运动员,三十几岁就该退休了哦。真正的健康是从五脏的健康而来的。当然适当的运动对于身体有强作用力,透过气息来按摩内脏对于健康有弱作用力。所以你想想,孔夫子讲仁者寿。是不是真实的道理。


那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来的?那从另外一个端口来反思的话,从机转来看现象。我记得古文里,曾经有个记录,牛鸣马啸,猪羊雉的声音,都会有不同的感应,这个是外界客观的存在。


那么人呢?人就会比较不好讨论啊。人是极具社会性的!在这个雍正时候的官方记录,雍正就说啊,这些广州跟福建来的官员,讲什么听不懂,所以就推推行说,提倡大家要来讲要来讲同一种语言。那事实上,这种状况,到了这个民国初年的时候,也都还没有解决的。在孙中山先生的纪录中,与全国各地人士交流时,也多是用笔谈。用书写的来交流。不是用讲的啊,这个现象都是确实存在。


一些学院派的人呢,学院派的人,尤其是教语文的,他们就会有语文的立场来看这些内容,事实上四九年之后,北京的语文政策,有俄罗斯的指导意见,而拼音字里面,他是主张,音是没有指意的。接受这种说法的,很容易会把,音和乐分成两边。张之洞那时候,都还要作学堂乐歌的。之后蔡元培全面废除旧式学堂,也不知是功还是过?


中文有的特性,和拼音文是不相同的。例如,乌龟的龟。就是正上方看来的样子。但是turtle啊,它就只是个音。没有形音义三者的连结系统,对于人事常礼和谐性的作用是缺乏的。这会很明显,它是以拼音文化为基底的。那民国方面呢,有做了这个注音系统,它是一种象形的发音方式。发音当下气力动作的痕迹。


也因为现下的需要,用普通话来读文章,是必然的。那为什有人想寻古音呢?一般民间根本不具备古文研究的量能,它为什么这样作呢?定是有人在推动。而学院派的又哪里需要作这些,没有大众价值的事呢?是为了让自己有价值吗?


其实历代官方,正统贤儒,都讨论过了!今人寻古音,那是白费力气,徒增想像的错误行为。


文成诗、成乐的机转,就正统的指导就在论语里面。声音,文意,用途,旋律,和谐性等等,都有所准确的范例。其中要有文情正义,那是首先必须的!其它的不过技术性问题。其中的机转解读不出来,想要套一套就有东西,那是不存在的。而且要知道,夫子集大成,是因为前面有几百年的西周!已经有雅言、雅乐的累积。普通话的成形,虽然不长,但是社会上,符合雅言、雅乐特性的作品,也是不少的。想用古绳墨来限制现代发音读古文,又想要诠释旋律美?这基本上,是一种错轨。说到底,也就是经文奥义,没有功力的关系。


话说回头,所以呢这个乐医的发展那,肯定是在这个中文身上,才会有更大的空间。因为他的切入点多,连结性强。声音有感染啊,形状有感染,意念有感染啊。


所以,由机转来看现象!你不同语种,用同样的规则。这很明显就会卡在一个尴尬位置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曾经,在广东的时候,遇到一些更不可思议的状况,有些人士,以为宗教类的梵唱?会有如何如何的高深?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为什么,看着外国月亮圆,就自我朦胧了......。大家记得一件事情,梵文是梵文,中文是中文。中文对于中国人的形音义感染才会最直接!说梵唱可以会通脉轮?这不同语种,对于不同人,是根本不入义的。中土人士,常念心肝脾肺肾,就都比那些东西效果强!因为就是语种不同,那么效果也会不同,没有形的感染,也没有意念的感染。没有那种文化背景的人去学那些梵唱,就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没有作用的。


可见人们,对自己的文化是多么的不了解!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就好像是刘翔,他去研究这个棒球规则,然后想对他的跨栏成绩有什么影响?这是不存在的。因为轨道根本不对付。


回到咱们文化主体上面的确实现象,教授贴的那个文章,就是说音乐会有的功能,能不能把它科学化,数量化的一个状况。在经文的记载里,有这个太夫人,怀孕的时候,要坐姿端正,眼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又古文里记载,声音对于人种的具体印象,第一个跟日月运行的自然现象有关。第二个跟人民的生活劳作有关。随着生活经验的累加,才会有一个冥冥契合的系统定位。


这个很简单的。举例没有学过英文的人,你跟他讲莎士比亚有多么优雅,他也是不会反应的。但是如果一个中土人士,你跟他讲西厢记里有缠绵的人情,只要你一讲,他就马上就感受了。这个是假不得的,所以这个内容就跟文化的整体流传是有直接关系的,不是那么的片面说。这冥冥中,与生活背景相关的声音定位,声音,意义,旋律,文化背景,要有系统,有感应的序列,才有助于科学化,数量化。就好像这个元素周期表一样啊。


所谓言和语,是两个不同概念。言是主观陈列清楚是单向的。语是有对象的交流有指事的状况。要有感应,要能沟通,一定是同一件事情,是同一个渠道,那才行。


从现象看机转,人的发声,就由不同共鸣腔和嘴形,来作输出的。从机转来看现象,声音和文化背景有确实的连结!这些是重点!文化背景,没有经过教育和生活的进行,那是无法转移的。就像不能赋比兴的不会做诗,不能顺理的不会文章,不全论语的不会诗教,不能六经的说不出周孔的奥妙。这些都不是,支字片语所能想像的内容。


来,先前说到,乐经为什么会失传?因为音乐它是没有定型的,它会随着时空转移,要晓得这件事,孟子讚扬孔夫子为圣之时者,然后在论语诗教传中,就都是诗歌德行的教学应用,然后成就了孔夫子以仁爱作育弟子三千,又为万世师表,儒文纵贯汉唐以来千百年。


我们可以探讨几个问题。一乐经需不需要传?乐音基本上是无形的感应,作用在人心的。也会随着时空转移,所以述而不作,合不合理?二汉儒当时已有讨论,有人提出说,诗经就是乐经,所以六经皆具有续传,是不是?


乐音一但现形,人们几乎马上感应!前几天有几曲,例如,蓼莪,阳关三叠,卜算子等等曲子。你一听就会有所感受,就是那种状态,就是那种情景。跟所谓的流行音乐,是有直接的差距。这个是最速效,是最动人心的。


同样的!化作学者之用。当圣人现世的时候,你马上就知道了,当圣人还没现世的时候,这就是可以追寻的路径,对不对?那叫作,赫赫师尹,民具尔瞻。阳明讲的,人人可以为尧舜也。不要去舍近求远呀,百年间的多灾难?所以很多人,根本都没有信心?这个要重新,慎重地看待它。


从主观的定义来说,只要相信就会看见,所以不需要舍近求远。那是因为迷惘的人会作迷惘的事而已。从客观来看,有同样的文化背景才有作用力!


语言,诗文,乐音的神秘效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