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守立讲论语第25讲:为什么说孔子是一个坚定的素食主义者(2)
#公众号:天第书院
#视频号:天第书院
#视频号:成都少年演说班
#视频号:吴守立谈家庭教育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第七》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之美,浸淫其中三个月,学习、吟咏三个月,连肉的味道都忘记了。
孔子感叹道:没有想到舜帝时所做的乐,竟然美到如此的地步。美到什么地步?一听这个乐,心生太平、欲念全消,好像大同的景象。
从这段读来,好像又是孔子吃肉的证据,三个月忘了肉味,那三个月前呢?那肯定是吃肉的,我们就会这样揣测。
实际上,这又是另一个孔子藏头露尾的比喻罢了,此处所谓的不知肉味,即如《述而第七》后文所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意思是一样的。发愤忘食,难道真的是没有吃饭吗?不是,只是常常延迟时间,如此而已,快乐到忘了一切的欲望。
这个肉字只是欲望的代名词,不限于这个肉类。儒家着重入世,故以世俗所较亲切易懂的字眼来写书,这个也是圣贤的苦心,况且原文明言不知肉味,而非甘食肉味,我们仔细看这个字,倒也没说吃一口,不过就是这个字里行间感觉到有那个味道。又言韶乐之尽善尽美胜于美食当前,用意是劝人追求形而上之乐。
现在很多老师都自称儒家,为什么他们称儒家?如果2500年前孔夫子说加入儒家一定吃素。各位,这些老师还称不称儒家?估计没有几个会称儒家,故而学问就无法宣扬,为此,孔子必须藏头露尾,特别设很多阶梯让你一步一步踏上,就像佛陀为了推广佛教,在原文里写的允许徒弟吃三净肉、九净肉这种做法。
一人行之成模范,众人行之成风气。
欢迎将此文分享转发给更多有缘人,一起加入到“让3亿中国人读《论语》”的行列!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源代码,也是中国人的国学必修课。
读《论语》,知中华文化,懂善恶美丑。
读《论语》,涵养智慧、心胸、气质、修养。
#公众号:天第书院
#视频号:天第书院
#视频号:成都少年演说班
#视频号:吴守立谈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