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躺平”但尚未“摆烂”的我们

最近的朋友圈挺热闹,一部分朋友“阳了”在晒抗原照片;一部分朋友“转阴”了在分享心路历程;还有一部分朋友暂时还“阴”着,但自觉离“阳”不远了……
从“囤菜等封控”到“囤药等发烧”,从害怕变“阳”到希望“早点阳别耽误放假”;现在大家面对疫情,有种“自己的身体舍不得祸害”,但面面俱到避免感染又“似乎没必要”的“躺平”心态。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01 全世界都想躺平?
今年,牛津大学出版社首次采取了公众票选年度词汇的方式,让几十万网民选出了今年的年度词汇——“哥布林模式(goblin mode)”
“Goblin mode is a neologism for rejecting societal expectations and living in an unkempt, hedonistic manner without regard to self-image.
哥布林模式:拒绝社会期望,以不修边幅、享乐主义的方式生活,而不考虑自我形象。”
听起来和我们所说的“摆烂”、“躺平”非常相似。其实也映射了疫情下全球面临的现实问题——即使新冠大流行结束了,我们仍要和病毒长期抗争;因此我们是否还要隐藏自己真实的需要和状态,只为了维持网络或他人面前的精致形象?

但如果进一步拆解“摆烂”“躺平”和“哥布林模式”的意思,又会发现很多的不同。与“哥布林模式”想要对抗社交媒体塑造的虚假精致生活相比;我们所说的“躺平”,其实是想在内卷激烈的高压社会生活中,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自己想要的舒适生活。并非“破罐子破摔”的摆烂。
就像是疫情当下,“囤药等发烧”的我们并非全然无作为,只是不再像从前那样谈“阳”色变,在有准备的情况下面对可能生病的事实,其实也是一种有利于缓解身心压力的应对方式。我们都希望从“失序”回归“有序”,从“外在评价”回归“自我感受”。
02 “躺平”背后的心理机制

前段时间的这个脱口秀段子很触动我。作为平凡人的我们,面对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其实能做的贡献并不多,更多的是适应和面对;但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没有人愿意被碾成尘埃,所以只能让自己做一个永不停息向前转动的齿轮,避免被众人落下。
其实这一过程对我们精神和身体都是很大的消耗。当精神上的耗竭无法得到休养,斗志也就逐渐被消磨。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压力时,为了维持正常的心理健康,我们就会启动自身的防御机制。
我们可以把防御机制看作一种心理的自我保护,它起作用的途径有点像是自我欺骗,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让自己免于焦虑。而在“躺平”或使用“躺平”来形容自己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就使用了这些不同形式的防御。
反向形成
有些时候我们心中讨厌一个人,但在表面上却对他十分热情关心;面对心里很喜欢的人,表面上却很冷淡。这样的“心口不一”“矫枉过正”就是我们说的反向形成。
这种情况的出现源于我们无法接受无意识中让我们焦虑、不愉快的想法和冲动。疫情三年,尽管我们接收到的信息是“新冠的危险性已经下降”,但对未知的恐惧、后遗症的担忧仍然存在。但这些假设都太糟糕了,所以我们需要表现得“不在乎”,来缓解紧张和害怕。
这也造成了我们言行的矛盾——嘴上说着“躺平”了,但一旦有人提到买抗原和药物,第一反应还是点开链接看看有没有货。
隔离
隔离指的是将一些不愉快的事和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不让自己意识到。比如用“大姨妈”指代“月经”,用“🐏了”指代“检测结果阳性”,用“仙逝”指代“死亡”……其实都是想缓解使用原本的那个词可能会产生的尴尬、不愉快。
而我们使用“躺平”这个词,可能也是在避免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不想努力”“失去斗志”“身心俱疲”……
幽默
仔细想一想,当我们说自己“躺平了”,有多少时候是认真的,又有多少时候只是单纯想跟着潮流搞搞笑?
可以看到很多网友用“宝娟,我的嗓子”来自嘲生病后声音的嘶哑,各种表情包来展现自己躺平的状态。幽默是一种积极且成熟的防御机制,让我们在困境或焦虑时以玩笑的方式化解窘境。

我们每个人的个性、经历不同,在面对疫情这类心理危机事件时,触发的行为表现也不同。但大家都需要注意——过度的压力和焦虑会损伤我们的身心健康。
尽管完全的“躺平”和“摆烂”的确不是积极的态度,但适当放手,给自己留一点休息的余地,才能有足够的精力站起来,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