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武力夺权,挟持天子,为什么和曹操同样发迹的轩辕黄帝不被历史指责,反被尊为五帝之首

2019-05-27 21:56 作者:晋公子8  | 我要投稿



首先与黄帝之间爆发激战的是炎帝神农氏。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五帝本纪》


“治五气,艺五种”说明当时的黄帝部落已经开始学习神农氏先进的耕作技巧,通过观察和掌握气象规律,耕作不同的农作物。并且这个落后的游牧民族在学习先进文化的同时仍没有遗忘本民族驯兽畜牧的长技。

可想而知,当这个朝气勃发的新兴部落与日薄西山的炎帝为了争夺诸侯的领导权而拉开战幕的时候,炎帝注定会被击败,从此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心。

《五帝本纪》记载的炎黄大战,其中唯一的疑问是:黄帝是否就在三战击败炎帝之后便取而代之,从先前奉天子以讨不臣的“轩辕氏”摇身一变成为了“黄帝”?

对这个问题的记载,司马迁似乎是有矛盾的。细细品味《五帝本纪》的书法,在炎黄大战之前,司马迁称呼黄帝皆为“轩辕”。直到他击败了炎帝之后,《五帝本纪》写道: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

——《五帝本纪》

直到此时,“黄帝”才第一次出现在了司马迁的历史叙述中。由此推断,似乎轩辕氏在击败炎帝之后便加冕了“黄帝”尊号。


可是司马迁接下来又写道:

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五帝本纪》

这里他又明确地指出黄帝加冕是战胜蚩尤之后的事情。

这样的前后矛盾,很可能是司马迁搜集整理不同来源的史料并加以综述弥缝时留下的痕迹。

不同来源、不同版本的炎黄传说中对这个故事的记述或许出现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在没有确凿的证据判定去取的时候,司马迁便只能两存其说——这是一个史学家严谨的治学精神的体现,而不是一个评述艺人讲故事的拙劣马脚。


如今我们只能说,如果轩辕氏在击败蚩尤之前就已经获得了“黄帝”的尊号,那么他便是以自己的名义传喻天下,共击蚩尤;如果他此时尚未获得帝号,那么他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以“炎帝”的名义带领诸侯联军和蚩尤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无论情形是哪一种,可以想见这场必须举天下之力而与之争衡的战争,其惨烈程度一定大大地超过了之前的炎黄大战。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曾经想:司马迁笔下的这个“黄帝”,他的发迹史似乎和魏武帝曹操、宋武帝刘裕没多大区别啊: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子在青年时代投身行伍,经过数十年东征西讨的军旅生涯,凭借武力剪除群雄,并最终从前任天子手中夺取了最高的统治权。


如果情形就是这样,为什么戏台上的曹操从古到今都画个白鼻梁,一副被人唾骂的奸臣嘴脸,而轩辕黄帝却被尊为华夏始祖,很少有人敢对他说一句不敬之辞呢?



窃国者侯,窃钩者诛。成王败寇的混账逻辑是对现实威权的谄媚。

对于司马迁这一类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史学家们来说,他们是严格地遵循着孔子修《春秋》的笔削精神来治史的——史笔如铁,绝不会向任何权势作出无原则的妥协。

因此,即便黄帝曾经通过战争的手段取代了神农氏的天子地位,司马迁也绝不会因此就轻率地承认他为华夏始祖的身份。


在《五帝本纪》末尾的论赞中,司马迁曾经谈到撰写这篇文章的史料主要来源于《大戴礼记》中的《帝系姓》和《五帝德》两篇文章。

《帝系姓》是记载上古时期帝王谱系的史料,而《五帝德》则是记载传说中“五帝”的政治建树的史料——在中国传统历史的叙述中,天子之“德”,主要是指他在政治文化建设上的功绩,而非个人道德上的光芒。


《五帝德》对黄帝的功业是这样评价的:

顺天地之纪,幽明之故,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榖草木,淳化鸟兽昆虫,厯离日月星辰,极畋土石金玉。勤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

——《大戴礼记·五帝德》

善于观察和利用天时来发展农业生产,通过耕种和畜牧来积累财富,这些应该是炎帝神农氏原本就谙熟的生存本领。作为后起的游牧民族首领,黄帝不太可能在神农氏擅长的农耕领域内作出超越前者的划时代的成就。

因此《五帝德》中对黄帝功业的评价似乎不足以支撑他作为华夏始祖的历史地位。

司马迁不愧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在引用《五帝德》的时候,他不但清晰地意识到了原文中这个致命的缺陷,而且根据他对这段历史的观察和理解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补充解释。

在引用《五帝德》的上述文字之前,司马迁加入了这样一段叙述: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釡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五帝本纪》


《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与炎帝的战争发生于阪泉之野,故址大致在今天的山西运城一带。而黄帝与蚩尤之间爆发的战争则发生在涿鹿之野,故址很可能在山西解县的涿泽。

也就是说在黄帝崛起之前,炎帝神农氏一系势力的活动范围大致沿着今天的豫西群山向北分布,直到晋西南(参见钱穆《史记地名考》)。


而当黄帝成为了天下共主之后,他所经营的疆域范围东到青州琅琊,西至河南临汝,南抵襄城、叶县,最北可能延伸至阌乡。

这个版图基本和后世中国人心目中“中原”的范围是重叠的,不但颛顼和帝喾的疆域都是在此基础上向外拓展,连夏、商、周三朝的核心区域也坐落其中。

黄帝虽然出生在落后的游牧部落,但却是一个天生善于学习的人: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五帝本纪》

少赋异禀,长而勤勉,更兼善听善见,正是黄帝将神农氏先进的农耕文明引入中原,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开枝散叶。

于是一个崭新的国家便在黄河的滋养下萌生了第一次胎动,它便是中国。

因此华夏始祖的称号,黄帝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本文系晋公子原创。已签约维权骑士,对原创版权进行保护,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武力夺权,挟持天子,为什么和曹操同样发迹的轩辕黄帝不被历史指责,反被尊为五帝之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