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

技巧与文采,只是文化的排泄物,伟大的作品不靠炫技。
这里说的技巧和文采特指固定的写作方式,激发普通读者赞美的写作样式,不是指创造力。很多排比,韵调下是藏有精彩的生命力的。但大多数作者将注意放在了优美的样式上,不是为内容塑造结构,而是为结构填充内容。好听一些,是追求句式的结构美。把结构去掉,你可能会发现文章并无新意。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几句诗完全没有技巧可言,自己一度嘲笑这首诗,拉家常一样,有什么了不起。后来听到人说其朴实有力,想一想也是,就是因为真诚,人们才觉得好。苏轼那几首朗朗上口的诗文,也不是因为文采好,而是自然。小人诽谤,没办法;流离漂泊,没办法;生离死别,依旧没办法。世界上没人有办法,精神胜利也是胜利,我也不会用文字掩饰自己,这就够了。
人再怎么声色犬马,笑傲江湖,总要面对真实的内心。逃不过,所以朴实的文章有价值。
把文字比作咖啡豆,真情就是豆子的品质。行文,就是将咖啡豆磨碎的过程。品质过硬,读者自己去嚼咖啡豆也能出香味。作者选择将豆子磨到什么程度,粗糙有粗糙的口味,细腻有细腻的口味。但有太多文章,没有真情,只有煤渣,加了一堆伴侣糖精之类的提味剂,愚弄读者的味觉。
文字越没有技巧,越需要磨砺。华丽的句子好写,但很容易迷失。很多人淹没在了好看的句子中,真情也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