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神考据】有名字的黑蛇骑士的原型

在层岩巨渊有一些带有称号和名字的被称为黑蛇骑士的黯色空壳,比如斯科尔德、罗涅忒、哈夫丹……这些名字和称号是否有原型和典故呢?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去查阅了资料,然后找到了一部电影,《第十三位勇士》。这部电影改编自小说《食尸者》,作者是迈克尔·克莱顿,也就是《侏罗纪公园》的作者。

《食尸者》和其改编成的这部电影以阿拉伯人阿赫迈德·伊本·法德兰为第一视角,讲述了他在被派遣为使者的途中遇到了一支维京人,但是正巧这些维京人的北欧老家遇到了灾难,派使者来求救。

在一位女巫的占卜下,要选出13位勇士去出征解决这场灾难。而法德兰被选为了第十三位勇士,因为第十三位勇士不能是北欧人。这是原作开头的部分,观众们应该也猜到了,层岩巨渊的这些黑蛇骑士们便是取自这13位勇士的名字。
这里还有个小细节,咱们在巨渊只看到9个有名字和称号的黑蛇骑士,加上哈夫丹也只有10个;其实在埃德格托和布利维夫这两个黑蛇骑士旁边还有没有标名字的,埃德格托这边有一个,布利维夫这边有两个,所以加起来一共有13个!

在电影的介绍里,给每一个勇士都加了一个称号,原神里这些黑蛇骑士的称号也是来自于此,比如这个哈尔塔甫,在电影的称号是“the Boy”,巨渊这里显示的是“少年”。咱们直接列一张表格更加直观地看一下所有黑蛇骑士和13勇士的对应。

这里面有一个例外,就是这个瑟尔克尔,在原作小说里有个叫Thorkel的,他并不是13勇士的一位,而是和Buliwyf争夺首领位置的竞争者,替换掉了法德兰的位置,可能是因为法德兰在原神里出现过了,就是《璃月风土志》的作者,从这里“旅行学者”和“风土志”的描述,也能推测出这个“法德兰”和《食尸者》的法德兰有着相同的原型。

这里英文版把“瑟尔克尔”翻译成了“Serkir”,这个Serkir并不是小说或电影里的任何一个角色,甚至作为人名都很罕见,所有我猜测“瑟尔克尔”应该是原作小说里的Thorkel。还有就是这个“海尔迦”,英文版翻译成了Herger,但是从其他的名字来看,比如“列瑟勒”、“哈尔塔甫”、“斯克尔德”来看,如果对应的是Herger,会被写成“赫尔格尔”,而原作里的Halga,更接近“海尔迦”的译名,加之Halga在电影的称号是the Wise,谋士,Herger的称号是the Joyous,愉悦者,也应该是Halga更接近“血泪的弄臣”这个称号。
解决了这些名字的对应问题,那从剧情方面有没有相关联呢?有,那便是哈夫丹的牺牲。原作里勇士们深入地穴里敌人的老巢,杀死了敌人的首脑,而在逃离的时候,Helfdane主动选择了殿后跟敌人的追兵纠缠,为其他人争取了逃跑的机会。正如戴因斯雷布所说,黑蛇骑士的使命是守护坎瑞亚的人民,13位勇士守护的是罗加国王的子民,都是面对未知的灾厄。
那么这些黑蛇骑士为什么出现在层岩巨渊呢?笔者猜是跟第九连队愚人众说的,这里是500年前的一个漆黑战场有关,这些只留保护人民,和与灾厄对抗的空壳,来到了一个如此相像的“战场”,把痛苦的正在求救的丘丘人们当成他们要保护的国民,继续履行自己的使命,贯彻自身的意志。
主线一开头凯瑟琳便提到,这是适合“意料之外的再会”这个主题的日子,然后旅行者与戴因斯雷布是意料之外的再会,旅行者通过因提瓦特的记忆与血亲意料之外的再会,也是戴因斯雷布队长与哈夫丹的灵魂的意料之外的再会。

哈夫丹认为自己没有完成使命,辜负了戴因斯雷布队长与坎瑞亚的人民。哈夫丹的名字Halfdan一般有两种解释,除了主流的Half Dane,“一半丹麦血统”外,还有就是half done,“只完成了一半”。那便是黑蛇骑士的意志,他们守护人民的“未尽之事”(Halfdan)。

“坎瑞亚没有亡国,是吗?毕竟您还站在这里。”
是的,所以坎瑞亚不需要复国。
不论是原作还是现实的伊本·法德兰都似一位看客,一位“旅行者”,在伏尔加河畔记录,写下罗斯维京人风土志,与12勇士同行,记录守护家园英勇作战的史诗。来到层岩巨渊的见证者,便是旅行者,Veni, Vidi, Memorari,我来,我见证,我铭记。
戴因斯雷布说出了和“磨损”相关的一件事,那便是“不死”与“诅咒”。生者所承死者之罪业,或许钟离、若陀、甘雨、魈这样的长生种的“磨损”也和“不死”的诅咒有关吧?
还有个值得注意的是,已知的坎瑞亚人,包括戴因斯雷布、凯亚·亚尔伯里奇、莱茵多特以及这些黑蛇众的名字大都是北欧人,或说日耳曼语族的词源,这可能暗示着坎瑞亚的文化原型是来自日耳曼人,而坎瑞亚的语言写出来却又都是拉丁语,那有没有可能原型参考了神圣罗马帝国?毕竟是一群写拉丁语的日耳曼人,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