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藓糖醇或增加患心血管病风险,无糖饮料还能喝吗?
嗜好甜食是人类的本性,当生活压力大、水逆不散时,各种糟糕的事情似乎总能被嘴里的一抹甜所安抚。

甜甜的美食虽好,却也存在着极大的健康风险。于是,代糖逐渐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它们完美符合了现代年轻人的喜好,即能创造出美味的口感,又能保持“0糖0卡”低热量。
但最近在《自然·医学》上发表的一篇研究发现:广泛被用于食品等行业的代糖“赤藓糖醇”,有可能提高心血管发生的风险。让原本被大众以为健康无害的代糖,蒙上了一层阴影。
赤藓糖醇是什么?
赤藓糖醇是一种常用的人工甜味剂,但也在一些蔬果、藻类中天然存在,不过在天然食物中的含量非常低。它入口清凉,甜度与蔗糖类似,人体摄入后90%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因此,赤藓糖醇被认为产生的热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并且对血糖波动影响很小。此外,它还有不易产生肠胃不适症状、有助于口腔健康等优点。长期以来,它的安全性和优势经过了业界多年的研究与认可。

如今,在饮料、口香糖、巧克力、糖果、烘焙以及保健食品等各类产品中的原料中都可以看到赤藓糖醇的身影。在全球已有60多个地区和国家批准赤藓糖醇使用。
赤藓糖醇,到底安全吗?
在国际上,赤藓糖醇1999年被世界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批准作为专用食品甜味剂,且其 ADI(每日允许剂量)为“无需规定”,属最高安全类别。
因为赤藓糖醇与短期的胰岛素或血糖效应无关,即使对于葡萄糖控制受损或肥胖的患者也是如此。
美国FDA将赤藓糖醇归类为“普遍认为是安全的”,因此,食品标签并不要求披露食品中添加了多少赤藓糖醇。2007年,我国批准赤藓糖醇为甜味剂应用于口香糖、固体饮料、调制乳食品中,按需量添加。

然而,根据最新的研究,对赤藓糖醇的长期安全性的谨慎是有必要的。近期,由美国知名医学研究机构克里夫兰医学中心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讨论了赤藓糖醇的心血管危害。
研究发现,在总计4千余人的多个队列中,使用赤藓糖醇都与主要心血管事件高发存在关联,风险增加80%-121%不等。研究还证实,生理浓度的赤藓糖醇即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也就是说,摄入赤藓糖醇后,可能会出现长时间潜在的血栓形成风险增高。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目前,不少网红食品以“0糖0卡”为噱头,吸引的人群中不乏糖尿病、肥胖或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患者。虽然目前研究还没有得出明确的因果关系,但我们还是有必要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能再毫无节制地吃这些食品了。
无糖食品,还能愉快地吃吗?
显然,关于赤藓糖醇对健康的长期影响还尚未有定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来说,至少是一个提醒,还是要尽量避免食用含有赤藓糖醇的相关产品。
除此之外,市面上的常用代糖除了赤藓糖醇,还包括了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甜菊糖苷、糖精钠、木糖醇等多种甜味剂。它们在应用于各种食品中时,对其使用的安全性也存在一些争议。
例如,木糖醇被广泛应用于口香糖,认为有利于预防龋齿,但是如果摄入过多会引起腹泻。

随着人们“健康生活”的意识的觉醒,减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虽然关于代糖的研究一直争议不止,但是对于没有心血管风险的普通人来说,吃够了苦偶尔来上一杯无糖可乐,给生活加点“甜”,也没必要太过紧张。
理性看待,做到不过量摄入就好。毕竟任何极端,都可能存在风险。如果真的很担心,不如喝健康的白开水,是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