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之治 第十七节 尾声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锦帆游侠
为了巩固司马衷的地位,也为了挑战司马攸的政治力量,太康三年,在和荀勖、冯紞、杨珧等人私下商议后,司马炎吹响了对司马攸总攻的号角,颁布了一道命令,要求司马攸返回封国担任青州都督,同时让汝南王司马亮取代司马攸的地位,担任太尉、录尚书事的职务。
一旦司马攸离开朝堂,便远离了决策中枢,就不会对司马衷的地位造成威胁。
本意上,司马炎是打算采取突然手段造成既成事实,强迫群臣和司马攸接受,达成快刀斩乱麻的局面。
但司马炎还是小看了司马攸的政治能量,这道诏令一发布,便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首先,宗室中的代表扶风王司马骏就表示了反对。作为司马炎的叔父,司马骏靠着在平定秃发树机能叛乱中立下的大功,成为了宗室中功勋和才能一等一的亲王。他的态度也基本反映了宗室内主流的态度。但司马炎没有给这位叔父面子,直接拒绝了司马骏的意见,司马骏也因此被活活气死。
作为太原王氏的头面人物,担任尚书左仆射王浑也表示了反对。作为功勋集团的重要人物,同时也是司马炎的亲家,他对司马炎的心理把握的十分准确。
“您是打算用司马亮代替司马攸的地位,但司马亮、司马伷、司马骏兄弟都身居高位,在朝堂内外同样具有巨大能量,要论不臣之心,这三位带来的能量未必比司马攸小。何况,陛下是担心宗室力量太盛而有七国之乱的威胁,因此才引入外戚的力量以制衡。但当外戚的力量过重时,又何尝没有王莽、吕产这样的祸患呢?”
王浑的提议是让司马攸、司马亮、杨珧三人联合辅政,达成互相制衡的局面。
必须说,针对当时的政治形式,王浑的方案其实是最优解。这份名单同时涵盖了宗室和外戚中的重要人物,同时也考虑到了朝堂内的影响力,可以将朝堂内的动荡降到最低。
但咸宁二年之后,决定对晋王朝的政治进行转型的司马炎已经不愿接受任何将司马攸留在权力中枢的安排。因此对王浑的意见,司马炎也予以了拒绝。
接下来,作为司马炎的姻亲,王济和甄德开始用亲情牌打动司马炎。他们分别让自己的老婆入宫在司马炎的面前哭诉,请求留下司马攸。两个女人每天绕着司马炎哭诉,让平素好脾气的司马炎也气到不行,对一边的侍中王戎大吼:“让齐王出镇,是朕的家事。王济跟甄德派这两个女人到我这撒泼打滚像什么话!”
王济和甄德也受到了贬官的处罚。
此时,朝堂上一个人的反对让司马炎犹为心寒,他便是司马炎的发小,担任中护军的羊琇。
在司马炎和司马攸的储位之争中,羊琇坚决站在了自己的发小这一边,最终让司马炎登上了帝位。也因此,羊琇长期担任掌管禁军的中护军,成为了司马炎最为信任的大臣之一。
但羊琇同样有另外一层身份:作为司马师妻子羊徽瑜的堂弟,他在名义上也是司马攸的舅舅。
在自己的外甥和发小的傻儿子之间,羊琇此时站在了自己外甥这边,甚至也因此对挑唆放逐司马攸的杨珧恨之入骨,准备和北军中候(中领军)成粲密谋,用禁军的力量暗杀掉杨珧。
得知消息的杨珧吓得不敢出家门半步,但羊琇忽略了一点:杨珧的后台其实是司马炎。你要用禁军干掉杨珧,岂不是用禁军的力量胁迫司马炎就范?
更何况,这证明司马攸的影响力甚至牵涉到了禁军,这更让司马炎不寒而栗。
司马炎因此罢免了羊琇中护军的职位,羊琇也因此活活气死。
除开宗室和外戚,朝臣中的向雄、李憙等人也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陛下的弟弟儿子们虽然多,但有德行的少。齐王作为臣子待在京城其实大有好处,希望陛下仔细考虑!”向雄怼得也不客气。
朝臣们的反对倒不全出自于支持司马攸的立场,但直接将齐王逐出权力中枢对原有的政治格局带来的破坏实在太大,对晋王朝所带来的冲击力也实在太强,臣子们并不想进行如此剧烈的改变。
但朝臣们越是反对,越是坚定了司马炎要求司马攸离开京城的决心:齐王的政治能量居然如此强大,对皇位的威胁实在是太大了。
为此,司马炎给太常寺的博士们下达了一份诏书。他让博士们想办法将司马攸赶走,并且询问:“朕准备封齐王的儿子为北海王,将济南郡的封地给北海王,作为给齐国的加封,并且赏赐给齐王优厚的待遇,你们看如何?”
咸宁三年之后,司马炎已经明确规定“非皇子不得封王”,给司马攸的儿子特殊待遇,本质上是要用其他的恩惠换取司马攸赶紧滚蛋。
没想到,这封诏书让事情变得更大了,太常寺的七位博士在庾旉(fū)以及秦秀的带领下把司马炎给呛了回去:齐王本来就应该留在京城,有什么好问的?
庾旉的这封诏书事先交给了太常寺的正副手郑默和曹志审阅,也给自己的父亲庾纯过了目,得到了他们的支持,顺便交代一句,曹志正是陈留王曹植的儿子。
气得浑身发抖的司马炎下令将七位博士连同曹志一起全部收监交给廷尉处理,并免去了郑默的职务。
这次,他的眼神里展示出了杀意。
颤颤巍巍的庾纯亲自到廷尉自首:“这封诏书我看过了,并表示了赞同,我也有罪。”以这种方式表示了对儿子的支持。
一些大臣们开始重新选择站队,几天后廷尉刘颂就下达了判决:这八个人犯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在司马炎当政的时代,这是第一次出现了要处决大臣的姿态。尽管司马炎随后做出了让步,没有处决这些大臣,只是将他们免官了事,但他们大不敬的罪名并没有得以取消。
司马炎也很委屈:他并没有像曹丕对待曹植那样迫害司马攸,反而给了司马攸很高的待遇。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一个目的:让他赶紧去自己的藩国,别给司马衷挡路。
靠着坚定不移的决心,司马炎总算勉强控制住了局面。
朝堂上一浪接着一浪的支持让司马攸一直抱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借此避免前往藩国的诏命,继续满足自己的政治野心。但眼看着司马炎的决心愈加坚决,司马攸明白自己的愿望已经落空了。
几天后,司马攸便气出了病。
“莫不是准备用装病来拖延行程吧?”司马炎这样想着,派出了御医去给司马攸看病。
御医回报:“陛下,齐王没有生病。”
没生病?那就赶紧走吧!
没办法,司马攸强打精神向司马炎辞行。
“皇兄,我不再干预政事,只想在京城为母后守墓,行吗?”司马攸还想做最后的挣扎。
司马炎挥挥手,让司马攸赶紧上路。
太康四年,司马攸在前往藩国的路上呕血而死,年仅三十六岁。
得知消息的司马炎想起了母亲王元姬临终前的嘱咐:“桃符的性子急躁,你这个当哥哥的又不慈爱,恐怕你容不下他。”
一语成谶,兄弟之间的手足相争,最终落了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想到这里,司马炎也不禁掉下泪来:自己是否太过火了呢?
一边的冯紞赶紧进言:“齐王名过其实,天下人却都归心于他,现在他死了,是社稷的福分,陛下又何必哀伤甚过呢?”

是啊,这个能量极大的弟弟的死亡,终于让我能够安心把继承人的位置交给司马衷了。之后,朕再也不用芒刺在背了。
想到这里,司马炎收住了眼泪,仿照安平王司马孚的礼仪安葬了司马攸。
这是给司马攸的名份上钉上的最后一块棺材板。作为司马懿弟弟的司马孚,正是以臣子的身份度过了他的一生。纵使司马衷出现任何意外,司马攸的这一支,也再无法对皇位有任何染指的可能。
伴随着帝国最有才能的政治家张华的外放,宗室中最有才能的亲王司马攸与司马骏的相继去世,以及朝臣中大部分臣子或被免官、或忧愤而卒的结局,这场延续十余年的政治风波终于结束了。这个帝国的政治局面因此也出现了极大的裂痕,无论是君主对于朝臣,还是朝臣对于君主,彼此之间都展示出了泾渭分明的立场。此后,在朝廷中,司马炎能够信任的人极为有限。
而作为这场政治风波的最大受益人,太子司马衷的地位总算稳固了下来。为了表示庆贺,司马炎在陵云台上准备了一场酒宴。
宴席上,卫瓘假装喝醉,跪到司马炎面前小声说:“臣有话说。”
兼具司徒、尚书令和侍中三个官职的卫瓘可算位高权重。由于他在之前太子和齐王的斗争中没有进行站队,让司马炎认为他是可以值得托付的人物,因而让卫瓘同时担任了太子太傅的职务,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卫瓘的儿子卫宣。只要卫瓘站队到司马衷这边,太子就有了更加强有力的靠山。
对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司马炎自然也不敢大意:“卿但言无妨。”
卫瓘欲言又止,想了想,伸出手来回抚摸着龙椅,良久吐出一句话:“陛下这个位置,可惜了啊……”
司马炎回味了一会,才明白卫瓘说的是可惜这个位置未来要交给自己的傻儿子司马衷。
司马炎的脸立即阴沉了下来:“卫公,您喝醉了!”
卫瓘没有再说什么,拱手告辞。
这件事很快传入了太子妃贾南风的耳中,她想起了数年前的一件事。
那时,朝臣经常流传着太子不堪大任,没有执政能力的传言。为了验证司马衷的能力,司马炎派人去送去了尚书台的一些政务考题交给司马衷作答。
司马衷自然是答不出来的,但要是交了白卷,就谁的面子都不好看了。
贾南风马上召集亲信当司马衷的枪手。
枪手的实力自然是没的说,很快就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题。
“不行,不能这么写!”一边的给事张泓发现了问题。
“太子能力平庸是世人皆知的事情,答卷写的这么完美,别人一看就知道是抄的。”
张泓亲自担当枪手,另写了一份答卷:这份答卷回答的很简单,但应该能拿一份及格分。
“请太子照着抄一份吧。”
司马衷把答案抄完,交回给了司马炎。
“不错不错,虽然回答简单了点,但至少没有大错误。”司马炎点点头,将答卷交给了一边的卫瓘。
“卫公看看太子水平如何呀?”
卫瓘看了答卷,脸色很快就变得不自然:一看就是抄的。但这句话显然不能当场说。
“这个……臣……臣也不知道如何评价。”卫瓘支支吾吾。
“卫公也有说不出话的时候吗?”听着台下呼喊的“万岁”,司马炎微笑了一下,并没有发现卫瓘的神色不定。
站在一旁的贾充却明白了一切,用恶狠狠的眼神盯着卫瓘,等退朝后,他派人秘密告诉女儿贾南风:“卫瓘这个老东西,差点败坏了我们家!”
卫瓘的表现,让贾南风再次想到数年前的这件事,她对卫瓘的仇视更加深了。
贾南风很快找到了攻击卫瓘的由头,她拉上同样对权位有着欲望的外戚杨骏发动了对卫瓘的弹劾。
“卫宣沉湎酒色,冷落公主,实在过分!”
司马炎心疼女儿,下令卫宣和公主离婚。
对卫瓘而言,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他主动请求退休。
司马炎就坡下驴,封卫瓘为太保,免去了卫瓘的其他职务,同意了他的请求。
卫宣也因为这件事备受打击,活活被气死。
这件事同样也影响到了担任中书监的荀勖,他成为继任尚书令的第一人选。但按规矩,一般尚书台和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不能是同一个人,荀勖继任尚书令,就必须让出中书监的位置。
荀勖很不乐意:虽然尚书令和中书监基本算平级调动,但中书监经常在皇帝身边办公,是能够影响到最高决策的,这很对荀勖胃口。
而尚书令就不一样了,事情多,离皇帝远,基本就是高级苦力。
荀勖的同僚还没体会到荀勖的心理:“恭喜荀大人。”
“抢我的凤凰池,有什么好庆贺的!”荀勖气不打一处来。
没多久,荀勖跟着老同事冯紞一命呜呼了。
随着贾充、司马攸、山涛、荀勖、冯紞等人的死亡,以及卫瓘、张华等人的失势,王浑也开始远离朝堂事宜,外戚弘农杨氏家族的地位因此而迅速蹿升。但杨氏兄弟们发现朝堂上的大臣们对他们的态度也起了变化,大臣们的眼神里充满着鄙视与敌意。
作为制衡功臣集团和宗室集团的政治力量,被司马炎大力扶持起来的弘农杨氏本来已经逐渐被朝臣所接受。倘若按部就班,这支家族融入晋王朝的政治网络也只是时间问题。但作为司马攸死亡的幕后推动者和受益者,在朝臣们眼中,急速蹿升的弘农杨氏等于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平衡。也因此,这支家族在前期积累的政治名声就此荡然无存。
司马炎同样发现了这个问题,正好,杨氏兄弟的老二杨珧发现朝堂上的气氛不对,以身体不佳为由提出了辞官的请求。
司马炎顺水推舟接受了,杨珧趁机提出了另一个请求。
“自古以来,一族中走出两个皇后的,没有不招致灭族之祸的。臣想把这句话写下来,收藏在宗庙之中,以后要是应验了,请求免除臣的死罪。”
司马炎顺口答应了,也没怎么当回事。
有些话还是会应验的,但应验多少,是要打折扣的。司马炎和杨珧都会领会到这个道理。
随着老二杨珧退休,老三杨济也开始不管事,杨氏兄弟的实权派变成了大哥杨骏。同时为了制衡外戚的势力,司马炎在太康十年继续对宗室进行了一次加封。
在这份名单中,叔父汝南王司马亮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司马炎的儿子们作为宗室中的主干,力量也得到了很大加强,诸王普遍都受到了五万户的封赏。

其中的例外是秦王司马柬与成都王司马颖,受到了更多的增封。
司马颖是由于封地处蜀地,给予了特别的优待,而秦王司马柬,则是司马炎对继承人所考虑的又一人选。
毕竟司马衷的能力实在让他担心,而性格才能都不错的司马柬一直是司马炎最钟爱的皇子。
最终,司马炎还是放弃了让司马柬成为继承人的想法,让他前往出镇关中。
因为一旦司马柬可以取代司马衷成为太子,等于也否认了司马炎自身的合法性:司马炎正是以嫡长子的身份战胜司马攸获得世子的位置的,而同样,司马炎的其他皇子也会对帝位有所想法,这样对朝局带来的震荡实在是太大了。

朝堂上,外戚作为新的势力逐渐崛起,形成了和宗室和功臣集团抗衡的局面,而在地方上,一群士人们也想成为这个王朝冉冉升起的新力量。
太康十年,这群士人在帝国的南方一处叫做华亭(今上海松江)的地方举办着宴会。
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四处随处可见鸣叫的仙鹤,宴席上摆放着当地的名产:中菰菜、莼羹、鲈鱼脍,其中一人正在对着宴席上的菜不住品评。
“真好呀,我真希望能过上天天吃着这莼菜和鲈鱼的日子。”正在吃菜的是出身吴郡四大家族“顾陆朱张”的张翰,他的父亲正是吴国的大鸿胪张俨。
“季鹰(张翰的字),别吃了,今天是为士衡他们送行的日子,快来看看士衡的这篇大作《辨亡论》。”说话的是纪瞻与贺循,他们都是江南士族的佼佼者。
张翰没做声,依然自顾自吃着菜。
“想我吴国大皇帝当初如此威风,现如今也灰飞烟灭。这江南之地归属了晋朝,怎能不让人叹息。”出身吴郡四大家族,吴国丞相顾雍的孙子顾荣一边品评着文章一边叹息。
“士衡,你兄弟二人已经在江南闭门十年。此番洛阳征召我等三人前往中原做官,中原士人向来轻视我等江南士人,我看此番入洛,吉凶实未可知,你有何想法?”顾荣的眉间泛起了愁色。
“想我父祖烧夷陵、破石亭、战西陵,中原士人无不为之胆寒,我等后辈,又岂可落于人下!”
“既如此,此番入洛,我当随兄长一起干一番大事业!”一边的陆云也跃跃欲试。
“我等在江南,等候你们的好消息!”席上的江南士人们纷纷举杯。
顾荣摇了摇头,没有说什么。
宴席后,三人踏上了前往洛阳的路途。
他们都对未来心怀着期盼,但同样也等待着不可预知的结果。
病重的司马炎也同样如此。
新的故事,又将开始。

参考资料:
1.(唐)房玄龄等,《晋书》。
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南朝宋)刘义庆,(南朝梁)刘校标注,(清)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
4. 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