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的灵魂应具备分析阅读的能力
如果你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你就只能生活在别人预设的框架当中
如果你想对问题的世界具有更深的洞察,你就必须具备分析阅读的能力
01 引子
任何作者在撰写自己的书籍或文章时,都会带有一些与之背景、经历、价值观等相关的预设因素,这些因素会在不经意间传递给读者,读者一旦不能识别这种陷阱,就很容易陷入作者的框架中,迷失自己的判断能力。
在科学界中,涉及到重大实验的时候都要进行双盲测试,经过双盲测试以后,实验成功才允许被发布。进行双盲的原因就在于去掉实验者本人的偏见,有的甚至为了保证客观和准确,还会进行三盲。
双盲试验(double blind clinical trial):是指在试验过程中,测验者与被测验者都不知道被测者所属的组别(实验组 或 对照组),分析者在分析资料时,通常也不知道正在分析的资料属于哪一组。旨在消除可能出现在实验者和参与者意识当中的主观偏差和个人偏好。在大多数情况下,双盲实验要求达到非常高的科学严格程度。
02 路子
分析阅读是帮助你走出作者的预设,辨别真伪的有效途径。其主要步骤如下:
摒弃对作者的敬畏之心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你作为一个读者,不要认为作者的观点都是对的。敢于质疑大师,才是你独立思考的第一步。
预设前提值得关注
许多事情都是相对的,即使是一些众所周知的科学结论,都是有成立的前提的,脱离了其成立的前提,可能就成了谬误。作者抛给你观点,他也附带了他的一些预设前提,你只有认可了他的预设前提,才会认可的他的观点。不关注前提,盲目认可别人的观点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结论过程必须经得起推敲
常用的得到结论的方式有归纳论证和演绎论证,所谓归纳论证就是根据大量样本进行分析,逐步推出来的结果;但是既然是基于样本的推测,在你没发现漏网之鱼之前,你的结论都是对的;但是你必须始终警惕漏网之鱼。演绎论证,根据一个结论成立,推到另一个结论成立,环环相扣,如果有一个环节不成立则最终的结论都难以成立。
表达方式不得不防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屡败屡战和屡战屡败了。前者体现出了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不屈的精神;后者则体现出了窝囊废般行动和指挥。同一句话,不同的表达方式传递出的倾向和内涵将会千差万别。
论证来源必须可靠
所有的论证都会说自己使用了什么样的素材来源,如果他的材料来源不可靠,那就不足以支撑他的结论。不过也不排除,他误打误撞的概率;不过这种概率太小,保持警惕就行了。此外,还要注意别人是不是在吹牛皮,诸如“根据权威研究、数据表明”的说辞,是作者自己胡诌的,还是真真的调查。
更高的境界--交叉验证
在这个层级,就不单纯的是一本书的事情了,我们需要利用自己的知识框架,去分析和再认知。根据不同人对同一问题的认知中,找差异,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灵魂。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感觉十分的繁琐,但是我们只会在值得我们关注的主题上运用这样的方法,至于那些无关紧要的、不值得你仔细推敲的书籍或观点,就不要浪费有效的脑细胞了。
毕竟脑细胞就那么多,死一个少一个,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