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电影理论考研最多项:电影与精神分析

2022-08-14 19:56 作者:初登场debut  | 我要投稿

直播授课时间2022年8月15日

19点开始


弗洛伊德(S.Freud, 1856-1939)

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于19世纪末从其所从事的临床治疗工作中逐步发展起了心理分析说及有关的治疗方法


弗洛伊德的名言

1、笑话给予我们快感,是通过把一个充满能量和紧张度的有意识过程转化为一轻松的无意识过程。

2、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事情是爱情和工作。

3、每个人都有一个本能的侵犯能量储存器,在储存器里,侵犯能量的总量是固定的,它总是要通过某种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使个人内部的侵犯性驱力减弱。

4、人都有吮吸的欲望。

5、对一个男孩来说,他的潜意识中有种对母亲的排他性占有欲,任何人,包括他的父亲,一旦对他构成威胁,他都会产生仇恨,甚至想杀掉他们。


著作

《歇斯底里症研究》《梦的解析》《日常生活之精神病学》《性学三论》《图腾与禁忌》《论自恋》《超越快乐原则》《自我与本我》《幻象之未来》《文明及其不满》《摩西与一神论》《精神分析概要》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是本我(id),相当于他早期提出的潜意识。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行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中间一层是自我(ego),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最上面一层是超我(superego),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社会尤其是父母给他的赏罚活动中形成的,换言之,是父母作为爱的角色和纪律的角色的赏罚权威的内化。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良心,代表着社会道德对个人的惩罚和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是理想自我,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活动。

精神层次理论

弗洛伊德的名著,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前意识(preconscious)又称下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它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因此,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但是,它的作用更体现在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它起着“检查”作用,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潜意识被它控制,不可能变成前意识,更不可能进入意识。 


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一定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并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


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


1,口唇期(oral stage):从出生到1 岁[1]左右。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2,肛门期(anal stage):2-3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3,性器期(phallia stage):4-5岁左右。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性器官本身。他们不仅通过玩弄性器官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得满足。此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x,俄底普斯情结),对于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厄勒克特拉情结)。 


4,潜伏期(latency stage):6岁到16岁左右。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动等。 


5,生殖期(genital stage):13岁到18岁。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成人。


心理治疗法

自由联想(free association)。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结。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 


释梦(dream interpretation)。弗洛伊德将梦境分为两层次:当事人所记忆者称为显性梦境(manifest dream-content),显性梦境并非梦的真正内容。另一是当事人所不能记忆者为隐性梦境(latent dream-thought),隐性梦境中隐含更重要的意义。心理治疗的目的,即在根据患者显性梦去解析其隐性梦的涵义,从而找出当事人潜意识中的问题。


移情(transference)。即患者对心理医生的情感反应。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和负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正移情是患者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负移情是患者将消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借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结加以重现,重新经历往日的情感,进而帮助他解决这些心理冲突。


弗洛伊德理论核心

1,梦是什么

在弗洛伊德《梦的解释》一书中,梦被定义为睡者在睡眠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他认为梦是深藏于我们记忆中的一些东西的象征

在该书中,弗洛伊德引用一些当时相关的科学文献,阐述了他对梦的见解:“梦是逐渐的、部分的同时又是高度不正常的觉醒状态。”梦来源于我们不管是外部还是内部已有的经验


2,梦与清醒生活的关系

梦的材料

不管梦见什么,梦总是取材于现实,其基本材料不是来源于我们亲眼目睹的感性世界就是在我们醒时思想中已占有一席之地

梦中再现的材料来源之一:既不是醒时思想的回忆也不是它的活动,乃是儿童时代的经验

梦不断地唤醒我们回想起已经没有去想的或者我们认为早已没有价值的那些事情

梦的刺激与来源

梦是睡眠受扰的结果。我们在睡眠中除非受到干扰,否则就不会有梦。梦就是对干扰的反应

梦的来源:外部(客观的)感觉刺激

内部(主观的)感觉刺激

内部(机体的)躯体刺激

纯精神来源的刺激

梦醒来为什么会被遗忘

我们很容易忘记那些只出现了一次的事件,而我们大多数的梦正是这样一些独特的体验

大多数梦都是不易理解和缺乏条理的

睡眠状态和觉醒状态之间的感觉更替不利于两者的交互再现

觉醒意识很容易不知不觉对梦的记忆进行修改:我们自以为梦见了各式各样事情,实际上在梦中并未发生

梦的显著心理特征

梦以幻觉代替思想

梦以实际的感觉意象表示观念和思想

梦具有空间意识

在梦中的心灵与其意象和直觉的关系与清醒时同样的

梦与精神疾病的关系

关于梦与精神疾病的关系:

病因学的与临床学的关系,如梦表现或引起一种精神病状态,或梦后留下精神病状态

在精神疾病情况下,梦生活相应发生了变化

梦与精神病之间的内在联系,表明两者本质上有类似之处

3,梦是欲望的满足与梦的伪装

有关梦的日常口语总离不开表达欲望的快乐满足。如果我们发现事实超出意料之外,我们不禁会说:“这件事我做梦也没有想到!”


典型做梦的案例:喝水的梦

有很多梦充满最痛苦的内容,没有任何欲望满足的迹象可言。

稽查作用:每个人的梦由于两种精神力量的作用而各有其不同的形式。其中一种力量构成欲望,用梦表现出来。另一种力量则对梦中欲望行使稽查作用,迫使欲望不得不装扮成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释》中举了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作者本人在晚上吃了一些太咸的东西,夜间会因口渴而醒来,而醒前往往做一个梦,就是他在喝水。


作者这样分析:这个简单的梦是因为我的口渴而引起的。而我在梦中梦到自己在喝水,如果这水真能解渴,那么我就用不着醒来喝水,所以,这是一种方便的梦,也就是满足了自己的欲望。

梦的工作

凝缩作用

移置作用

梦中的计算和讲话

润饰作用

梦的表现手段

梦中的理智活动

梦的感情

梦的象征表现及典型梦例



运用精神分析学原理解释电影现象的西方现代电影理论。20世纪20年代中期,法国先锋派电影导演和理论家路易·德吕克、杰尔曼·杜拉克等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弗洛伊德关于创作的源泉来自“伊德”层次(即无意识层次)的精神分析学观念,论证了电影的特性在于情感的自我表现形式,在于把受到现实压抑的欲望转为幻想中的形象。


电影精神分析学的理论研究涉及电影的三个方面。


1:研究“电影文本中的欲念”,即研究影片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和性心理。如雷蒙·贝卢尔的《象征的固结》细致分析了希区柯克的影片《西北偏北》,认为影片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再现。


2:研究无意识在电影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作用,即“文本的欲念”。如蒂耶尔·孔采尔的《电影的运作》对影片《危险的游戏》的分析,斯蒂文·希思对影片《邪恶的接触》的分析,穆尔维的论文《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等。


3:研究“电影媒体的文化功能”,如让—路易·博德里的《电影基本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和麦茨的《想象的能》。《想象的能指》提出,电影的实质在于满足“观淫癖”,观众与银幕形象的认同产生于“自恋情结”,“影片结构间接反映无意识欲望的结构”,“无意识”在构成情节、形成节奏和色彩时具有一定作用,符号学中的“隐喻”和“换喻”与精神活动中的“移换”和“浓聚”相对应。


70年代以来,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在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国理论家路易·阿尔都塞和评论家让—路易·博德里提倡的把精神分析学与意识形态理论结合起来的意识形态电影理论,英国电影研究家劳拉·穆尔维把精神分析学、符号学和女权主义结合起来的女权主义电影理论,都是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的新形态。


电影精神分析学沿袭了弗洛伊德的非理性主义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失误,产生了理论体系上的严重缺陷,尤其因为排斥人类精神活动的社会性因素和外部世界的客观条件对人格与心理的影响,导致了片面性。


参考电影

1.《爱德华大夫》2.《穆赫兰道》3.《禁闭岛》4.《美丽心灵》5.《黑天鹅》6.《搏击俱乐部》7.《hello,树先生》8.《美国精神病人》9.《惊魂记》10.《无间道3:终极无间》11.《未麻的部屋》12.《你好,疯子》13.《黑天鹅》


还没有明白

加入直播课程

直播授课时间2022年8月15日19点


加入初登场

获得更多专业人士授课内容

部分课程在知乎、B站、微博等,账号搜索:初登场debut 沟通切磋,请添加(🆔 zebravo2)


电影理论考研最多项:电影与精神分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