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评价《一人之下》570(606)话?

2022-03-25 15:21 作者:婺江墨客  | 我要投稿

想看魔法阵出处的同学可以直接移步文末。

写在开头

笔者看完最新的一期之后,许久不敢动笔。无他,笔者担心自身功力不够,唯恐不能表达清楚米二真正想说的话。但在查阅了大量西方哲学史的相关资料后,笔者斗胆动笔,希望能够把这期漫画隐藏在表面之后的故事,展现给各位读者,如有不够完善周密之处,敬请谅解。

笔者想说的内容很多,恳请各位读者大大耐心看完,也许会使各位重新看待这个“纳森”(nothing,意为虚无)篇。

Nothing Island虚无之岛

纳森岛篇的精神内核

首先,在讨论本话内容前,请各位读者思考一下,米二在纳森岛篇真正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核到底是什么?

仅仅是展现各路异人的大乱斗吗?还是想完善神秘的西方魔法体系?

显然都不是。

米二之意不在“打”

事实上,相信很多读者在看最近几期漫画的时候,多少都会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米二呈现了太多的打斗场面却毫无解读,哪怕连角色自身的心理活动都一点没有。

全程都是存粹的战斗场面,但这并不寻常。

眼花缭乱的纳森岛之战

相比在罗天大醮篇时期甚至此后的各个篇章中,米二总会安排几位“旁白君”从旁介绍这些神奇的异能和异人世界的设定,既是在推进丰满剧情的同时,也是在构建完善东方异人体系的根基。

这种做法在漫画界是非常常见的,这是为一人之下世界观构建基础,也是让作品变得更有可读性的必要条件。

简而言之,就是一边讲解规则,一边示范操作。

罗天大醮时期的各种解说

但是这次在纳森岛篇,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特别是在最近几期,整个气氛都被激烈的战斗所笼罩,是米二不想解说了吗?亦或者没有构建西方魔法体系的打算吗?

纳森岛篇的背景原型到底是啥?

事实上,笔者和各位读者一样,早在罗天大醮期间看到“伪”邓布利多“伪”斯内普登场的时候,就曾经非常期待哈利波特体系和一人之下体系的梦幻联动,直到上周“伪”格林德沃登场以及各种魔杖法术大放异彩的时候,笔者兴奋之余,也是有一点点失望的。

笔者曾经和朋友讨论斯蒂芬·怀特“为何愿意”成为翡翠学会打手的时候,就曾经十分担心,米二会不会把哈利波特中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的基友设定,也代入到一人之下?

哈利波特系列的梦幻联动

这种设定的代入,将会大大逾越“借鉴”的范围,米二不应该也不能够做这种冒险的操作。但是在看到本期更新的漫画前半段的时候,笔者是失望的,米二真的这么干了。

各位觉得这个值得欺骗的人会是谁呢?

关于邓布利多和格林德沃的基友情,笔者在此不做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看GGAD词条。

GGAD 到底是个什么故事呢?他们俩之间发生了什么?36 关注 · 5 回答问题

但是直到笔者看完本话的后半篇后,笔者是震撼的。讲真心话,笔者还是小看了米二讲故事的能力,这个纳森岛篇根本不是什么魔法的故事,区区哈利波特的乱入或者北欧神话九界( 

@呆呆兽星君

 的猜想)的传说,都远远无法比拟米二为纳森岛赋予的精神内核——柏拉图的《理想国》。


理想国——纳森岛

纳森岛=理想国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

而纳森岛作为一人之下唯一出现,延续数千年的“异人国家”,其实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在解答这个“理想国”的建立基础——哲人王治国

异人的“理想国”

洞穴之喻

《理想国》中的核心比喻是“洞穴之喻”,全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在回应着它的隐喻

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
有一些特定的人,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这些器具就是根据现实中的实物所做的模型。
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囚徒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眩晕,但是没有关系,他会慢慢适应。此时他看到有路可走,便会逐渐走出洞穴,看到阳光下的真实世界,此时,他会意识到以前所生活的世界只不过是一个洞穴,而以前所认为的真实事物也只不过是影像而已。
这个时候,他有两种选择,可以选择返回洞穴,也可以选择继续留在真实世界。最终不论出于何种原因,结果就是他选择了返回洞穴,并试图劝说他的同伴,也使他们走出洞穴,但他的同伴根本没有任何经验,故而认为他在胡言乱语,根本不会相信,并且会绑架他,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杀死他。——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
洞穴之喻

而在米二纳森岛篇的开篇之处,徐四介绍纳森岛传说时,便是以“洞穴”作为开场。

而在最新的漫画中,怀特摧毁了实体的纳森神树,而“洞穴”再次出现了。

洞穴意象

而怀特在死后又被纳森神树所吞噬,按照纳森王的说法,他是以“候选之王”的身份被神树所吸收,成为了神树的一部分。而神树之中蕴含的千年意志便是历代的先王,现在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先王,不仅包括历代纳森王(洞穴人),也包含历代折断金枝之人(挑战的败者)

历代先王

这一点恰恰契合了,柏拉图洞穴比喻中洞穴之人两种结局之一:返回洞穴并被洞穴中的同伴杀死。

而在漫画中,不论是挑战者还是现任纳森王,他们在死后都会回归纳森神树,成为“先王意志”的一部分。这种回归,不论生死都已经和纳森神树结成了纽带,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类似于“天师度”的超强禁制术。

真相的代价——超强的禁制术

柏拉图明确声称洞穴中人与人类相像,即是说洞穴中人代表了人类无知的状态,而洞穴中人走出洞穴的过程则被比喻成通过教育而获得真理的过程。而其中转向是个至关重要的举动。我们可以把上升之途和对上面事物的观照,解释成是灵魂上升到可知世界而变成哲学家的过程。

这也就是古腓尼基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家普菲力欧斯(porphyry)是对于《理想国》中出现的洞穴意象的注解——通往不朽者的道路

And in the cave are long looms of stone, at which the nymphs weave purple webs, a wonder to behold; and in it are also ever-flowing springs. Two doors there are to the cave, one toward the North Wind, by which men go down, but that toward the South Wind is sacred, and men do not enter by it; it is the way of the immortals. ——Porphyry《Cave of the Nymphs》(13.102-112)

洞穴中的火堆——神树

《理想国》中洞穴人都是不能扭头看其他地方囚徒,唯一可知的获取外界信息的方式,便是通过火堆产生的模型倒影。

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
神树——火堆

而在漫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精神世界中的纳森神树便相当于这个火堆,洞穴人(历代先王、纳森王、纳森卫)都是通过火堆(纳森神树)感知这个世界,或者说以火中倒影的方式理解世界,这一点在漫画中也有多次体现,纳森王、卫的感知能力源自神树。

树是感知能力的源泉

离开者的选择

正如《洞穴之喻》中,那些能够离开洞穴成为地上人的那些囚徒们,在看到这个阳光之下的世界,会炫目、会发火,进而会怜悯原来的洞穴中人,并且重返洞穴试图拯救他们,但是这样的案例中,往往都是失败的,他们会被原来的同伴杀死。

如果他们中的一个囚徒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眩晕,但是没有关系,他会慢慢适应。此时他看到有路可走,便会逐渐走出洞穴,看到阳光下的真实世界,此时,他会意识到以前所生活的世界只不过是一个洞穴,而以前所认为的真实事物也只不过是影像而已。

而在漫画中,以利亚作为少数可以离开纳森岛的人物,他对于纳森岛的看法就和其他纳森卫迥异。因为他知道,回到洞穴,他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是他同样离不开洞穴的掌控,他和王一样,都只是纳森(nothing,意为虚无)的囚徒。

离开者的心态

此刻,笔者似乎能够理解以利亚当时的心态了,他来到外界,接受任务也好,接触探险队也好,他真正想要接触的,其实只是这个世界的普通人,只是这个与纳森岛完全不同的凡人世界,就像每一个走出洞穴的囚徒,想看到的是真实的太阳,真实的人间,而非那些与生俱来的异人以及岛上俯拾皆是的厮杀。

这也就是纳森异人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异人的本质区别,纳森异人对于凡人世界的好奇心,远远超过了凡人世界的异人。

事实上,就连“王”也不能免俗。

笔者当初就感到奇怪,如果“王”预料到刺杀可能会发生,在已经找了宝儿姐作为替身的前提下,却选择冒险在徐三的陪同下走访民间,如此矛盾的举动也就有了解释。

“王”的好奇心

哲人王治国

事实上,作为地上的人类也并不欢迎“洞穴人”的到来,因为这往往意味着新的厮杀即将发生。可是这些离开洞穴的人,无一例外都不得不回到洞穴,回到纳森(nothing,意为虚无)。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中真正想讨论的问题并不是看到光明的人怎么拯救洞穴里的人,而是洞穴里面的人怎么把看到光明的人拉回洞穴一起过日子。

苏格拉底:因此,我们作为这个国家的建立者的职责,就是要迫使最好的灵魂达到我们前面说是最高的知识,看见善,并上升到那个高度;而当他们已到达这个高度并且看够了时,我们不让他们象现在容许他们做的那样。
格劳孔 (Glaukon,是柏拉图的堂弟):什么意思?
苏格拉底:逗留在上面不愿再下到囚徒中去,和他们同劳苦共荣誉,不论大小。
格劳孔:你这是说我们要委曲他们,让他们过较低级的生活了,在他们能过较高级生活的时候?
苏格拉底:朋友,你又忘了,我们的立法不是为城邦任何一个阶级的特殊幸福,而是为了造成全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幸福。它运用说服或强制,使全体公民彼此协调和谐,使他们把各自能向集体提供的利益让大家分享。而它在城邦里造就这样的人,其目的就在于让他们不致各行其是,把他们团结成为一个不可分的城邦公民集体。——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

柏拉图借解释囚徒失败的故事,阐发了他关于哲学家的使命的观点,他的结论是虽然哲学家的兴趣是追求善,他们没有世俗的兴趣与利益,但是为了整个城邦的利益,哲学家必须放弃个人的兴趣和思辨的幸福来启蒙和教育那些普通人,因此柏拉图提出了哲人王的主张。

哲人王

而在纳森岛上,纳森王(实际为神树)作为统领封闭黑暗的纳森王国的实际领袖,拥有感知全岛异人能力、赋予全岛异人能力的纳森王(实际为神树)成为纳森岛的守护者、政治秩序的顶点和维系者,同时也是纳森岛堕落的逆转者。与其说纳森王(实际为神树)利用其强大的力量统治纳森岛,不如说是她用这种力量构建了纳森岛。

纳森神树=哲人王

如果是强大的“王”,自然就可以如《理想国》中的哲人王一样,可以充分的对全岛实行控制,现任“王"说过曾经也有过强大的“先王”。但是现任“王”显然不具备这种能量,她只能放任集市和乐园的存在,就像那个洞穴故事一样,当有的人试图离开洞穴时,软弱的“王”并不能阻止离开事件的发生(集市已经全体叛逃),但是强大的“王”完全可以第一时间抹杀这些叛逃者(利用全岛传送的能力),以及任何试图改变纳森王国政体的存在(离开洞穴的返回者,或者外来的入侵者)

纳森篇的主旨——异人还是异族?

当梳理清楚纳森岛的政体结构和神树的意义之后,回顾整个《纳森岛》篇,笔者相信诸位读者已经能够理解,纳森篇故事的底色是什么了——这是异人国度和凡人世界的冲突。

同时也就解释了,米二为什么会在唐门篇之后增加这么一个篇章。

如果说《罗天大醮篇》讲述的是一个异人在异人世界中应该如何成长,如何活着。

《北京篇》是讲述异人如何入世,如何对抗外界的觊觎。

《碧游村篇》是讲述异人个体和世界的矛盾冲突,如何作为少数派安身立命。

《二十四节谷篇》是讲述何为人,人身难得,如何避免堕落为兽,如何挺立为人。

《唐门篇》则是讲述异人流派作为一个群体如何在凡人的世界生存,异人也必须有立场,也必须有国界。

各篇章的主旨

那么《纳森岛篇》则是米二解释了,为何拥有强大力量的异人不能建立国度的原因,因为这种特殊的国度本身,就已经脱离了人类的范畴,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异类。

而面对异类,在人类有限的历史中,有且只有一种处理方法——灭绝它或者被它灭绝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翡翠学会也好,鱼龙会也好,甚至是对待异人最为宽容的哪都通,在面对对于贝希摩斯入侵纳森岛的行为不去做任何反对的举动。因为在这些异人组织背后是普通人类,都是为其所在的普通人类政权服务的,贝希摩斯则更为典型,其组织内部高层都是普通人类。

过去,你纳森岛不露面,我们可以把你们当作nothing,眼不见心不烦。但是,现在你们露面了,甚至要在现代人类文明的体系内实行“杀戮为王”的行为,那么对于异族,存在本身就是原罪

而在各个国家,作为服务普通人类的官方异人组织,是绝对不可以违背全人类的安危,去帮助“异族”对付“本族”的。因为,这场战争的本质就是凡人世界终于找到借口(纳森王位更替)毁灭一个“异族”文明。

借口总是好找的

神树本身就是把人口红线问题赤裸裸的丢给全世界的重磅炸弹,就像翡翠学会的斯宾塞说的那样,毁掉神树才是纳森岛保全自身,化解这场种族矛盾的唯一解。

怪不得这个凡人的世界不能接受纳森王国存在,因为这个异人的国度没有凡人的位置。

矛盾的二人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写在最后

纳森篇是笔者看得最为沉重的篇章,有一种重温大刘《三体》的既视感。

回顾篇章本身,米二所想表达的思想,笔者未必能够言中,但是这其中的血腥气却能够击穿屏幕,直透心灵。一部好的作品,故事本身的思想性才是其中真正最有价值的部分。

笔者有幸能够与《一人之下》同行,见证它的成功。

考证部分

关于本期漫画中的一些小细节,笔者也做了一些考据,欢迎指正。

关于关押斯提芬·怀特的密室墙上的魔法阵

原型在这:

召唤72魔神之一派蒙的法阵

此阵法出自《所罗门的钥匙》所记载的阵术符号。

《所罗门之钥》是14到15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神秘学著作,作者是所罗门王。内容中记载了许多魔法的书。该书记载了召唤的规则和咒语。

神话传说里第一个召唤派蒙的人是所罗门王,他是圣经旧约里记载的犹太王。所罗门王将自己的灵魂献祭,来换取召唤七十二魔神的能力。于是后世传下来一本召唤书叫做《所罗门的钥匙》。书里记载了如何召唤邪灵,比如准备仪式、法器符咒、祈祷时间。一直到至今,仍有人去效仿。

那么派蒙到底是什么呢?

派蒙(Paimon)[1]是西方神秘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魔王,来头很大。在《万魔殿》(seudomonarchia Daemonum)、《地狱辞典》、阿布拉姆林之书( The Book of Abramelin)、《所罗门的钥匙》等古典神秘学著作中,都专门介绍过派蒙。所罗门王72柱魔神中排第9位的魔神,至上四柱之一,称号是“主天使之王”,长着女性的脸和男性的姿态,戴着镶有宝石的王冠,骑着一匹单峰驼。他在科学、艺术、秘法方面造诣很深,而且能把这些知识在一瞬间授予人类。

注意,此派蒙可不是原神里那个看板娘啊。

Paimon

考证不易,跪求点赞!!!关注!!!评论!!!谢谢!!!

参考

  1. ^派蒙: https://gods-and-demons.fandom.com/wiki/Paimon


如何评价《一人之下》570(606)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