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用药小论
“仲景用药之法,全凭乎证,添一证则添一药 ”,偶然看见唐容川先贤的这句话,哎,我也是和这个看法。
但是许多经方的,就死活反对,怎么说呢,仲景用方子,很多修改的,但总体而言,是自由的,为啥呢,仲景经方的特点——短小,为啥,就好像Python和易语言一样,是个面向对象的编程“方剂”,仲景的基础方,就是打包好的“数据包”,要用的时候,只需要在此基础上,增删点东西就可以了。
所以仲景的方子,就是Python一样,我们要先了解他的基础方——哎呀不对,你不是说用法自由么,这个打包好的数据包算是自由?
用法自由,不是自由散漫哎,仲景设方,先有基础,对应某些大证,能解此大证的基础上,再行自由增删,那问题在哪里,问题就在于,仲景对病理极其了解,伤寒和金匮,一表一里,以生理结构,囊括万病,只要是人,症状皆无出其右,再以生理结构,立此解证之法,然后此时各种增删。
所以仲景用经方,非常自由,这个自由是建立在仲景以人体结构,来为自己的方子分类,定下基础方,再随病证而增添单药以解小证。
所以。
要解仲景之经方,需要明白基础方,要明白基础方的作用范围,需要仔细严肃的研究仲景立项的范围,知道立项的人体结构基础,和病邪的原理,才能知道基础方为什么这样设计。
仲景立基础方,原本可以像Python一样,调用数据包,然后后面自己增删,本来是个非常简单的东西,远比c 等简单多了,不需要你去写基础的构架,用就行了,并写了一堆增删的案例,给大家介绍生理和病理上,不同侧重和病情阶段,需要用什么思路,用什么药。
然后后世大家一看,哎,这个好,方便,开始啥,开始死背……
这就好比你写程序,为了让程序跑起来,你直接把教材的案例死背下来用了!
……不是不行,只是实在有点,暴殄天物。
当然问题不是这一种,除了死背死用派,还有乱用六经治里的,还不改药量,等等。
其实问题最大的,是生理和病理的研究太少,其他的都不是关键。
关键是我们的研究,理论,有人说纯中医好,好啥啊,都是人,为啥学了西医治的就不是人了么?其实问题在于,中医用西药,或者西医用中药,没学过的用,都是乱来,不按说明书来。
其实很多东西,古人也不知道,所以才提出许多观点,后世也在不断反驳前人的观点,比如中风内风说,比如温病派和伤寒派(我说句真话,温病派误解太守了,但他们的尝试留下的看病用药的经验,十分宝贵)。
西医呢?
其实他们没啥问题,他们之于中医,就像温病派之于伤寒派,另一个角度看问题,综合起来,完全能看的更清楚,而不是因为看习惯了这个,不承认那个;更何况,中西医除了角度不同,思维是一致的。
至少是唐以前是一致的……
回到开头,有一个证,用一个药,其实啊,西医也是这样的,不是吗?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肝病上肝药,便秘上泻药,痤疮杀菌消炎和微创等它自己愈合,或是激光,或是维a,没有本质的区别。
唐以后和时方,把治疗一个疾病的方法,由单药变成药方,一整个方子对付一个疾病,乃至于出现方剂学哎,这个不是不行,你最多做个参考吧,你那么大一个方子,你还来复方?而且你知道这个方子为啥这样开么。
其实思路和经方一样,就是这个底方过于巨大了,当然后世搬药房的那些为了赚钱而默写全文的,不是傻是坏,这个另当别论。
现在一个比较坑的问题是,不是西医,而是中医自己本身,对药学的研究很有问题,为啥推崇经方,还有一个角度,仲景对药性的掌握很强大,比较透彻了吧,熟悉的160药来说,常用的50+左右,仲景十分熟悉,反复使用,对各种特性都很大把握;而现在的,或者说后世吧,发现了很多新药,但是,但是不熟悉啊,特别是局方,阿不,应该叫巨方,用起来真的知道,这些药都是怎么作用的么??
举个简单的例子,枳实类的,和瓜蒌类的,有啥区别?
答案很简单,仲景写的条文,从轻到重,枳实出现的比瓜蒌前,意思就是,枳实用于比瓜蒌轻的症状。
其实任何药物都能给个分级,谁牛逼点,谁弱一点,但是,没人知道,为啥,后世发现的药物过多,再也没人分级成功,温凉寒热是个分级,但,太庞杂了。
所以我不得不选择经方……你给我个新药,我都不知道怎么排进去,排第几。
好,你说给我个教材的,常用药,好,那我想问,我看谁的来排名?
精力有限……我现在排的仲景的用药等级,已经有点晕了,虽然说大体上我还是记得住的233~
但是温病类的,我就没这个精力了,也不知道温病到底以谁为标准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