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摄影指导杨茗杰:如何做好摄影的排列组合
“摄影就像是在做数学的排列组合,摄影师要用最合适的方法呈现出脚本内容。”

2016 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2015 年入行至今,进行商业广告,电影项目合作。个人风格灵活多变。
曾任摄影指导拍摄作品:Chanel 女性赋能广告片;汪峰 MV《没有人在乎》;Bilibili《说唱新世代》总视觉片;刘德华 x 抖音 宣传广告等。
回忆起在电影学院的求学经历,Ray特别感谢学校给了自由的创作空间。电影学院的老师不会把制式化的观念强加于学生。“大学时候,有很多时间看电影、看图片,接触了各形各样的东西。”从平面到动态,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这些扎实的训练和大量的积累,Ray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审美体系和美学观念。
从电影学院毕业后,在朋友的介绍下,Ray开始做广告导演,但可能因为从小接受的训练和思考模式比较偏向“画面思维”,Ray觉得,自己还是更擅长做摄影的工作。回顾早期的入行经历,Ray觉得,导演的经验对于摄影工作也很有帮助,最直观的,就是更加懂得换位思考了——导演有的时候会感觉孤立无援,需要在客户、制片、演员等各方人员之间抗衡和平衡,身为摄影,希望能尽量多帮导演分担一些。

接到一个案子之后,Ray通常会根据脚本开始发想画面,这部片适合用哪种风格来表现?——影调方面,是偏向low key(暗调)还是high key(亮调)?运动感方面,是偏向大幅度运镜还是相对固定机位?…… 有了初步的摄影设计构思后,Ray会从持续积累的“影像资料库”里面,寻找适合的Reference,再进一步和导演讨论,探讨具体的镜头如何拍。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三种境界,层层提升。最一开始(例如普通观众),可能意识不到“摄影技法”的存在,“摄影术”缜密缝合进了影片中,随着画面一起流淌。稍微入门之后,开始拉片,逐场分析经典电影的摄影方法,持续学习。累积了较多的阅片和拍摄经验后,渐渐形成了一种“底层思维”,融会贯通各家理论和形式,(条件反射般地)高效设计出最适合的拍摄方案。同时,Ray并不会局限在特定的视觉形式,也不会固定模仿某位摄影大师的风格,他喜欢探索不同的摄影方式、器材和媒介,“我觉得,每一种风格,都有它独特的生命力。”

一、何为摄影的“视觉艺术美”?——解析《Chanel x Nowness _ 五感之谜》
问1:最近刚上线的《Chanel x Nowness 五感之谜》,侧重于视觉艺术的美感和抽象概念的表达,能否具体分享一下这部片的摄影理念?
Ray:接到案子之后,我花了很多功夫研究,怎么建立起这部片的审美体系。在和导演讨论过程中,我们得出一个共识,希望这部片的视觉角度都是“刁钻”的,用了很多“非常规”的视角,充满戏剧张力。( Ray作品《Chanel x Nowness 五感之谜》)片中的人物造型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1、刁钻角度(1)大扣:全景镜头,大俯角拍摄,让演员自己来找摄影机的位置。

(2)大仰:仰角或大仰角镜头。

(3)日常:机位在演员的后脑勺位置,模拟从演员背后观看的视角。

2、极广:用非常广的广角镜头贴近演员,把演员尽可能放在画面重心(避免边缘产生畸变),产生强烈的透视变化效果。

3、极长焦:用75mm以上的镜头,机位拉得非常远,把镜头张力运用到极致,营造出非常强烈的空间压缩感。


问2:在这部片里面,您如何通过摄影,把抽象的概念和意象具象化?
Ray:首先,需要和导演大量沟通,了解导演希望呈现出的调性。这部片的导演Curry(田咖喱)擅长视觉概念的表达,跨域录像艺术和造型设计,我提前看了Curry之前的作品,对于导演风格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其次,这也和日常的积累有关,需要有足够丰富的素材储备,比如我平常也很喜欢看一些当代艺术的作品,还有欧美的时尚摄影照片和影片,所以,在和导演沟通时候,就可以比较敏锐地做出反应,知道导演描述的是什么质感的画面,然后快速找出Reference来和导演讨论。摄影师类似司机,导演是乘客,面前可能有十条路可以走,司机要做出判断,载领乘客快速抵达目的地,这考验司机的车技,也需要司机对这个城市的道路有一定的熟悉度。摄影指导也是这样的,快速get到导演想要前往的方向,然后选取最适合的路径,在时限内安全抵达。

这部片中,导演希望传递的视觉意象主要有三个:孤单、空灵、极致。
我们选用的场景都非常大,拍摄全景时候,我尽可能拍得很辽阔,演员在画面里的占比缩得很小。

在拍摄近景的时候,会把摄影机靠得很近,拍出非常特的特写。

影片中,会把极广和极特的画面接续在一起,这种两极的转换,也是导演希望追求的“极致”的感觉。

问3:您提到关于场景的选择,片中出现了很多的自然风景,比如起了茫茫大雾的草原,这也扣连回了导演希望传递的“孤单、空灵、极致”的感觉?
Ray:做摄影师,会经历一些非常神奇、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钢琴家的段落,我们选择在北京的康熙草原拍摄,这里非常辽阔,拍摄角度很自由,即使用极广的广角镜头,也不必担心背景会出现杂乱的东西。开拍那天,我们早上4点多到达现场,草原中间放了一些提前布置好的装置,在架设器材时候,草原上起了非常大的雾(对,这是大自然给予的奇妙场景,不是我们人工放的),现场有点类似「寂静岭」的感觉,非常震撼,说真的,我从来没有在这么空旷的草原上、置身于一片茫茫大雾里面,这是大自然非常神奇的力量。在拍摄现场,视觉和身体的感受也是极致的。

片子在讲能量、时间、空间、感知、语言这五个抽象的维度,场景方面,我们选择干净、极简的场景来拍摄,希望尽可能纯粹一些,大道至简。

片子里面的一些室内场景,我们在怀柔「长城脚下的公社」拍摄,屋内没有做过多的陈设,元素非常单一,比如摆设就只有一种,颜色也统一只用同一个色系,避免有其他杂乱的东西影响主体的表现。

问4:《Chanel x Nowness 五感之谜》这条片子,摄影方面也融合了一些当代艺术的思考?
Ray:大学时候,我曾经希望成为当代艺术家,那时候看了非常多当代艺术的作品,慢慢摸到了一些诀窍。我觉得,做摄影指导,还是要多听多看多感受,持续学习。而且,需要广泛地涉猎,不能说拍广告就只看广告片,要拓宽自己的范围,从绘画、音乐、文学等多方面汲取养分,这样才能有突破。视野打开了,也可以尝试更多元的风格,不论是偏当代艺术或着偏纪录写实,都有各自适合的表现方式,所以,不停地学习,在工作中可以快速匹配出最恰当的、最极致的拍摄方式,这样就会做得非常出彩。

二、“LED大屏”如何拍出时尚感?——解析《小米Civi _ 天生好看》
问5:《小米Civi _ 天生好看》这部片的画面质感非常通透,请问如何拍出这种“空气感”?
Ray:这部片是在虚拟棚里面,用LED大屏拍摄的,效果看起来也近乎“拟真”,时尚感和质感都做得不错。( Ray作品《小米Civi _ 天生好看》)前期时候,我们尝试过寻找实景,但当时是9月份,刚好遇到了上海的雨季,几乎不可能拍摄出这种晴天、大太阳的质感。我们也去了北京,北方的秋天相对干燥,但也没找到适合的外景或着可以搭景的场地。所以,最后才决定进棚用LED大屏来拍。当时我们卡在如何把虚拟背景拍出实景感(不要让观众看出这是在棚内拍的),我刚好看到一条俄罗斯的VLOG短片,在虚拟背景下拍摄的,我发现可能不一定要把背景处理得“完全写实”,只要有一种“真实的感觉”在里面就可以了。

在找Reference时候,我还看到了一组韩国Vogue杂志的照片,一个女孩站在天台,高傲地抬着头、看着摄影机,背景是夕阳西下的画面。我觉得这种感觉就很接近我们希望达到的“时尚感”,小米品牌方的诉求,也是希望把这条片处理得更加时尚、青春一些,而不是像平常那些模式化的手机广告。
问6:用LED大屏拍摄,这部片的打光具体是如何设计的?
Ray:当时我们选择用LED屏来拍,也决定了不需要带给观众“完全实景”的感受,但还是需要有一个接近实景的状态和环境,其实这又回到了我们为何要用LED屏来模拟阳光明媚的天气氛围——因为LED是自发光的材质,背景会发亮,人物站在屏幕前面就会有大面积的散射,这个散射接近人物在蓝天白云、艳阳高照下的视觉效果。
当时,我们在棚顶吊满了SkyPanel S60,然后用白布包起来,做出地面散射的效果,这样就完成了整个画面的散射光源。然后,我们再用2颗灯做出太阳光,模拟太阳打到人身上的感觉。灯光的部分就这样,听起来挺简单的(笑)。
设计灯光的时候,我在思考,早期拍摄时候模拟太阳光,很容易忽略了散射,只用一个很强的光源照过来(模拟阳光),但天上还有云,天空的颜色可能是蓝色,它们都有非常强的反光率,所以,如果要在棚内模拟非常逼真的日光,就要考虑到“散射”——细节还挺多的,散射的面积、不同的散射面的光比,都需要思考。
问7:品牌方希望片子更具时尚感和青春感,在摄影方面,您是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
答:我们提前一天进棚场堪时候,大概想象了一下光的质感,希望能在时尚感基础上,增加多一些清新感、少女感,一种青春阳光的感觉——所以,我们追加出了一片1/8黑丝绒镜片。黑丝绒的镜片会让画面整体有一点泛白,带着些许毛茸茸的感觉,但也不会很重,有一种偏向法国油画的晕染感。当时在现场试了一下,大家都说拍出来的感觉满好的,于是就这样确定了整部片的调子。
运镜方面,因为希望拍出很强的青春感,我们加了很多TrinityRigs运镜和伸缩炮运镜,让整个片子的节奏感变得更快一些。
手机产品的拍摄,局部细节的画面,我们用了100mm大长焦镜头,这是从香奈儿的香水广告受到的启发。香奈儿的广告用了一条滑轨搭配100mm的镜头做快速推拉,把香水瓶拍得非常虚(能看到瓶子的轮廓)。平常拍手机产品,可能会用50mm或30mm的中焦段镜头,做一些扫光,但在这部片里面,我们希望加入一些意象化表达,做更多有意思的设计,让影片整体更具时尚感和高级感。
问8:用LED大屏拍摄,具体要如何选择屏幕?有哪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Ray:拍摄这部片的时候,我们选用P1.5的LED屏,在棚内排了面积200~300平方米的虚拟背景。屏幕的选择方面,说实话,就和预算有关了。「小米」这个项目,演员距离屏幕很近,我们也希望虚拟背景尽可能不要露怯,所以就选了最高规格的P1.5的LED屏,如果降级到P2.5的屏就会出现颗粒感,再降到P3的屏就会出现频闪。主要还是取决于实际的情况,希望拍出什么样的画面。使用不同级别的屏幕,就会产生不同的画面质感。当时,制片组也和我提了LED屏能不能降级的事情,我坚定否决了——小米这条片,将近一分半钟,都要在LED屏幕前面拍摄,如果背景存在瑕疵,对于整部片的影响非常大。
但如果,在一条片子里面,虚拟背景只出现1~2秒(一闪而过),那我可能会让步,接受用稍微低配一点的LED屏幕。为了避掉频闪,可以调整叶子板(快门开角度)或快门速度;为了避掉屏幕自带的颗粒感,可以调整拍摄角度,用比较近的景别,让演员距离屏幕远一点,用长焦镜头(让背景尽可能虚化),或着在后景放大量烟雾…… LED屏幕的选择,具体还是要看虚拟背景在这部片里面的占比和重要程度。
LED大屏现在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在于“虚拟背景”的部分——相较于真实的前景(演员/道具等),虚拟屏背景很容易显得假——毕竟投放的是素材画面,很难完全接近现实场景。身为摄影师,当然可以用一些“技巧”让背景显得没那么假,比如用长焦镜头(尽量缩减和虚化拍到的背景面积),但如果影片在这里就需要中焦或着广角镜头拍摄,那就没办法避掉了。虚拟背景是一个未来的趋势,但目前国内LED大屏还处在发展中,也许再过2~3年,更高阶的虚拟棚出现,类似美国好莱坞,面积可以达到1000~2000平方米,“虚拟背景看起来假”这个问题,可能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三、如何拍摄明星人物?——解析《刘德华 _ 见证40年的跨越》
问9:「摄影机不能太介入,避免干扰演员表演;但也不能像纪录片一样,就只是把机器架在旁边 静默做一只“墙上的苍蝇”。」 对于摄影师而言,如何在“镜头设计感”与“再现演员表演”之间取得平衡?
Ray: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思考。第一类:站在观众的视角,希望观众把这件事情当成真的。第二类:让观众有“沉浸感”,稍微客观一点,类似电视剧和故事长片。第三类:与观众保持距离,类似广告或着比较“炫技”的影片。基于不同的脚本、风格、内核,选择最适合的“影像与观众的距离”。( Ray作品《刘德华 见证40年的跨越》)具体来说,第一类,类似「刘德华x抖音」这个案子,从一开始,我就想把这部片处理成“让观众觉得这件事是真的”,刘德华就在观众面前,直视镜头(打破第四面墙),真的和观众说了一段话,分享了他从影四十年来的心路历程。
第二类,让观众有“浸入感”,相对保持客观,例如电影和电视剧,运用视听语言给观众呈现一个很明确的故事。这时候,摄影不是最主要的,只是给予“浸入感”的元素。演员才是最关键的。摄影师需要尊重演员的工作,给予演员充分的表演空间,摄影机要尽可能客观地呈现演员的表演。第三类,和观众保持距离感,类似大多数的广告。通常,广告并不会要求演员呈现出“让观众有浸入感”的表演,更多的可能是视觉技法的展现,也可以说就是在呈现一些“奇观”。所以,这时候,摄影就变成了整个审美体系里最重要的元素,可以让摄影机去无限接近演员(即使干扰演员表演也没关系),确保捕捉到最具冲击性的画面,通过摄影的“炫技”来营造出视觉层面的张力。
问10:《刘德华 见证40年的跨越》看起来“简单”,却非常有“震撼力”,发布当天上了热搜,收到非常多的好评。能否以这部片子为例,具体分析一下,如何拍摄明星人物?
Ray:这个案子的导演(李伟豪)和我有过多次合作,当时看完文案之后,我们讨论,觉得这部片最好的呈现手法就是“让演员主导节奏”,用“镜头内的节奏”来推动,而不是在镜头外找节奏。具体来说,就是这部片是固定机位、一镜到底,不是靠剪辑或着变换机位、用一些很刁钻的角度来推进节奏,因为我觉得这样会削弱刘德华说这一段话的力量。用最简单的方式,一个长镜头,慢慢地推/拉,刘德华按照自己的表演节奏,说完独白,这部片就结束了,看似极简,却也很真实,容易让观众共情。当时,我们拿到的Brief里面主要有两个诉求:一是刘德华要说完那段文案,我们要把他说话的画面拍出来;二是要有一个设计,把刘德华曾经演过的所有人物,通过“皮影戏”的手法,在背景的软膜幕布上表现出来。
关于机位的选择,为何对着墙角(透视点/渐近线消失点的位置,画面显得更有纵深感),因为从这个角度拍过去,画面能最大面积带到背景的幕布(幕布后还站着十几个人,用肢体动作诠释刘德华演过的角色)。
其实,这条片的拍摄过程中,我不断地在做减法,没有加入过多刻意的设计,避免削弱刘德华讲述那段独白的张力。镜头方面,我选用了一个中焦镜头——SP47 (ARRI Signature Prime 47mm T1.8 Lens),因为全画幅摄影机搭配50mm镜头,拍出来的画面最接近人眼看到的视域(50mm=“人眼视角等效”镜头),这也和我们追求的“真实感”扣连,希望拍出来的画面更日常、更亲近观众。灯光设计方面,在刘德华讲话过程中,光线会有一些明暗变化,但这些变化也不会让人觉得抢戏。配合着刘德华独白的情绪,光线也产生一些流动,尽可能让画面元素看起来丰富一些。在刘德华讲述到他的演员职业时候,出现了一个面部变光,因为希望强调刘德华的演员身份——开麦啦!Light On,Camera Rolling,3-2-1-Action!在片场,在不同的镜头和灯光下,刘德华扮演着形形色色的角色,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银幕形象。
有的时候,需要把光线聚焦在后面的幕布上,所以特别设计了一个“幕布亮起”的瞬间,展现出幕布后面的人物。

(幕布亮起瞬间)
然后,当这一段有关角色的独白说完后,幕布那边会暗下来,整个光线重新聚焦在刘德华本人的身上。

(幕布暗下瞬间)这些光线的变化,都是一些很弱的设计,都是帮助观众理解人物的辅助手段。如果观众只是快速看过这部片,会觉得光线变化让画面显得挺丰富的,但如果细究,也会发现这些光线设计都是有深意的,每一个变化都是潜文本,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Ray工作照)
四、“小区域布光法”有何优势?——解析《BiLiBiLi x 说唱新世代 _ 总宣传片》
问11:《说唱新世代_总宣传片》分成了四个场景拍摄(黄子韬/MC HotDog/Higher Brothers [马思唯&丁震]/Rich Brian),能否具体分享一下,每一个部分的视觉设计创意?
Ray:前面提到的,《小米Civi _ 天生好看》是偏Highlight的调性;《Chanel x Nowness _ 五感之谜》是意象的表达,偏视觉感,短片类型;《说唱新世代 _ 总宣传片》是美式LowKey的展现。我个人非常喜欢Low Key的光调,早年看了很多美国好莱坞的电影,犯罪/悬疑/推理/恐怖等类型片,被里面大反差、看起来脏脏的、充满各种有色光源的视觉调子吸引了。后来,出来工作后,我发现,国内一些用光方式和好莱坞存在着落差。国内摄影师习惯用「面积光源」,反光材质或着下光的面积很大,比如用20x20/12x12的蝶布,但好莱坞的Low Key光调,用的是「小光区布光」,设计非常多小面积的光源。

《说唱新世代 _ 总宣传片》这条片子还挺有意思的。我喜欢在同一条片子里面,尝试做出不同的气氛,这部又刚好每个导师都在相对独立的场景拍摄,所以我就给每一part(每一部分)都设计出不同的视觉调性,而且part与part之间的区分也会做得比较明显。黄子韬是Low Key 暗调,Higher Brothers是High Key 亮调,Rich Brian偏火光,MC HotDog偏霓虹感。
( Ray作品《说唱新世代 _ 总宣传片》)具体来说,黄子韬的部分,Low Key 暗调的打光,场景旁边有一排窗户,在窗户外边我架了50个Par 64(Arri 1200w Par 64 HMI light),用很多点光源,让光束感觉更强烈,把窗户打得非常匀,然后加上色纸,打出金黄色的质感,还加了一些红光做点缀。

尽可能把光源面积缩小,做出更多的层次,我觉得这种「小区域布光法」是未来流行的趋势。我们不再像之前那样,拍摄时候先设定一个特别大面积的主光源,把整个场景的基础光打起来,然后再做一些修饰。现在我们的做法更偏向「单点单控」,比如说窗户这一面,我们用了很多的点光源,可以单独控制每个光源,比如打到地面上,靠着闪射照到人物身上。针对人物的部分,再下一个面光源,面光源的后方再加一些环境光源,环境光源也是单打某一个点,不同的光源还可以做出不同的颜色,这些都是「小区域布光法」的优势。

Higher Brothers [马思唯&丁震]的部分,High Key亮调,我们是在大仓库里面拍的,当时是白天,日光很充足,拍摄时候一个灯都没有打,因为现场的环境就有点接近「小区域布光法」的逻辑——仓库的窗户都是小小的,距离也比较开,可以让日光很自然地散射进来,画面也具有层次感。




问12:每个人都有自己最上镜的样子,同一个人在不同摄影师的镜头里面,也会有不同的味道。对于摄影师而言,如何快速捕捉到人脸、人体“最好看”的瞬间?
Ray:客观来说,有一些简单的小方法。拍摄近景的时候,摄影机的机位可以稍高一点点,从鼻子往上一些的地方俯拍人脸,这样人物的下颌线会比较闭合,下巴看起来会更尖一些。

(Ray作品截图)
拍摄全景的时候,机位可以低一点点,摄影机放在摄影师腰部往下一些,靠近大腿或膝盖的位置,这样会使得演员的腿部看起来比较长。

(Ray作品截图)
这些是简单的、符合普世审美取向的表达,比如大众通常会觉得“白幼瘦”、“肤白貌美大长腿”就是比较好看的。但更多的时候,还是要关联到想呈现的内容——为何而拍?比如美妆类广告,客户和观众就是期待可以呈现出一个身材好、肤质好的艺人。但是,一些比较偏时尚风格的片子,很经常用低机位拍摄,让模特俯视摄影机,塑造一种“高冷”气质感,或着说,让模特看起来更加自信。“时尚”这个词,很注重信息的传达,当机位偏低,模特俯视镜头的那种骄傲感,是时尚片里面很重要的元素。所以,“如何把人拍得好看”,有简单的通则,比如说人物形体方面的“好看”,就是前面提到的,尽可能找到最合适的拍摄角度。但还是要具体片例具体分析,从影片整体来看,还要考虑质感、气质、氛围等元素的综合搭配。比如,拍摄一些气氛感比较足的片子,我有时只会拍演员的半张脸,营造一种神秘、冷酷的感觉,不一定是呈现出演员最好看的一面,但会尽可能把演员和整部片融合。

(Ray工作照)
此外,我觉得有一件事很重要,也是我的工作习惯——留在现场,或者至少也要留在非常靠近现场的地方。因为只有亲自在场,才能实际感受到当下的场景气氛、演员状态,可以快速做出一些调整。比如,原本设计可能这里需要一颗近景,但在现场感受之后,可能会觉得改成一个眼神的特写更加合适。所以,身为摄影师,留在现场,快速判断当下场景需要什么调性的东西,高效拍摄出最适合的画面。

(Ray作品截图)
问13:现在不少项目都是多机拍摄,而且时间压力很大,身为摄影指导,您如何领导整个摄影组工作?
Ray:大多数情况下,我会自己掌控一台机器,因为我喜欢亲自操作拍摄的感觉。如果有第二台机位(B机)的参与,我习惯在自己的机器(A机)上再架一个监视器,看着B机那边的画面,然后告诉B机可能从什么角度拍更加合适。现在,很多案子都会出两台机器拍摄,一台在地面上,可能是GFM/Dolly/摇臂车,另一台放在稳定器上面。尤其是广告项目,非常讲求效率,出两台机器可以尽量节约摄影组花费的时间。说到和摄影组团队的沟通模式,我的工作习惯是上传下达、多工进行、提前准备。比如,接下来的这颗镜头要上轨道,我会告诉大助理轨道要怎么铺、镜头会用多少毫米,然后在助理们做器材准备的时候,我会去和灯光师沟通,等下会拍什么景别的镜头,灯光需要如何调整……多个工作同步进行,确保高效推进。然后,如果这颗镜头全部set好,准备开拍之前,我会告诉大助理,下一颗镜头预计怎么拍,可能需要准备什么东西,请助理先提前把它们放在旁边。在前期筹备的时候,如果可以的话,摄影指导也要和执行导演确认拍摄Rundown,设计最顺畅的拍摄流程。有了一套安排合理、透彻明晰的Rundown,并且熟悉它,在拍摄现场就是“执行”,很明确知道这颗镜头拍什么、下颗镜头怎么拍,不会有太多的犹豫。另外,很重要的,摄影指导心里要有画面,在找Reference时候,就要大概知道希望拍出什么内容,不要到了现场才思考,灯光应该亮一点/暗一点,机位应该左一点/右一点……提前找好Reference,和导演深入沟通,对这条片子有很明确的认知,提前确定好光怎么打、机位怎么下,在现场要避免不必要的纠结或试错。

(Ray工作照)
问14:您一般如何累积Reference?如何达到“眼手合一”?(如何把看到的Reference、脑海中想象的画面实际“还原”出来?)
Ray:Reference的积累,确实是平常看影片(电影/广告/剧集等)、看图片(摄影/杂志/画册等)持续积累下来的。如果遇到一个很喜欢的Reference,我会尝试还原出它当时的光效,但是,通常没办法“一比一还原”,因为涉及到太多细节,比如两边的墙体颜色、反光率可能会有细微的不一样,这个“细微的不一样”就会导致整个质感出现偏差。再比如,原片里面,灯位距可以拉到10米远,用一颗24k去打,但实际操作中,可能灯位的距离没有这么长,就要用别的打光方式替换。实际拍摄时候,尽量贴近Reference,但也要考量现场条件,做出最优质的设计。在堪景时候,就要提前规划好光怎么打,灯的距离大概要拉多远,依据场景的散射情况决定烟的浓度要放多少……不同的场景,依据Reference提供的大方向,快速做出反应,比如,灯的距离不够,可不可以考虑打镜子?但如果镜面反射之后光变硬了,那这种硬的质感是不是我们想要的,还是需要再进行柔化?…… 找Reference的意义在于确定一个准确的大方向,不论实际怎么调整和变化,只要朝着这个大方向靠近就可以。摄影师是一个“在短时间内非常快速做出判断”的专业工作,是一个熟练工种,需要大量经验的积累。摄影也有点类似数学,比如要得到「10」,可以用「2x5=10」或着「2+3+5=10」,只要最后达到的结果一样,中间过程可以有很多的变化方式。

(Ray作品截图)

(Ray工作照)广泛涉猎、大量积累,多看多记多实践,才能在工作时候做到极致精准、厚积薄发。Ray把摄影比作数学,类似四则运算,也类似排列组合,最终能得出同样的结果,过程可以千变万化。Ray也把摄影师比作计程车司机,导演是乘客,司机需要选择最适合的路线,带领导演高效抵达目的地。影视技术不断进步,摄影理念迭代革新,潮流风尚瞬息万变,站在一个高速运转的时代,Ray觉得,打开视野,持续学习,是因应新事物的方式。但所谓的“旧物”,也有其美好的地方,不应该被完全抛弃。比如,Ray非常怀念初中时候用诺基亚5300拍摄的影片,480p的模糊质感,在如今4K普及的时代,单纯从技术层面来说是不达标的,但如果可以恰当运用在作品里面,也会带来独特的表达意境,因为这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同样的,现在一些录像艺术家,还在用胶片、DV机这些似乎已经被时代淘汰的摄影器材进行创作,不论技术再怎么变化,每一种影像媒介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作为摄影师,也都可以依据需求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