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横槊赋诗”
作为建安时期文坛上最有影响的人物,曹操的文章、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其中《短歌行》一篇非常典型地代表了建安诗文普遍具备的“悲凉慷慨”气质。《短歌行》是用于宴会的歌辞,全诗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一是感慨人生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重建天下的雄心。生命因短暂而弥足珍贵,追求不朽功业既是社会责任,又是个人价值的极限追求。全诗流动着深沉而雄壮的情调,虽然结构稍嫌松散,但是散发着动人的气息。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年底,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湖北省黄冈县城外长江北岸的赤壁游玩,虽然此赤壁非彼赤壁,但是情感的共鸣却是互通的。苏轼想到了《短歌行》的慷慨悲凉诗句,也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短暂的悲叹,也幻想出曹操在赤壁古战场手持长矛吟诵《短歌行》的潇洒英姿。从此,《短歌行》一诗就与曹操“横槊赋诗”的典故密不可分了。
《三国演义》在充分借鉴苏轼《前赤壁赋》的基础上,也对曹操横槊赋诗的情节进行了进一步杜撰。曹操在一个“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不祥之夜口出狂言,横槊赋诗,大难不远却毫无知觉,让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悲。曹操在醉酒状态下不经意间吟诵出“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不祥诗句,更是印证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忧虑,在酒精的作用下充分抒发了出来。可惜手持长槊的曹操已经被自己狂妄的外表和言论迷惑,也就免不了骄兵必败的结局了。
由于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名副其实的反派,所以作者在横槊赋诗的情节中故意添加了曹操槊挑扬州刺史刘馥德情节。刘馥并非虚构角色,而是历史上却有其人,也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的确死于赤壁之战打响的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但被曹操一槊刺死的结局就纯属虚构了。可能连央视剧组都感到曹操杀刘馥的情节过于荒诞,所以编剧把刘馥改成了虚构的乐师师勖。借师勖之口指出曹操《短歌行》的措辞不但存在不祥语句,而且与正统的雅乐风格不相符。这一评价也是较为合理的。
曹操的现存作品,都是曾经配乐演唱的娱乐性乐府“相和歌辞”。这种歌词多为俗辞,文士通常不屑于创作。但曹操为人豁达随意,写诗往往不遵循乐府题意,甚至可以与之毫无关系,其创作主打的就是一个“自由”,为乐府的面貌带来较大改变。原本缺乏个性、通常不署作者名的乐府诗在曹操的改造下逐渐转变为能够充分显示自我情怀和个人审美趣味的文人诗型。曹操是建安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发展的推动者,其子曹丕、曹植的的文学创作理念也深受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