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中国》读书笔记(三)
隋炀帝与大运河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1.最早的运河
楚庄王在位时,孙叔敖修筑堰坝,拦截沮水,开通了“通渠汉水,云梦之野”的运河。
2.大运河
这是一条将中国东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江河联为一体的人工水道,旨在联通南北。
3.开凿原因
a.隋炀帝为个人享受而开凿,为的是游江南、观琼花。(此种说法有误)
b.赢得国家认同与民心归服
秦与隋同属于实现国家一统的王朝,但统一后两朝的治国难度很是不同。秦人完成的是文化背景相同的六国统一,而隋王朝面临的则是南北胡汉之间的融合。
南北朝不仅是政权的对立,还存在着文化上的不同。而文化则决定着人心向背与对国家的认同。文化影响着国民意愿。
北方各个政权在匈奴、鲜卑、氐、羌、羯五个民族为主导的统治下,盛行以尚武为核心的异族文化。而南方则完全继承了中华传统。
从永嘉之乱到隋统一,南北之间的政治分裂已近三百年,无论南北,对于彼此都很陌生。政治的一统并不意味着人心的归附,尤其江南士族很难适应北方政府。
正因如此,隋统一之后不仅要致力于经济与国防发展,也要赢得文化认同,治国的难度甚于秦朝。
c.获取江南物资
南北两大经济区的沟通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且成为北方政治中心所需物资的重要供给地,有力地支撑了政权的运行,为实现国家意志提供了保障。
证明运河对北方经济贡献的实例是仓储。运河开通后,物资运送的中心是洛阳,隋代洛阳及其毗邻地区运河沿线均设有仓廪。唐代承袭了隋代仓廪的同时,又添设了仓,并实行了“缘水置仓,转相受给”的制度。
运河带来的巨大红利,隋人自己未及享用,王朝大厦便已轰然倒塌。李唐王朝是隋代运河的直接受益者。
4.隋朝的覆灭
隋炀帝时代开启的不仅运河一项大工程,营建东都洛阳、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三下扬州,这一切不仅耗尽了“开皇盛世”的物质积累,也将民怨推向高峰。朝廷兴修运河本意在于造福,但却因连年兴工、民不聊生而陷人罪责之中。
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
1. 中国人口三次大规模南迁
“永嘉之难” “安史之乱”“靖康之难”
由于社会动乱而引发的人口南迁,往往是由河至淮,由淮至江,再由江至闽、粤,逐次南徙。(p155)
2. 北方的战乱成为江南农业发展的契机,一年两熟稻麦复种轮作不仅将江南的土地利用率从100%提升到200%,也让弄作用的产量翻了一番。
农业并不是政治的产物,政治却将农业推向进步。(是这样吗?)
汉传佛教寺院布局
1.山门:三开间屋宇型大门,取“三解脱门”之意,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门内有两尊金刚看护寺门。这两尊金刚中,一尊张口怒目,一尊闭口怒目,其中张口的呈现的正是梵文第一个字母“阿”的发声口型,而闭口的呈现的则是梵文最后一个字母“件”的发声口型,这一张一闭代表了梵文的全部读音。
然而,中国百姓并不想追究两尊金刚面貌的深意,不但按照自己的理解将他们变成了土生土长的中国神,而且还给他们起了实实在在的中国名姓,这就是郑伦和陈奇。
有关郑伦和陈奇如何成为哼哈二将,《封神演义》有这样的记述,子牙日:“今奉太上元始敕命,尔郑伦弃纣归周,方庆良臣之得主。督粮尽瘁,深勤跋涉之劬劳。未膺一命之荣,反罹阳九之厄。尔陈奇阻吊伐之师,虽违天命,尽忠节于国,实有可嘉。总归劫运,无用深嗟。兹特即尔等腹内之奇,加之位号。敕封尔等镇守西释山门,宣布教化,保护法宝,为哼哈二将之神。”经过这样一番汉化,两尊金刚口念的梵文就变成了一哼一哈,那南来的笃志护法的法意大子,不但没了名姓,而且没了岗位。
2.天王殿:佛祖护法——四大天王和韦陀
在印度佛教中,四大天王各护一天下,分别执掌须弥山四方的东胜神州、南赡部洲、西牛贺州、北俱芦洲四大部洲。
经《封神演义》汉化,四大天王前身被描写为佳梦关魔佳四将,即魔礼青、魔礼红、魔礼海、魔礼寿。姜子牙助周灭商后,奉元始天尊之命大封诸神,魔家四将被封为:“四大天王之职,辅西方教典,立地水风火之相,护国安民,掌风调雨顺之权”。
3. 大雄宝殿
大雄的意思是释迦摩尼佛威德高上。
宝殿上作为主尊供奉的佛的数目有一尊、三尊,也有五尊、七尊。
一尊佛可能是释迦摩尼佛或阿弥陀佛。三尊情况最为复杂;五尊佛情况不多,现位于山西大同华严寺即供奉五方佛;供奉七尊佛的只有辽宁省义县奉国寺。
4.法堂 讲经堂 举行佛事活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