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玩小车这事儿
因为看到一条动态,就想写点儿。
我生在80年代,打小喜欢汽车,父亲会带我去二环路边看稀疏的车辆从眼前驶过,就那么几种,都很好认,解放、212、121、130、581、偶尔会有伏尔加、拉达或者皇冠,自然我也会喜欢各类汽车玩具,比如火柴盒和一些不知名的小比例汽车,上中学迷上其他事物后就不再碰这些了(很后悔没迷上学习),一套火柴盒汽车城也都送人了。
所以,小车曾经承载了我对汽车的喜爱。
再次购买小车是儿子出生后,我以为他会喜欢,然而并没有。可我却重新拾回了童趣,随着半工半读研究生,工作和学习都忙得不可开交,这些小玩具似乎变成了一种压力的出口,有时候我会停下手头的事儿,端详它们,此刻小车仿佛化身为成人的奶嘴儿,让我平静一会儿。
所以,小车成为我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
后来我失去了那份工作,其实还蛮开心(当时真的很累),开始有时间做点儿小车视频了,质量堪忧,还颇费时,查查资料,找找音乐,剪出个让自己看得过去的视频,自娱自乐。
所以,做小车视频就成了娱人娱已的消遣。
无论是出于对实车的喜爱,缓解压力,还是自娱自乐,差不多也就到此为止了,我没觉得这有什么知识含量,也没想过收藏(仅就个人而言,也没觉得收藏是非常重要的事),分享了汽车文化?也许有一丢丢吧(毕竟这个概念非常宽泛),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好玩二字,肯定不和成熟挂钩。
写这些是因为发现不少小朋友玩小车儿,不管3+,还是18+,这些玩具确实做得挺好玩,可以关联各种文化符号,成年人也会很喜欢,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也乐于收藏,玩家获得乐趣,商家获得收益,但属实没有上价值的必要。
我想,如果我的孩子喜欢汽车(希望渺茫),而他的学习成绩还有很大进步空间,文艺体育都有巨大提升余地,那这些可能会比小车更重要一些(适当放松身心肯定是必须的),也许长大后作为设计师、工程师或者媒体人投身汽车行业、甚至玩具大厂,都会更快乐一些。
可能上岁数变得唠叨了,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