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洋14年寻子成功,养父母作为买家若被轻判会纵容拐卖儿童吗?
近日,公安部开展“团圆”行动认亲活动,帮助离散家庭实现团聚,其中电影《亲爱的》原型孙海洋与儿子孙卓在失散十四年后终于得以相认。一度,相关新闻走上热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2007年孙卓被人利用玩具拐走,到2021年孙海洋寻子成功,14年57天的时间里,孙海洋始终坚信“精神不倒,相信一定能够找到”的信念,终于他等来了团圆的这一天。
与此同时,当年拐卖孙卓的犯罪嫌疑人吴某龙落网,除正在生病的孙卓养父,孙卓的养母也被采取强制措施取保候审,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事实上,相较于拐卖孙卓的嫌疑人吴某龙,对收买孙卓的养父母应当如何定罪处罚则更为困难。

现实困境,被拐儿童难以回归原生家庭
认亲后,孙卓明确表示并不会留在亲生父母这边,“他们应该会很失望吧”“现在多了一个家,这边是我父母,那边也是”。此前,电影《失孤》原型郭刚堂找到被拐24年的儿子郭振,两人短暂相见后,郭振也选择回到养父母身边,“养父母年纪大了,对我有养育之恩,而且工作也在那边”“会在假期时多回山东的亲生父母家看看”。

孙海洋夫妇和郭振刚夫妇也都选择尊重孩子的决定,“父母爱之深,则为之计深远”,两对夫妇都深知强扭的瓜不甜,不如成全孩子的意愿,只要他开开心心的就好。导致被拐儿童难以回归原生家庭的因素有许多。
情感上,养父母倾尽心力养育被拐儿童,二者已经形成了“血浓于水”的情感寄托;心理上,“生恩没有养恩大”的传统观念在作祟。社会舆论上,很多孩子选择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后会承担着被家属邻人骂“白眼狼”“没良心”的压力,这时他们不得不向现实低头,表态会回养父母家或继续赡养他们。
难逃法网,收买儿童已经触犯刑法
孙卓被找到后,对孙卓的养父母应当如何定罪处罚,有众多网民强烈呼吁买卖同罪,要求其养父母承担法律责任。事实上,我国法律对此早有规定。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法律倾向于严惩拐卖者,对于一般的收买者则不予追究,这无疑放纵了那些收买被拐卖儿童者的行为。
但实际上恰恰是因为有了买方需求才滋生了“人贩子”铤而走险拐卖儿童的市场。因此,《刑法修正案九》规定了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罪,不以出卖为目的,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的行为,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方面,对于收卖行为的严惩可以震慑潜在的市场人群,使其不敢再收买;另一方面,对需求打击的同时也能够抑制“供给”,最终减少拐卖案件的发生。
另据报道,孙卓的养父母和嫌疑人吴某龙是亲戚关系,如果养父母的收买行为是与拐卖者合谋,则很有可能构成刑法第二百四十条规定的“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共犯。

天下无拐,家人团聚并非现实终点
“天下无拐,人间有爱”是大家的共同心声。消除拐卖犯罪,不可能仅仅寄希望于司法这一条路,更不可能指望对买方处以严刑就能消除这一现象。
儿童买卖市场的背后,隐藏的是庞大的人口贩卖网,要杜绝拐卖儿童现象的发生,就需要彻底斩断这条犯罪链。

同时,应当尽快建立包括民间力量参与的多元化收养体系,设立适当的收养门槛,才能有效释放庞大的收养需求,逐渐铲除收买被拐儿童的社会土壤。
当电影照进现实,孙海洋一家终于实现团圆梦想,但现实并未落幕,孙卓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孙海洋夫妇尊重儿子选择继续与养父母生活的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原谅了孙卓的养父母,谈及未来,孙海洋在接受采访时坚定地说,“我要给他更好的教育”“剩下的那些就交给法律做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