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亚拉老师的文章】230718——单纯的接触次数与好感度

原文链接:https://note.com/nyalra2/n/n3a4a6601d505

因为要开会,所以我大概每周都会有一天住在制作人家里,慢慢地地制作人的女儿(2岁)开始跟我说话了。如果我一脸倦意地坐着,他就会把玩具冰淇淋或汉堡包递给我,说“吃吧”。
这并非善意,而是“来玩过家家吧”的信号。我发现一旦我坦率地接受说“谢谢”的话,就会被分到几十次玩具食品。她是觉得把食物递给别人时被好好地收下的循环很开心,并不是真的想让我吃什么。
我试着反抗说“这么大的东西我不吃的哦”,她便开始有点烦恼了,提议说:“那用(玩具)刀切开来的呢?”,并学会了用玩具刀切玩具汉堡包送给别人。即使只有一点点也对孩子的教育起到了作用,虽然有点不甘但也有点高兴。还有,如果有玩具掉在房间里,我就会下意识地玩起来,但从制作人女儿的角度来看,她会误以为是客人抢走了她的玩具而生气。每次,她都会在一番争执后又把玩具还给我,感觉她好像把我当成了“吵架对象”。嘛啊世界上也存在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大家请记住这一点吧。
明明已经能很好地进行交流了,但也许正处于任性期的时候,她还是会突然哭起来吓我一跳。之前因为想吃巧克力突然大哭了一场。她非常渴望糖分这种感官上的快感,因此选择了大哭作为手段。多么本质性的行为。我不由得想给巧克力镇住他,但这个时候必须严厉地让她忍耐。虽然这样会学会理性,但同时也学会了“放弃欲求”,这对生物来说或许是不幸的。但作为人却是正确的。挺难的问题啊。
这个暂且不说,这个岁数的孩子是否会与人亲近,单纯地取决于“度过了多少在一起的时间”。所以,包括留宿在内,接触时间变长后,她渐渐把我当成了朋友(虽说是吵架对象)。制作人抽不开身的时候,我也经常和她一起玩。只要见面好感度就会增加,就像过去的GAL一样简单,很不错。
“因为得不到想要的东西而哭”“见的多了好感度就会上升”。简单易懂,很棒。总有一天,理性和自我会萌芽,变得复杂起来,成为包含着这些麻烦之处的“人”。
但是,后者的“见面交谈就能提升好感度”却不容小觑。实际上,我们这些成年人说到底只需要Discord就可以了,但我们还是选择了每周一次聚集在制作人家里。根据是否直接面对面交流,所有事情的进展都会发生变化,最好的一点是时间充裕,可以聊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如果不说些无聊的话,只干着些正经的工作的话就会很无趣,所以说些无聊的话是最重要的。另外,通过电话无法察觉的表情和抑扬顿挫的微妙之处也很重要。
对于所谓的“饮酒会”,想必也是深知这种“毫无意义的时间”的重要性的上司们所考虑的,既能使工作顺利进行又能让心情变好的手段的最优解吧。虽然我绝对不想去,但我明白“酒会”存在的意义。正如前文所述,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极端地只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正因为如此,通过面对面交谈产生的东西的价值才会提高。
制作人说,因为疫情,这几年没能聚在一起闹腾,所以如果能给年轻的创作者创造了“集体喝酒的机会”,他们会非常高兴。很多人第一次喝酒喝酒就倒了,包括这些“年轻人”的麻烦在内,这些面对面的交流他们都很擅长。虽然我不太愿意承认这一点,但人还是在现实中与人见面更能提高幸福指数。真的很不甘心。
现在,我一直重复着“去制作人家碰头→留宿闲聊→第二天早上带我去做伸展操(因为我的肩实在是糟到头了)”。在肉体和精神上都非常轻松的。嘛啊虽然这样也依然睡不着,只能一个人醒着。即使算上这些,和他人一起生活的喜悦,也是好几年没感受到的。说到底,我还是保留着人类的原始结构,也就是“通过与他人见面的次数来提高好感度和信赖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