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苏俄乌)主战坦克杂谈:一些谣言和误传的澄清
声明:
1.本文的目的是在本人所涉猎的范围内对中文互联网上关于苏联MBT流传甚广的一些谣言和误传进行澄清。但本人才疏学浅,并不能涉猎全部,包含一定个人理解,本文抛砖引玉,如有大佬看出错误还望指正。
2.本文的内容主要涉及装备研发史,型号辨别和装甲防护。
3.如果您的水平仅限于品鉴“苏维埃宰人航天”等烂梗的水平,或自带立场看待,本文不适合您,请自行离开。如果您执迷不悟发言被辱骂,与作者无关。
4.本人在讨论俄罗斯与乌克兰坦克型号中不带立场,如果您自带立场或者认为作者带立场,建议您退出。
5.合并图片的原因是B站专栏图片插入上限为100张,给您阅读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6.参考资料与文献会注明在文末。

Q1:苏联早期MBT和重型坦克的防护像坦克世界那样不堪吗?
答案是否定的。
确切的说这并非一个仅仅适用于T-54/55、T-62和战后苏联重坦的问题。这是一个适用于坦克世界内全部的均钢大倾角装甲与全口径AP的弹甲对抗问题。
坦克世界可能是出于计算方便或者竞技性考虑,使用三角函数计算等效。实际上,在面对全口径穿甲弹时,倾斜装甲的等效要比直接用三角函数计算的值高的多。使用三角函数直接换算的值称为水平等效厚度(LOS),但并非面对炮弹的实际等效。
战争雷霆使用引入了装药系数的德玛尔公式进行计算,比坦克世界更接近实际一些。对于全口径AP和倾斜均钢装甲的弹甲对抗,德玛尔公式大部分情况下处于可用的范围。如果想要更精确,可以参考《穿甲侵彻力学的理论建模与分析》。
1.1 等效是绝对标准吗?
答案是否定的。
•有些人认为某一辆车某部位的装甲在同一角度的等效值是一个固定值,但这是不正确的。等效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较方便比较装甲的抗弹性能,但等效并非一个标准值,它与面对的弹药有关系。同一块均质装甲,比如100mm/60度均质钢,面对85mm BR-365和122mm BR-471的等效实际上就有差距。这种差距与穿甲的原理,口径和弹头导致的转正效果有关。这种等效的浮动在面对二战的全口径AP时幅度较小,但面对不同弹种,如APCR(HVAP),以及后来的APDS、APFSDS、HEAT-FS等幅度巨大。
•其次,炮弹穿甲是一个过程,如果面对同一块倾斜装甲,同一种炮弹,着速不断提升,穿深不断增加,并不存在某一时刻,原本穿不了,突然就穿了的情况。在某一范围内,必然是存在着击穿的概率从0提升到100%的过程。在终点弹道学中,一般采用统计学方法求出完全击穿概率为50%时的打击速度作为该装甲板的抗弹极限,以V50表示,同理还有V90表示的抗弹极限。综上所述,用等效和穿深的比较作为判断能否击穿的绝对标准是不合适的。当二者数据相近时,就会出现可能击穿可能无法击穿的情况。
•此外,各国陆海军对于穿透与否的定义都不太一样。如美国的陆军标准要求弹头穿过装甲背部,或在装甲板上制造出能透光的孔;海军标准要求弹体或弹体大部需穿过装甲落在后方;防护标准则要求炮弹或炮弹的碎片能够穿过平行置于装甲板后150mm处的薄靶板,即对装甲后部造成一定破坏。苏联陆军则有着四种评估标准。
•最后,实战中的弹甲对抗情况远比理论复杂,装甲崩落、装甲疲劳等各种因素都可能改变击穿与否的结果。实际各国的装甲质量和生产工艺也大不相同,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影响。
•总之,仅以等效作为绝对标准判断击穿与否是不合理的。
1.2 转正效应会使倾斜装甲的等效低于LOS吗?
当全口径AP面对大倾角装甲时不会。
•全口径AP在进入倾斜装甲装甲板后贯彻其穿甲全过程的是倾斜效应。倾斜效应或称倾角效应,指的是装甲的抗弹性能随装甲倾角变化的效应。总的来说,倾斜效应是整个弹甲对抗最终呈现的结果,指的是倾角可以改变装甲抗弹性能的现象。
•除装甲倾角、材质和炮弹着速外,倾斜效应的结果也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有些因素有利于穿甲,有些因素不利于穿甲,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得到了倾斜效应的结果。以下列出最主要的四个影响因素:
(1)穿甲过程中不对称反作用力的作用:
当弹丸垂直射入靶板时,靶板给弹丸的反作用力是对称的,互相抵消。但当弹丸倾斜射入靶板时,靶板给予弹丸的反作用力是不对称的,使弹丸受到横向力作用。这种横向力会使弹丸运动轨迹改变呈现跳飞趋势,甚至使弹体碎裂。这种作用不利于穿甲,对倾斜效应的最终结果起主要作用。
(2)转正效应:
转正效应是被误解最多的效应。
转正效应是指弹丸倾斜穿甲过程中,弹丸深入到一定距离后,不再沿原入射方向前进而是向法线方向偏转的效应。注意,转正效应是倾斜效应的作用因素之一,且大部分时候效果远小于(1)提到的作用。大倾角装甲面对全口径AP时的转正效应远不能抵消(1)带来的效果。有些人把弹甲对抗最终呈现的结果是高于LOS还是低于LOS称为转正,并冠之以正转正和负转正的说法,这是不正确的。弹甲对抗呈现的最终结果是倾斜效应,转正效应是影响倾斜效应的因素之一。
(3)装甲板弹坑边缘条件的影响:
若装甲板的LOS不变,倾角增大(例如100mm/60度改为75mm/68度,LOS均为200mm),大倾角装甲的抗弹性能会略差。
如图所示:

图中B所示的倾斜装甲开坑阶段,弹丸和装甲的碎片会从上部所示的三角形阴影区飞溅出去,减少穿甲阻力,有利于穿甲。
图中C所示的倾斜装甲穿透阶段,弹丸和装甲的碎片会从下部所示的三角形阴影区飞溅出去,减少穿甲阻力,有利于穿甲。
图中A所示的垂直装甲开坑阶段,弹丸和装甲的碎片飞溅方向与穿甲方向在一条直线上且方向相反,不利于穿甲。
故,当LOS不变时,倾角增大装甲的抗弹性能会下降,有利于穿甲(但注意,这部分分析炮弹在穿甲过程中视为直线穿透,没有考虑弹丸穿甲过程中路径的偏转,仅单独考虑了这一个影响因素)。
(4)装甲破坏形式的变化:
假如均钢斜靶的LOS保持不变,倾角增大,装甲破坏形式逐渐变化。倾角增大时,装甲破坏形式由韧性扩孔向冲塞破坏转变。由于冲塞破坏消耗的能量低于韧性扩孔,故当冲塞破坏的比重越来越大,韧性扩孔的比重越来越低,装甲的抗弹性能也随之降低。
•全口径AP对大倾角均钢装甲时,转正效应、弹坑边缘条件、装甲破坏形式的影响远远小于穿甲过程中不对称反力的作用,最终结果依然是炮弹向着倾角增大的方向不断转动,使得等效远高于LOS。
•但注意:面对小倾角装甲,倾斜效应偏弱,确实会出现炮弹整体向垂直装甲板方向运动的趋势,导致穿透路径短于LOS。但这里的小倾角指的是0-15度范围,而且对于穿甲的增强效果非常有限。
•下图可以清晰的看出不同角度对抗弹效果的最终影响:

坦克世界中会出现等效低于LOS的情况主要还是由于坦克世界本身采用的三角函数等效机制,相当于不计转正时炮弹在装甲中一直沿直线运动,即完全不考虑炮弹在倾斜装甲中上下受到的不平衡的反作用力。再加上坦克世界的转正效应效果过强,故使得炮弹的穿透轨迹远小于LOS。

本人自行手绘了一张上文所述的几种穿透路径的图示。
①图中黄色的虚线1即为LOS,也就是假如不计转正的WOT穿透路径。
②图中紫色的曲线为不计转正效应,仅考虑不平衡反作用力的现实穿透路径。
③图中绿色的曲线为加入转正效应的现实穿透路径,为紫色曲线引入转正偏转所得。
④图中红色的直线为不考虑不平衡反作用力仅考虑转正效应的穿透路径,即WOT的穿透路径。
图可能画的有一些夸张,能理解意思就行。可以在B站找一些弹甲对抗的有限元分析视频,会更加直观。

1.3 均钢倾斜装甲等效会低于LOS吗?面对杆式弹大倾角装甲一定不如小倾角吗?
会;不是。
在冷战前中期,弹药技术飞速发展,HEAT-FS大行其道,随后APFSDS的出现又掀开了弹甲对抗的全新篇章。由于前者与众不同的穿甲机理,以及后者超高的着速(亚音速穿甲),使得这两种弹药在面对均钢倾斜装甲时,装甲的等效都与LOS相近,远低于面对全口径AP的等效。
甚至于,倾斜均钢装甲在面对APFSDS弹药时,等效实际上略低于LOS。但注意,这种效果只适用于钢靶板和与钢靶板性能相近的装甲靶板。这主要是由于杆式弹的特殊穿甲机理,导致其穿透过程中受到穿甲过程的不对称反力作用较小,受装甲破坏形式的变化影响较大(具体内容参见1.2),装甲板弹坑边缘条件也应有一定影响。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块220mm/60度的均钢靶板,LOS为440mm,但对于长杆弹来说,可能仅仅410mm垂穿的长杆弹就能将其击穿。
有些人将其理解为倾斜装甲面对杆式弹不如等厚度的垂直装甲(即220mm/60度不如220mm/0度),这非常荒谬。
大倾角装甲面对杆式弹依然有增加LOS的优点。例如T-72B总厚为220mm/68度的多层间隙钢首上LOS可达587mm,西方的小倾角布置方式为达到同样的LOS必须要更厚的法向厚度,会更浪费体积。
1.4 冷战时期,均钢装甲一定比复合装甲差吗?
不是。
首先要说明的是,复合装甲是个非常复杂的大概念,它不是某一种特定的装甲。《装甲防护技术基础》中给出的复合装甲定义为:两种以上不同性能的材料复合而成的多层装甲。也就是说复合装甲是一类装甲,无论是苏联的“三明治”首上装甲、苏联的“石英砂”夹层装甲、英国的“乔巴姆”还是美国的贫铀装甲,哪怕只是多层间隙钢,全都属于复合装甲的范围。
大部分的复合装甲,尤其是西方NERA,除了部分约束陶瓷复合装甲外(注:约束陶瓷复合装甲的抗穿性能差异较大,与约束方案有关,约束水平越高 抗弹性能越强),在面对动能弹(冷战和现代实际上就是APFSDS)时,抗弹性能都低于等厚度的钢。
但复合装甲的优势有两个:
第一,复合装甲的密度较低,尽管达成同样的抗穿水平需要更厚的LOS,但复合装甲需要的重量往往更低。这意味着如果防护标准不变,可以将更多的重量分配给火力和动力系统;如果维持防护系统重量分配不变,可以大幅提升防护水平。这一点MBT和条约战列舰很像,更注重重量分配而不是空间分配。

第二,由于聚能战斗部的穿甲原理,材料频繁变化的复合装甲比均质钢拥有强的多的防护效果。这也是为什么西方三代MBT早期往往抗穿(KE)较低但防破(CE)却很高的缘故。即便是钢含量较高,以抗穿为主的苏联三代MBT,防破也是高于抗穿的。复合装甲的这一特性对于尾破时代深受其害的西方装甲无用论坦克来说,是巨大的防护提升。

Q2:苏联三种MBT之间是高中低搭配的关系吗?
长久以来,关于苏联三种主战坦克T-80系列、T-64系列、T-72系列高中低搭配的说法一直在互联网上流传,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先说结论:在苏联后期,高低搭配的情况确实客观上存在,但三种主战坦克的诞生并非是为了这个目标,其初心并非如此。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一系列巧合和苏联坦克设计局之间的政治斗争的结果。
接下来我们逐步探讨这个复杂的问题。
2.0 前提
在开始具体的研究之前,必须先明确一点:在谈及三种主战坦克的对比时必须指名具体的型号。现今的三代MBT都是潜力很大的平台,无论T-72/90还是T-80,亦或者西方的M1和豹2,都是诞生在70年代的平台,一直改进用到了今天。各个车系早期的子型号和晚期的子型号之间性能差距天差地别,防护水平翻个倍一点不是难事。因此,在谈论彼此之间的对比时,必须指名具体是哪两个型号之间,否则毫无意义,如果您不能接受这一点,请及时退出。
2.1 苏联三种主战坦克之间的标号是彼此对应的吗?
不是。
这是很多研究者会陷入的第一个误区。
苏联的三种MBT系列,T-64、T-72、T-80系列,有着这样几个著名型号:T-64A、T-72A、T-64B、T-72B、T-80B。很多人会想当然的认为两种“A”,三种“B”是彼此一一对应的,但根本不是这回事。我们直接上图。

我们可以看到,T-64系列作为苏联三代MBT的先驱,其诞生时间非常早。T-72系列诞生晚于T-64系列,T-80系列诞生还要晚于T-72系列。
T-64B的生产年份跨度虽然很大,但是在80年代后期基本没有大改进。故从大体上说,T-64A的后期型与T-72同期;T-64B与T-72A和T-80B同期(T-80生产年限过短,忽略不计);T-72B与T-80U同期,而T-64系列并无与这二者对应的型号。
2.2 苏联同时生产三种MBT的初衷是为了高中低搭配吗?
不是。
苏联三种主战坦克并行发展的原因非常复杂,是一系列巧合和苏联坦克设计局的政治斗争是产物,我们需要从他们各自的研发历史说起。但在这之前,还有个小问题需要说明。
2.2.1 苏联时期不同的主战坦克系列是三种还是四种?
可以说是三种也可以说是四种。
T-80UD个人认为应该单列出来作为第四种主战坦克看待,其与T-80系有着较大差异,不止是动力系统不同这么简单。但T-80UD系列是哈尔科夫所研发,其生产基本上是紧接着T-64B的停产进行,可以视为哈尔科夫线的延续。
在后面的内容中会谈及T-80UD系列的诞生。
2.2.2 T-64系列主战坦克的诞生
T-64的编号最早被分配给430工程,中止后延续给432工程。432工程最初采用80mm/68度均钢首上,后来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复合模块,改为80mm钢+52mm玻璃纤维+52mm玻璃纤维+20mm钢。这一模式后来成为了所有苏联三代MBT的基础,T-64的构型也成为了所有苏联三代MBT的基本构型。
T-64在它诞生的年代无疑是划时代的,但是其也拥有不少可靠性上的问题,尤其是首次被采用在量产坦克上的5TD两冲程水平对置柴油机。
2.2.3 T-72系列主战坦克的诞生
T-64上的很多问题拖到T-64A的身上依旧没有解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苏军的战斗力。T-64A不佳的可靠性给了下塔吉尔一个期盼已久的机会。
如今互联网网上俄乌双方日常写文章互相诋毁,在坦克领域就直接表现为互相攻击哈尔科夫和下塔吉尔两家设计局,互相攻击T-64和T-72两种主战坦克。俄方会称T-64B的新改进型没有有价值的提升,乌方会撰文称苏联采用T-72坦克是政治阴谋,葬送了苏联军队建设。双方都有大量夸大其词的描述,具体可信程度请自行判断。
事实上,T-64的总设计师莫洛佐夫作为T-34的改进者,T-44、T-54、T-64的设计者,其政治声望在苏联军工行业是极高的。其450工程未进入现役之前就可以凭借政治影响力获得T-74的量产编号。反倒是下塔吉尔-乌拉尔作为卫国战争时期以来的坦克代工厂,始终不怎么受苏联高层重视。其此前自行设计的唯一被苏联军队接受的主战坦克就是T-62(T-54为卫国战争期间,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在下塔吉尔设计,样车也在下塔吉尔制造。但随着莫洛佐夫于1951年返回哈尔科夫,后续升级改进工作遂逐渐移交哈尔科夫方面),本质上是拉皮T-55,仅仅作为T-64之前的过渡型号而存在。卡尔采夫长期以来设计的167工程、167M工程等车始终入不了苏联高层的眼。

直到苏联军方因为T-64A糟糕的可靠性要求下塔吉尔对其进行改进。下塔吉尔遂将167M工程上的技术与T-64A进行结合。下塔吉尔模仿T-64A的底盘设计了全新的底盘,借鉴了T-64A的68度首上倾角结构,但使用了自己的卧式转盘装弹机和大负重轮的行走机构,更换了V型柴油机。


最终,尽管苏联高层发现172M根本不是改进的T-64A,但由于T-64A可靠性对苏联军队战斗力的威胁已经迫在眉睫,苏联国防部还是接受了172M于1973年量产,定名T-72。
2.2.4 T-80系列主战坦克的诞生
T-80系列主战坦克的诞生更近似于意外,具有一定戏剧性。
苏联一直对燃气轮机坦克抱有浓厚的兴趣,经常在很多车型上试验燃气轮机动力。无论是T-54还是下塔吉尔的166/167工程,甚至277工程,都有燃气轮机动力的试验车。作为新一代主战坦克的T-64服役后,哈尔科夫也对其使用燃气轮机动力进行了测试,诞生了003和004工程,也被称为T-64T。003工程安装了一台700马力的GTD-3TL燃气轮机,004工程则安装了一台950马力的GTD-3TP燃气轮机,两种燃气轮机都来自直升机燃气轮机的改型。但哈尔科夫在进行测试后,认为这二者没有什么发展前景,很快放弃了继续深入。
但003/004工程却成为了列宁格勒219工程的鼻祖。列宁格勒-基洛夫设计局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燃气轮机坦克的发展,其以T-64A为基础,为其安装GTD-1000燃气轮机。经过大量的测试与调整,最终成为219工程,也就是后来的T-80。
这里不得不提列宁格勒此时的处境。列宁格勒曾经作为苏联的重型坦克设计局自然是风光无限,但随着重型坦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列宁格勒前途堪忧。219工程正是列宁格勒寄予厚望的翻身之作,若不成功只能和车里雅宾斯克一样,接受代工厂的命运。
但219工程在验收时其实并不尽如人意。219工程最大的亮点是机动性确实非常出彩,然而其火力系统和T-64A没有区别,相比哈尔科夫即将量产的具备炮射ATGM能力的T-64B更是完全落后,防护系统虽然有所改进,但是改的不多,炮塔甚至还是铸钢炮塔,整体和T-72差不多。这样的情况下,T-80的成本却能达到T-64系列的3倍,相当于完全是为机动性买单,苏联国防部于是断然拒绝了219工程。
但世事难料,219工程落马没多久,苏联国防部长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元帅病逝于莫斯科,新上任的国防部长德米特里•费罗多维奇•乌斯季诺夫元帅本人非常看好燃气轮机坦克的发展前景,遂命令219工程以量产编号T-80投产。

2.2.5 T-80UD系列主战坦克的诞生
T-80UD的诞生与哈尔科夫在80年代的逐渐失势有关。80年代后期,T-72和T-80系列后来居上,在多项性能上超越了老旧的T-64B。尽管哈尔科夫的5TDF的继任者6TD水平对置柴油机已经解决了可靠性问题,出力也已经提高到了1000匹。但哈尔科夫已经错过了机遇,80年代,T-80系列在苏联国防部的支持下逐渐走向,T-72系列则以廉价的技术取得了不俗的性能,在后来的T-72B上也补齐了炮射ATGM系统。T-64A/B及其改进计划T-64AM/AKM/BM/B1M(特别强调不是乌克兰的T-64BM和T-64B1M)仅仅更改了发动机,与T-72和T-80系列比起来乏善可陈。最终,由于T-64系列实际上性能上的不足和苏联决心精简坦克生产序列的决心导致T-64的这一系列改装没有实际应用,仅仅留下图纸。
在莫洛佐夫离任前夕,不甘心的哈尔科夫又上马了476工程,基于T-64B研发,重新设计了炮塔,目标直指列宁格勒的T-80系列。但苏联高层很快制止了大改T-64的借壳重生。不甘就此沦为T-80B制造厂的哈尔科夫遂用T-80B的底盘搭配了476工程的炮塔,是为219A工程,另有换装6TD柴油机的版本:478工程。苏联高层很快认为219A工程很有前景,命令哈尔科夫和列宁格勒合作开发。但随着合作深入,两家设计局之间的嫌隙却越来越大,最终分道扬镳。
列宁格勒重新设计了219A工程的炮塔,不久后发展为219AS,也即大名鼎鼎的T-80U。哈尔科夫则继续研发478工程,最终抓住了一波机会。
T-80U服役后,其火力、防护、机动性都非常出彩,尤其是机动性极为强大。但苏联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即T-80U的油耗过高。苏联军方显然不在乎油价,80U油耗高导致的问题是,以当时苏军的补给能力,其机动最多12小时后将不得不停下等待补给。这与苏联预想的以80U为装甲部队先锋突入欧洲平原的构想是相悖的。
为此,苏联进行了对于柴油T-80U的招标,哈尔科夫的478B工程成功击败219RD工程、644工程等竞争对手中标。478B工程与T-80U相比,并未损失过多的动力,仍有1000马力的水平,且油耗降低到了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但是注意,正如我们前文所说,478B工程使用的炮塔是476工程的炮塔,和T-80U的炮塔不同。哈尔科夫曾要求将新坦克按照哈尔科夫设计局车辆以4结尾的传统定名为T-84,但被苏联高层拒绝。T-84这个名字最终短暂的出现于乌克兰军队中,具体情况后文再谈。
T-80UD和T-80U除车体动力系统部分不同外,炮塔也是不同的,注意下列两图的炮塔的具体区别(特别注意炮塔顶部的爆反布置)。


2.2.6 总结
总结一下苏联三种(四种)MBT并行的原因:
①T-64最早,是基础。
②T-64A不佳的可靠性给下塔吉尔抓住了机会,T-72趁机补位。
③乌斯季诺夫的个人原因让T-80服役。
④T-80UD是T-64系列终结后哈尔科夫试图重回巅峰的产物。
2.3 苏联MBT客观上存在高中低搭配吗?
存在高低搭配,但早期并不明确。
在80年代中期之前,真正的T-80、T-72、T-64三个系列共存的年代,明确的高配只有T-80系列,T-72和T-64则处于一种各有所长的状态。以T-72A和T-64B为例,T-72A的防护更好(暂不考虑T-72A Mod.1984和后期生产的新T-64BV),但T-64B的火控系统略胜于T-72A。二者说不上中配和低配,T-72A也没有比T-64B便宜太多,尤其是如果和去掉炮射导弹发射能力的T-64B1相比,差距则更小,倒是T-80和T-80B的成本一骑绝尘,明显拉开了T-72A和T-64B。

在80年代中期之后,T-64系列退出生产序列,苏联开始明确T-80U为高端搭配T-72B为低端的理念。T-80UD则是T-80U的同位替代品,和80U同属高配序列。
另一份关于苏俄坦克价格的表格,时间为1999财年,单位为卢布,来自知乎大佬“小毛爸比”的文章。T-80U的价格一贯的高。

2.4 苏联三种主战坦克之间的防护性能如何?
2.4.1 T-64系列主战坦克的防护
(1)首上防护:
•T-64、T-64A、T-64B的首上基甲结构始终没有进行改变,均为80mm钢+52mm玻璃纤维+52mm玻璃纤维+20mm钢,对105mm M111 KE可达330mm,标定CE 450mm(100mm BK-3模拟105mm M456)。

•1982年后T-64、T-64R、T-64A、T-64B首上加焊30mm装甲钢,83-84年,加焊装甲后的T-64A和T-64B加挂接触-1爆炸反应装甲成为T-64AV和T-64BV。这一部分T-64的首上对105mm M111 KE可达410mm。

•1983年后新生产的T-64BV,其出厂即配备全套的接触-1爆炸反应装甲。虽然依然命名为T-64BV,但其和旧T-64B加爆反升级来的T-64BV不同,其首上基甲结构进行了修改,改为60mm钢+35mm玻璃纤维+30mm钢+35mm玻璃纤维+45mm钢。其结构与新造T-80BV和T-80U Mod.1985类似,但厚度更薄,抗穿性能相较于旧的64BV有了较大提升,个人推测抗穿水平可能与T-72B Mod.1985相当。
(2)炮塔防护:
•T-64和前期型T-64A的炮塔采用铸造铝合金夹层的复合装甲,20度截面厚度575-624mm(下缘624mm:130mm钢+244mm铸造铝合金+250mm钢),KE为400mm,CE 450mm。
•后期型T-64A和全部的苏联T-64B均采用陶瓷球阵列夹层炮塔,KE 400mm,CE 450mm。虽然陶瓷球阵列装甲的抗弹效果比铸造铝合金更好,但陶瓷球炮塔装甲的LOS更薄,整体防护效果和铸造铝合金炮塔相近。


2.4.2 T-72系列主战坦克的防护
(1)首上防护:
•T-72的首上基甲结构和T-64/T-64A/T-64B相同,为80mm钢+52mm玻璃纤维+52mm玻璃纤维+20mm钢,对105mm M111 KE可达330mm,标定CE 450mm(100mm BK-3模拟105mm M456)。
•T-72A Mod.1979的首上基甲结构进行修改,加厚了背板厚度,为60mm钢+52mm玻璃纤维+52mm玻璃纤维+50mm钢,抗穿性能强于T-72和T-64系,对105mm M111 KE可达360mm,CE未知。
•1982年,T-72和T-72A首上加焊16mm装甲钢,后者对105mm M111 KE约为405mm。T-72A Mod.1982可加装接触-1爆炸反应装甲改为T-72AV,由于K-1基本不提供抗穿性能,故其KE也约为405mm。
•T-72A Mod.1984改变了首上基甲配方,该成了和T-72B Mod.1984/1985类似的多层间隙钢,但具体配比不同。T-72A Mod.1984为60mm钢+15mm间隙+15mm钢+15mm间隙+15mm钢+15mm间隙+15mm钢+15mm间隙+50mm钢(间隙位置为空气),其钢材总厚度略低于T-72B Mod.1984/1985,KE性能应稍逊于T-72B Mod.1984/1985,个人估计可能在450mm左右。1984型的T-72A也可以加接触-1爆炸反应装甲升级为T-72AV。
•T-72B Mod.1984/1985以及T-72B1首上为多层间隙钢,基甲具体构成为60mm钢+10mm间隙+10mm钢+10mm间隙+10mm钢+10mm间隙+20mm钢+10mm+20mm钢+10mm间隙+50mm钢,KE可达485mm,CE可达900mm(包含接触-1)。T-72B Mod.1985和T-72B1出厂即配备全套接触-1爆炸反应装甲。
•T-72B Mod.1989更改了首上基甲结构,并延续至后来的T-72B Mod.1990、T-72BA、T-90,可能延续到T-90A和T-72B3。其具体结构为接触-5模块(25mm钢+4S22药块)+50mm钢+5mm橡胶+3mm钢+19mm间隙+3mm钢+5mm橡胶+60mm钢+10mm防中子辐射层+60mm钢,其KE性能可达620mm左右。这一批T-72/90中大部分出厂即配备全套接触-5爆炸反应装甲。

注意:此图存在一定错误,T-72B Mod.1989/1990、T-72BA、T-90 Mod.1992首上的接触-5面板应为15mm厚而不是25mm。


(2)炮塔防护
•1977年之前的T-72、172M-E4代号的T-72M使用铸钢炮塔,其抗穿性能并不差,原因我们已经1.4中谈过。其炮塔30度截面KE 380mm-410mm,CE 410mm。
•1977年开始的T-72、全部的T-72A、全部的T-72M1使用石英砂夹层炮塔,夹层嵌铸于炮塔内,较强地提升了防破性能。其炮塔30度截面KE 410mm,CE可达500mm。
•T-72B Mod.1984/1985和T-72B1炮塔尺寸大幅度增加,其空腔内安装了名为“反射板”的NERA组件,其炮塔KE可达540mm,CE可达900mm(包含接触-1)。
•T-72B Mod.1987更改了“反射板”组件的结构,但具体改动未知。
•T-72B Mod.1989炮塔挂接触-5爆炸反应装甲KE可达620mm左右。


2.4.3 T-80主战坦克的防护
(1)首上防护:
•T-80和T-80B首上配方相较T-64A进行了修改,具体结构为60mm钢+50mm玻璃纤维+50mm玻璃纤维+45mm钢。其改进思路与T-72A类似,但厚度低于T-72A的首上,故抗弹性能略弱于T-72A。其面对105mm M111 KE为345mm左右。
•1982年,T-80和T-80B首上加焊30mm装甲钢,面对105mm M111 KE提升至430mm。T-80B Mod.1982可加接触-1爆炸反应装甲升级为T-80BV Mod.1984。
•T-80BV Mod.1985(全新造的T-80BV,出厂配备全套接触-1爆炸反应装甲,更换了首上配方,与新造T-64BV类似)和T-80U Mod.1985,首上结构为五层:爆炸反应装甲(接触-1或接触-5结构)+50mm钢+35mm玻璃纤维+50mm钢+35mm玻璃纤维+50mm钢。配备接触-5时,其KE可达620mm-630mm,CE可达900mm-1100mm。
•T-80U Mod.1986修改了首上结构,增加了间隙层,具体改为:爆炸反应装甲+51mm钢+35mm玻璃纤维+31mm钢+20mm间隙+35mm玻璃纤维+50mm钢。
•T-80U Mod.1989和后来的T-80UM系列再次改变了首上结构,改为:爆炸反应装甲+55mm钢+35mm陶瓷+35mm钢+5mm间隙+35mm陶瓷+50mm钢。

注意:此图存在一些错误,T-80U/UD首上接触-5的面板应为15mm而非25mm。
(2)炮塔防护:
•早期的219工程sp1样车使用沿用自T-64A的铸造铝合金夹层炮塔,后期以及量产的T-80则使用铸钢炮塔。铸钢的T-80炮塔KE约为450mm-460mm,CE也为450mm-460mm。
•T-80B使用了和T-72A类似的石英砂夹层炮塔,30度截面KE未知,推测与T-80相当,CE达到500mm+。
•T-80U和T-80UD使用蜂窝填料的炮塔,但由于二者炮塔形状不同,具体布置有一些差别。T-80U和T-80UD挂接触-5爆炸反应装甲时炮塔KE可达620mm-630mm,CE可达1000-1100mm。

2.4.4 关于苏联三代MBT的防护性能总结
苏联三代MBT之间的防护性能基本排序如下:
T-80U≥T-72B Mod.1989>T-72B Mod.1985=T-72B1>T-80BV Mod.1985=T-72AV(1984升级)≥T-64BV(新造)>T-80BV Mod.1984>T-72AV(1982升级)>T-64BV(升级型)>T-72A Mod.1979>T-80B Mod.1978>T-80>T-64B Mod.1976=T-64B1=T-64A(后期型)>T-64>T-72。
T-72系列的低配更多体现在火控系统的略微落后,而非防护上。T-64系列的火控略高于T-72系列,但是高的不多。T-64A后期型的火控和T-72A相当,T-64A前期型的火控则和T-72相当。T-80系列由于乌斯季诺夫的重视所以火控直接上了同期苏联最好的。
2.4.5 T-72系列整体廉价所以防护更差吗?
不是。
从上面的数据以及之后的总结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T-72系列早期防护性能确实略逊色于T-64系列(如T-64A和T-72,二者首上装甲一样,T-72在防破上较差,抗穿则没有拉开太大差距),但随着T-72A的服役,T-72系列的防护水平迅速追平甚至超越了T-64系列。后期,T-64B停产之后,T-72B系列更是靠不断改进达到了和苏联防护最好的量产主战坦克T-80U相近的防护水平,完全把T-64系列甩在了身后。
T-64系列炮塔的陶瓷球阵列装甲的确抗穿性能更优,但64系列布置的LOS更薄,72A的石英砂虽然抗穿厚度系数更低,但其LOS更厚。T-72A炮塔的30度截面位置要比T-64B同位置厚120mm左右,且陶瓷球阵列装甲防破性能一般。最终呈现的结果就是T-72A的炮塔以更廉价的技术,取得了和T-64B相当的抗穿水平和更高的防破水平。
2.4.6 T-72廉价的铸钢炮塔性能很不堪吗?T-72A的石英砂夹层炮塔是偷工减料夹“沙子”吗?
关于铸钢抗弹性能的问题,早在1.4就谈过。铸钢炮塔的防破水平的确不佳,这是其缺点,但其抗穿水平并不差。有些人反倒声称其抗“钢针”性能不好,抗破甲弹可以,完全搞反了。
石英砂能为T-72A的炮塔提供不俗的防破能力以及一定的抗穿能力,是一种廉价但有效的材料。石英砂的主要成分确实与沙子类似,但是要这么讲的话,各国的各种复合装甲中,包括很多西方NERA,中间都夹着橡胶乃至空气等等看上去很低端的东西。
事实就是T-72A作为70年代末诞生的型号,石英砂为T-72A的炮塔提供了相当不错的抗弹性能,这就足够了。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实时:很多人攻击T-72和T-72A廉价定位低,所以防护差。但被这些人奉为高端的T-80用的也是铸钢炮塔,T-80B也是石英砂夹层炮塔,也是掺了“沙子”的。T-80系列的炮塔装甲真正“高端”起来是到1985年的T-80U了。
所以防护手段廉价≠防护差。
T-80和T-80B炮塔防护强于T-72和T-72A的原因是他们LOS更厚而不是用的技术更贵更高端。T-64B的炮塔防护技术确实更贵更高端,但是因为LOS最薄反而抗穿防破数据比T-72A和T-80B都差一些。



2.4.7 T-80系列有热成像所以火控远优于T-64系列和T-72系列吗?
错误的。
苏联时代没有任何一种量产的MBT型号装备过热成像设备。战争雷霆中T-80B和T-80U拥有热成像应该是由于苏系最早顶级只有这两个车,和有热成像的北约对手相比过于弱势,所以被buff了。
在较为古早的战争雷霆版本中,T-80U和T-80B加上热成像配件也不会更改模型,这一点是不符合现实的。Gaijin在后续的更新中修改了这一点,T-80U加上热成像配件后会更换夜间炮长镜模型,去掉红外大灯并在原红外大灯位置补上一块接触-5爆炸反应装甲。
实际上直到今天,量产的俄罗斯T-80改进型中也只有T-80BVM和T-80UE-1拥有热成像设备。


Q3:关于T-72/90系列命名及发展的系列问题
3.1 T-72 Ural和T-72 Ural-1是什么?和T-72是什么关系?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资料或者视频称1973年定型量产的T-72是T-72 Ural,其后的改进型称为T-72 Ural-1,再之后才是T-72A。实际上,T-72 Ural和T-72 Ural-1指的是1973年72定型后直到1979年72A投产之前的一系列T-72。个人建议以T-72+年份进行区分,而不是用T-72 Ural/Ural-1。
首先,T-72 Ural/Ural-1并非官方型号。乌拉尔厂80周年纪念画册中曾专门提到过,Ural-1系非官方名称,下塔吉尔的书中也仅将172M工程称为T-72而非T-72 Ural/Ural-1。


其次,T-72系列在1973-1979年之间其实进行过多次改进,不是T-72 Ural和T-72 Ural-1这两个型号可以概括的。比如1975年,T-72更换过红外大灯的位置,1977年,T-72开始使用石英砂夹层炮塔。此外,还有大量附件的改进与更换。

3.2 T-72AV是叙利亚特供吗?
很明显不是。
T-72AV就是安装接触-1爆炸反应装甲的T-72A。有使用1982型首上(玻纤三明治+16mm钢)和1984型首上(三层间隙钢)两种不同型号的T-72A挂接触-1升级来的版本。叙利亚曾经获得过一批苏军自用的T-72A Mod.1979,后来加焊16mm钢板,又改为T-72AV。叙利亚的T-72AV有普通的T-72AV,也有战雷的礼包车那种T-72AV(TURMS-T)。T-72AV(TURMS-T)是换装了意大利伽利略公司TURMS火控的T-72AV。但是世界上不是只有这种T-72AV,大部分都是普通的T-72AV。也是先有的苏联T-72AV,后有的叙利亚火控升级版本。极个别战雷玩家四处宣扬T-72AV是叙利亚特供型号,建议从战雷圈子里跳出来,世界上不是只有战雷里的东西。




3.3 T-72M/T-72M1都是所谓“猴版”吗?
不是。
T-72A的出口型号被苏联称为T-72M和T-72M1。
虽然名为2个版本,但T-72A的出口型号实际上有足足5个版本,对应工程代号分别为172M-E2/E3/E4的T-72M和工程代号172M-E5/E6的T-72M1。
其中工程代号172M-E2的T-72M应该为苏联的样车,没有出口。工程代号172M-E3的T-72M为供华约国家使用的版本,基本没进行什么减配;工程代号172M-E4的T-72M为供第三世界国家使用的版本,炮塔被换为了T-72的铸钢炮塔。
工程代号172M-E5/E6的T-72M1分别为工程代号172M-E3/E4版本的T-72M的升级型号。和苏联自用的T-72系列相同,首上加焊了16mm装甲钢。除此以外,E6版本的T-72M1炮塔被换回了石英砂夹层的炮塔。
可以说,真正的“猴版”只是172M-E4工程版本的T-72M罢了,但不幸的是,伊拉克当年就有不少这种版本。
3.4 波兰最初获得的T-72生产许可型号是T-72A还是T-72M?
T-72M。但是波兰人管T-72M叫T-72A,这只是波兰叫法。此T-72A非彼T-72A。
3.5 只有捷克有T-72M2吗?
不是。
我一向建议在说型号的时候能说全则说全。捷克(捷克斯洛伐克)有自己的T-72M2 Moderna,波兰有自己的T-72M2 Wilk,保加利亚有自己的T-72M2BG。至于这几种T-72M2有什么关系,只能说是毫无关系。这几个国家都获得过T-72M1或T-72M1的生产许可,叫T-72M2只是顺着往下编了,彼此之间没啥关系。还是,有些战雷玩家以为世界上只有捷克的T-72M2,建议多看看战雷之外的资料。



3.6 苏联坦克加V表示爆炸反应装甲吗?T-72B带爆反的型号应该称作T-72BV?
对;不对。
苏联坦克加V的确表示加了爆反,而且一定加的是接触-1。比如T-55MV、T-55AMV、T-62MV、T-64BV等等。以前看到有些人称苏联坦克加V表示全新首上,理由是新造T-64BV的首上基甲结构换为五层式。这是错误的。苏军自己对于型号的区分一向比较简略,T-64BV是存在两种的,之前已经在2.4.1中讲过,这里不再赘述。简单来说,就是苏军对型号的划分很糙,并不认为升级来的T-64BV和新造的T-64BV值得给个新型号区分一下,就这样造成了混乱。
但T-72B并没有这种叫法,T-72BV的叫法是错误的。在T-72B的时代,出厂配备爆炸反应装甲基本上已经成了标配,苏联就不再加V进行区分。实际上苏军自己对所有T-72B统称T-72B,挂接触-1的T-72B Mod.1985和挂接触-5的T-72B Mod.1989也应该是研究者的划分方式。再次印证苏军的型号划分很糙。


3.7 T-72B Mod.1989/1990又被叫做T-72BM吗?T-90最初叫T-72BU?
错误的。
T-72B Mod.1989/1990没有过T-72BM的叫法,如果有这种叫法,有可能来自北约的误传。北约日常误传、胡叫一些苏联/俄罗斯坦克型号。在坦克型号的考证方面,西方研究者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傲慢。他们能够分清每一个批次的豹2,但对中苏的坦克俄的坦克型号全部用T-72、T-80、T-90等等大型号一言蔽之,加上本身早期对苏联坦克情报工作的严重不足,西方对苏联坦克型号日常胡叫。型号考证方面,西方谈苏俄坦克型号的资料有价值,但不多。
但苏军/俄军并非没有T-72BM的编号。这个编号曾经是批给188-1工程,该车是T-72B的改进型号,配备有窗帘、1A40-1火控系统,使用V-84-1引擎。该车外观和T-90非常相似,1992-1993年被俄罗斯国防部批复T-72BM的量产编号,离量产只剩临门一脚的时候被叫停。
T-90曾用名T-72BU这个说法目前我也只在英文资料和英文媒体见过,权威的俄文资料从未提及这个叫法,包括乌拉尔的画册和下塔吉尔的书都没有提及,很可能也是误传。由于188-1工程和T-90外观几乎一模一样,因此个人推测可能是188-1工程的样车被一些人当成了T-90(188工程),其原定的量产编号又不知道怎么被传成了T-72BU。同时原本188-1工程T-72BM的编号又被张冠李戴到了T-72B Mod.1989/1990的身上。
但T-90是T-72系列,属于T-72B改的说法是没错的。T-90系列的底盘依然沿袭T-72B,一脉相承。



3.8 T-90和T-90A是一回事吗?
不是。
T-90,也就是188工程,于1992年定型服役,使用的是铸造炮塔。
T-90A,也就是188A/188A1工程,于2004年定型服役,使用的是来自187工程的焊接炮塔。
T-90A的炮塔防御水平要优于T-90不少,且引擎也从840马力的V-84MS改为了1000马力的V-92S2。

T-90和T-90A仔细观察还是比较好区分的。由于T-90的铸造炮塔不平整,所以其炮塔前部的三块爆反无法平整的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炮塔右侧顶部的爆反也比较凌乱,T-90A的爆反排布则非常整齐。如果是从侧面区分,则可以清晰看出T-90A焊接炮塔的棱角。另外V-92系的排气口也是识别特征之一。
3.9 T-72BA是什么型号?和T-72B Mod.1990是一回事吗?
不是一回事。
有些朋友认为T-72BA就是T-72B Mod.1990,这是不正确的。T-72BA工程代号184A工程,是俄罗斯90年代末开始的T-72B升级项目,2005年才装备俄军,怎么会和苏联时期的1990是一个东西。
实际上,T-72BA主要是针对电子部件进行升级,拥有多种技术状态,早期使用过T-72B Mod.1985/T-72B1的227块接触-1爆反套件,后期也有更换1000匹V-92S2柴油机的版本,和T-72B Mod.1990差距不小。

3.10 T-72B3和T-72B3M是什么型号?T-72BZ是什么型号?
•T-72B3,工程代号184-2工程,2011年第一次亮相,除了因为加装了热成像设备,去掉了红外大灯外和T-72BA差别不大。T-72B3 Mod.2011仍使用840匹的V-84MS柴油机。
•T-72B3 Mod.2011基础上补上了爆反缺口的被称为T-72B3 Mod.2013。2013和2011之间差别不大。

•T-72B3M,工程代号184-4工程,诞生于2014年,更换了1130匹的V-92S2F柴油机,加装了巨大的PK-PAN车长周视镜。该车曾经现身于2014年的坦克两项赛事。注意,真正意义上的T-72B3M就是指该型号。

•T-72B3 Mod.2016,2016年服役的T-72B3系列最新改型,相比其他型号改动很大。2016型换了1130马力的V-92S2F引擎,同时换上了新的裙板,加装了格栅装甲,炮塔侧后加装了4S24爆反,可以说是换了一整套新的装甲套件。T-72B3 Mod.2016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挂软织物外壳的双层化石爆反,加了这种“软布包”的型号也被称为T-72B3UBH。严格来说,称该型号为T-72B3M是不正确的,但是可能是传的多了,俄媒自己也开始叫2016型为T-72B3M。但必须强调的是这种T-72B3M和2014年的T-72B3M完全不是一个东西。

•关于T-72BZ,这是个有趣的话题。在中外互联网上搜索T-72BZ搜出来的都是一些T-72B3的照片,而下塔吉尔和乌拉尔的书籍和画册都没有提到有T-72BZ的存在。为什么会这样呢?实际上所谓T-72BZ应该就是T-72B3罢了。我们都知道俄语字母和英语字母是存在对应关系的,一般在说坦克型号的时候我们会把俄语的型号转为英语字母书写。比如Т-72Б指的是T-72B、Т-80У指的是T-80U、Т-64БВ指的是T-64BV、ИС-4М指的是IS-4M等等。而俄语中有个字母З,其对应的英文字母就是Z。所以T-72BZ实际上就是Т-72Б3而已,但是在转写英文的时候,有些人把数字“3”当成了俄语字母“З”,转写为了英文字母Z罢了。
3.11 T-72B1MS是T-72B1的升级型号,不是T-72B的,所以升级之后防护不如T-72B Mod.1985吗?
错误的。
这涉及到一个问题。即T-72B Mod.1985和T-72B1的关系,也适用于T-64B和T-64B1。众所周知,T-72B1是T-72B Mod.1985的简化型号。但这个简化型号并非防护简化型号。有很多人一看到“简化”、“减配”就觉得一定是防护变差了,并不是这回事。T-72B1和T-64B1的简化仅限于炮射反坦克导弹系统,防护是存在完全一样的。
事实上,炮射反坦克导弹系统在70-80年代是非常昂贵且奢侈的系统,对于苏联来说有点过于高配了。同期的西方主战坦克都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苏联采用了混合生产能发射炮射反坦克导弹的版本和不能发射炮射反坦克导弹的版本。
T-72B1MS主要是在T-72B1基础上大幅改进了火控,引入了Sosna-U(松树-U)昼夜一体热成像炮长镜,和PKP-72“猎鹰之眼”车长周视镜,带第三代热成像,部分车辆还加装了APU。其装甲防护水平和T-72B Mod.1985相同,火控和观瞄水平已大幅度超越前者。



3.12 各国的T-90S是一样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
T-90S这个命名系统实际上是很混乱的。全世界各国的T-90S都有一些区别,不少T-90S之间的差别可以用天差地别来形容,但俄罗斯和这些国家都很少对这些型号进行区分。
首先强调的一点是:T-90S既是T-90的出口型号,也是T-90A的出口型号。在各种名为T-90S的出口车型中,铸造炮塔和焊接炮塔都有,含混不清。
①铸造炮塔T-90S系列:
铸造炮塔的T-90S主要是三种:
其一为俄罗斯的T-90S Mod.1994,工程代号188-E1工程,一切后来的T-90S的始祖,研发于1992-1994年间,外观上和T-90 Mod.1992没有区别,也是焊接炮塔。

其二为俄罗斯的T-90S Mod.1999,该型号是印度T-90S的早期原型车,没有实际出口。该车使用铸造炮塔,没有窗帘,保留补光的红外大灯,使用T01-K01炮长镜。该车外观与T-72BA几乎没有区别,唯一的差别在于:T-72BA仅在炮塔左侧有烟雾弹发射器,T-90S Mod.1999两侧都有。


其三为印度的T-90S Mod.2001。2001年,印度与俄罗斯签订合同,引进T-90S Mod.2001。T-90S Mod.2001外观与T-72B3很像,铸造炮塔,没有红外大灯,也没有窗帘系统。其更换了1000匹的V-92S2引擎。



②焊接炮塔T-90S系列:
焊接炮塔的T-90S也分为两类:
其一为拥有窗帘系统的焊接炮塔T-90S,主要是俄罗斯自己的各型后期T-90S样车和越南的T-90SV/SVK。其规格和T-90A非常接近。

其二为不具备窗帘系统的各型焊接炮塔T-90S,这一类T-90S出口的最多,包括印度的T-90S Mod.2002(T-90S Bishma)、阿尔及利亚和阿塞拜疆的T-90SA、伊拉克的T-90S、乌干达的T-90S等等。这一类T-90S没有安装窗帘系统,但原先安装窗帘的干扰器的位置被爆反补上。


3.13 T-90MS,T-90SM和T-90AM是什么?T-90MS是T-90M的外贸型号吗?
T-90SM即T-90MS,是同一个型号的不同名称。T-90AM一般流传的是T-90MS的俄军自用型号,但没有绝对证据证明。
T-90MS是基于T-90S研发的,最初目的即外贸,有可能是俄军计划将T-90MS出口转内销,但后来没有成型。
但说T-90MS是T-90M出口外贸型号完全是无稽之谈。T-90MS工程代号188MS工程,其项目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样车成型于2009-2010年,T-90M工程代号188M工程,开始于2016年。一个型号如何成为8-12年后才诞生的东西的外贸型号?T-90M的“突破-3”炮塔和T-90MS的“突破-2”炮塔必然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继承关系,但是90MS不可能是90M的外贸型号。





Q4:关于T-80系列命名及发展的系列问题
4.1 T-80UD是柴油T-80U吗?
是,但不仅仅是。
T-80UD的由来在2.2.5已经谈过,此处仅提醒一件事:今年年初俄军T-80U进入哈尔科夫时,有人玩T-80U回家的梗。强调一下,哈尔科夫产的是T-80UD,不是T-80U。

4.2 T-80UE-1和T-80UA是什么?
T-80UE-1和T-80UA是俄罗斯对T-80B/U系列主战坦克进行升级的早期项目,大概开始于2004-2005年。研究这两个型号需要分两阶段来看。
4.2.1 原型车阶段的T-80UE-1和T-80UA:
•苏联解体之后,原本哈尔科夫生产的T-80UD有不少留在了俄罗斯。但80UD的6TD动力单元对于俄罗斯来说维护过于麻烦,但如果直接放弃80UD又显得可惜。因此就有了T-80UE-1的项目,该项目将T-80UD的炮塔和T-80BV的底盘进行组合,对T-80UD的炮塔进行“废物利用”。该车统一安装了80U的接触-5爆炸反应装甲套件,升级了火控,加装了Plissa热成像仪。2005年的T-80UE-1将红外大灯换为了PL-1红外激光发射器。
肯定有人会问使用T-80BV的底盘是否意味着防御能力不足。但我们在2.4.3就讲过,后期新生产的T-80BV首上基甲和T-80U Mod.1985相同,T-80UE-1更换引擎,并将接触-1套件换为接触-5后,车体和T-80U Mod.1985并无区别。
•T-80UA则是对T-80U幅度较大的升级,力求升级到T-80UM1的火控水平。该车的炮长镜换为了带热成像通道的“暴风雪-M”,红外大灯被取消,原先红外大灯的位置被补上了爆反。T-80UA还在此基础上加装了“窗帘-1”软杀伤主动防护系统。

4.2.2 量产阶段的T-80UE-1和T-80UA
俄罗斯陆军的规模庞大,但经济效益却不好。两相对比之下,从原型车到量产车的落地对于俄罗斯成了极其痛苦的事。
但难能可贵的是,T-80UE-1基本保持了样车的配置,仅有一点小差别,比如PL-1红外激光发射器被取消,原本的位置被爆反补上。

T-80UA则比较惨淡,基本上被阉割完了。实际上俄罗斯的T-80U仅有部分将红外大灯换为了PL-1红外激光发射器,依旧没有热成像。有模型厂商将这种T-80U称为T-80UA,但个人认为这并不合适,叫T-80U(PL-1)之类的更贴切一些。该型号和原本的T-80UA样车差距未免太大了。

4.3 T-80UE和T-80UE-1有什么关系?
没有关系。
T-80UE是1995年俄罗斯参加希腊竞标的外贸型号,T-80UE-1是2004-2005年俄罗斯自用T-80U/B升级型号(详见4.2)。
T-80UE使用1G46M炮长镜,加装了窗帘系统,规格与T-80UK更接近。

4.4 T-80UM-1、T-80UM-2、640工程、黑鹰坦克、T-95之间都是什么关系?
这个问题是T-80系列型号谣言和误传的重灾区。
4.4.1 T-80UM1和T-80UM2
T-80UM1和T-80UM2是基于T-80UM测试两种硬杀伤主动防护系统的型号。其中T-80UM1加装了竞技场主动防护系统,T-80UM2则使用的是鸫-2。
T-80UM1又称“雪豹”。
T-80UM2和640工程没有关系,黑鹰也不是T-80UM2。

T-80UM2可能已经在俄乌战争中损毁。但一些媒体跟风报道“T-80UM2黑鹰被击毁”,再次强调,黑鹰和T-80UM2没有关系。
4.4.2 640工程、T-80UM2和黑鹰坦克
所谓黑鹰坦克指的就是640工程。640工程是鄂木斯克利用“纤夫”通用炮塔项目技术研发的新主战坦克。
640工程总共有两种技术状态:
①640工程 Mod.1997,该状态的640工程实际上只是个展示样车,使用了T-80U的底盘,但炮塔实际上未完成,样车的炮塔尾舱是模型而非成品。有消息称,鄂木斯克展出640工程 Mod.1997时借用了T-80UM2的底盘,展牌并未进行更换。这可能是640工程被误传为T-80UM2的原因。
②640工程 Mod.1999,于1999年展会上展出的640工程样车,已经基本是成品。其底盘被拉长,拥有7对负重轮,使用自“纤夫”通用炮塔项目发展而来的尾舱装弹机。其车体基甲应该没有进行大的改动,但配方应进行了更改。640工程 Mod.1999安装有窗帘-2和竞技场主动防护系统,首上可以加装模块化的复合装甲附加模块。样车使用的爆炸反应装甲为仙人掌。
尽管640工程性能非常优秀,但由于出产品样车太晚,且和195工程以及前苏联的477工程、299工程等方案相比过于保守,最终没有量产。

4.4.3 T-95和黑鹰坦克
黑鹰就是指640工程。
T-95并非官方型号,是对195工程的非官方称呼。
195工程和640工程完全没有关系,唯一能挨上边的就是二者存在一定竞争关系,195工程的亮眼表现对640工程的落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二者一个非常高大,一个非常低矮,设计理念、思路、技术渊源都搭不上边。
本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和媒体会把黑鹰和T-95给640工程和195工程胡乱张冠李戴。

4.5 T-84和堡垒坦克到底是什么?
长久以来,国内和西方媒体对于乌克兰的Oplot(堡垒)系列坦克的型号考证和发展史基本上处于乱七八糟的状态。
下面简单谈一下其发展脉络。
4.5.1 起源:T-80UD和焊接炮塔T-80UD
堡垒系列起源于T-80UD是毫无疑问的。在苏联时代,哈尔科夫就有对焊接炮塔进行一定探索,在解体前后生产了一系列焊接炮塔的T-80UD试验车。焊接炮塔T-80UD的炮塔和T-90A的炮塔(187工程焊接炮塔)均由莫斯科钢铁研究院设计。
478BE-1工程版本的焊接炮塔T-80UD还曾出口巴基斯坦。
焊接炮塔的T-80UD主要包括478BK、478DE-1、478BEM等。

4.5.2 发展:478DU系列工程
478DU系列是一系列样车,是T-80UD通往“堡垒”坦克的过程。
此处仅简单介绍,更多详细内容可以阅读B站“银霜音”大佬《简述哈尔科夫的T-80改型》一文。
478DU系列主要包括478DU工程、出口巴基斯坦的478DU1工程、参加希腊竞标的478DU2工程、改进传动系统的478DU4工程、更换爆炸反应装甲为利刃并参加土耳其竞标的478DU5工程、参加马来西亚竞标的478DU7工程。
从478DU2开始的一系列478DU系列广义上都可以称作堡垒系列,但乌克兰并未列装这些型号,也没有获得乌克兰的官方名称。
以下为乌克兰正式列装的堡垒:
478DU9工程,正式量产成为T-84/T-84U/BM Oplot,BM Oplot为正式名称。
478DU9-1工程,即乌克兰BM Oplot-M坦克,正式安装了多层利刃聚能重爆反。
478DU9-T工程,泰国版本,正式型号为BM Oplot-T,与BM Oplot-M有一些储物箱和附加设备上的外观差距。
478DU9-N/478N/478N1工程,即T-84-120“雅塔甘”(弯刀),曾参与土耳其竞标,使用120滑膛炮,尾舱装弹。







需要强调的是,可能是由于乌克兰倒向西方,去苏联化,堡垒的正式命名为BM Oplot和BM Oplot-M,而不是T-84和T-84BM。在2004年正式定型之前的外贸过程中,堡垒系列确实使用过T-84的名称,但这应该是哈尔科夫延续自身命名传统,并非乌克兰国防部官方命名。
与之相似的,2004年,乌克兰的T-64BM正式名称也改为了BM Bulat。


Q5:关于T-64系列命名及发展的系列问题
5.1 T-64系列和T-72系列、T-80系列一样,使用125mm滑膛炮吗?
大部分是,但有例外。
T-64使用115mm滑膛炮,到T-64A才开始使用125mm滑膛炮。而1976年将T-64升级为T-64A标准的型号:T-64R,也依然使用115mm 2A21滑膛炮。


5.2 如何从外观上区分T-64AV和T-64BV?
T-64AV,T-64BV,T-64B1V,T-64BVK的区分主要看GTN-12无线电制导天线盒和昼间炮长镜的区别。一些UP和博主教大家仅仅通过GTN-12天线盒识别,这是不准确的,很可能把T-64BVK、T-64B1V和T-64AV混淆。
本人在自己的专栏文章《T-64主战坦克发展史与型号辨析大全》中详细论述了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请移步阅读。


5.3 乌克兰的T-64BM、BM Bulat、T-64BM2、T-64B1M和苏联时期的T-64BM、T-64B1M坦克是一回事吗?
显然不是。
T-64BM/T-64U以及后续的BM Bulat是447AM1工程的产物,T-64BM2和T-64BM2 Mod.2021是447AM2工程的产物。二者对防护、火力、机动进行了全方位的提升。
T-64B1M也被称为T-64BM1M或T-64BV1 Mod.2014,其为乌克兰2013-2014年对T-64B1进行的独立升级,最初为给刚果民主共和国开发的型号,其防护提升较大,火控提升较小。
苏联时代的T-64BM和T-64B1M则是T-64B和T-64B1分别更换6TD引擎的产物,没有对防护和火力进行提升。
本人在自己的专栏文章《T-64主战坦克发展史与型号辨析大全》中详细论述了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请移步阅读。

此外,以下专栏也对这些型号有所介绍:






Q6:几种苏联先进主战坦克的关系
6.1 T-64主战坦克坦克后继项目
苏联国防工业部在70年代初T-64A刚刚服役没多久时,就未雨绸缪地要求国内的几家坦克设计局提出新型中型坦克(主战坦克)的草案。共有三家设计局提交了草案。分别是列宁格勒、车里雅宾斯克和哈尔科夫。
•225工程和226工程。列宁格勒的草案,有木制模型。225工程使用燃气轮机,226工程使用柴油机。225/226)工程炮塔低矮,成员半沉于车体内。
•780工程。车里雅宾斯克提交的草案,其底盘自775导弹坦克衍生而来,只有模型。鉴于和780工程同台竞技的450工程、225/226工程都是十足的怪物,而其本身是作为T-64之后下一代MBT的设计,可以肯定坦克世界过分低看了780工程。
•450工程。亦称T-74或NST-74。哈尔科夫提交的草案,由传奇坦克设计师莫洛佐夫主持设计。该型号是所有三个方案中最激进的一个,使用无人炮塔,战斗全重38.5吨,不挂爆反裸车KE可达700mm。莫洛佐夫甚至借T-74探索了成员和弹药进行完全分离的设计,下一次在苏俄看到类似的概念,要等到苏联末年的299工程,以及俄罗斯对T-14阿玛塔了。450工程另有一个不那么激进的传统方案480工程。

6.2 苏俄乌先进坦克项目
1990年,苏联红军装甲与机械化部队总局召开会议评估未来坦克的技术方案。
6.2.1 哈尔科夫的产品
哈尔科夫-莫洛佐夫设计局在探索苏联末代工程的项目中出力很多。从最初的490工程“白杨”,到长相奇特的双舱室四履带坦克490工程“松鼠”,随后是为苏联四代坦克奠定基础的490A工程“叛乱”。490A工程有1982和1984两个版本,后续的477工程正是以490A工程为基础。
在490A工程基础上诞生的477/477A工程,参加了1990年的评选,并被确立为优先发展的苏联四代坦克。在苏联解体后477/477A工程又在乌克兰发展出477A1工程“背板”和477A2工程“比亚拉”。在俄乌关系尚未急速恶化时,477A1/A2工程的部分测试在俄罗斯完成。
6.2.2 下塔吉尔的产品
下塔吉尔的187工程参与了1990年的评选。虽然187工程的多个样车也是越来越激进,性能优于后来的T-90和T-90A,但其依然没有摆脱传统苏联三代MBT的构型,与对手的477工程和299工程比起来过于保守。
苏联解体后,下塔吉尔继续研发下一代主战坦克,利用一部分477工程的技术结合本土技术研发了195工程。195工程有完成度很高的样车,在2009-2010年间被叫停,但以其为基础衍生了今天的T-14阿玛塔(148工程)。
6.2.3 列宁格勒的产品
1990年评选时,列宁格勒的方案为299工程重型通用平台。列宁格勒的299工程要比哈尔科夫的477/477A工程更激进,设计为一系列车型,组成通用车族。299工程车族包括主战坦克、重型步战车、自行火炮、垂发导弹车等等。其坦克型号发动机前置,并将成员完全分隔开,置于独立隔舱内。299工程坦克型号的KE可达1100mm以上。
299工程的理念在当年得到了苏军高层的欣赏,但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军改,299工程最终也消失在了俄罗斯对坦克研发项目中。
299工程仅建成底盘技术验证车。
6.2.4 鄂木斯克的产品
鄂木斯克的先进坦克项目仅有640工程“黑鹰”,在4.2.2中已经介绍过,此处不再赘述。

更多关于苏俄乌先进坦克的内容可以阅读B站UP主可爱の迷路酱的多篇专栏。

Q7:苏联主战坦克在各国都有什么改进型号?
请移步本人专栏《全网最全(大概)战后苏式主战坦克、重型坦克谱系图》


参考文献与资料:
1.《Основной Боевой Танк Т-64》
2.《Обозрение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Бронетанковой Техники (1905-1995)》-А. В. Карпенко
3. 《Отечественные Бронированные Машины.ХХ век(Том 3.Отечественные Бронированные Машины.1946-1965 гг.)》
4.《Основной Боевой Танк Т-64》(2016)
5.《Основной боевой танк T-64А》-btvt.info
6.《T-64 Battle Tank:The Cold War's Most Secret Tank》-Steven J.Zaloga
7.《Основной Танк Т-80》-Иван Павлов, Михаил Павлов
8.《Укбтм 75 Лет Тагильской Школе Танкостроения》-Д. Г. Нопмаков. С. В. Устьянцев
9.《Уральский Вагоностроительный Завод 80 Лет》-С. В. Устьянцев
10.《Уральское 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ое Бюр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Машиностроения 80 Лет》-Тагильская Школа
11.《T-90》-Сергей Суворов
12.《Бронетехника Украины:итоги,потенциал,перспективы...》-А. Тарасенко (btvt.info)
13.《Основной боевой танк Т-80УД(Обьект 478Б,Д)》-btvt.info
14.《Танк БМ Оплот (Обьект 478ДУ9-1)》-btvt.info
15.《Список Модификации Т-64 Armaleit》-letievbrony.forumrom.com
16.《Отлчие Модификации Т-72 Armaleit 》-letievbrony.forumrom.com
17.《Список Модификации Т-80 Armaleit 》-letievbrony.forumrom.com
18.《Отличия Танков Т-90 Одетые В Броню 》-letievbrony.forumrom.com
19.《Отличия Танков Т-90МС Одетые В Броню 》-letievbrony.forumrom.com
20.《红色铁骑的铠甲(一)》-微博:Object-477
21.《红色铁骑的铠甲(二)》-微博:Object-477
22.《“飞行坦克”还能再战多少年?(上)》-微博:Object-477
23.《“飞行坦克”还能再战多少年?(下)》-微博:Object-477
24.《浅谈苏联/俄罗斯坦克装甲发展》-知乎:小毛爸比
25.《简述哈尔科夫的T-80改型》-Bilibili:银霜音
26.《从476工程——到T-84堡垒M 从苏联坦克到乌克兰坦克》-Bilibili:可爱の迷路酱
27.《“巨人遗子”苏联T-74中型坦克》-Bilibili:Drhansvolter
28.《哈尔科夫的移动城堡——477工程“boxer(拳击手)”及477工程A“Molot(铁锤)”主战坦克》-Bilibili:可爱の迷路酱
29.《苏联坦克的西化尝试——通用炮塔项目的发展》-Bilibili:可爱の迷路酱
30.《下塔吉尔的真正王者——195工程主战坦克》-Bilibili:可爱の迷路酱
31.《列宁格勒的极限参数——299工程重型通用车族》-Bilibili:可爱の迷路酱
32.《下塔吉尔的妥协方案——187工程主战坦克》-Bilibili:可爱の迷路酱
33.《英美两国的穿甲测试衡量标准》-战列舰论坛:seven_nana
34.《装甲防护技术基础》
本文共计100图,2795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