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访古】吞海护航的真武大帝「泉州·世界遗产·真武庙」

【原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还是11月11号那天」
在六胜塔小憩一会儿之后,我再次出发,沿海往西北方向驱车半小时,来到了泉州丰泽区。
来到这边的时候我还以为自己找错地方了,咋跑到美食城,周边都是吃饭的。

穿过去才发现别有洞天,原来法石真武庙藏在了这群餐馆后面。

到这的时候四点半,刚好太阳要下山了,夕阳洒在山门上,有种历史的厚重感。

真武庙为什么能成为世界遗产名录的一部份?
真武庙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管理保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是10-14世纪泉州官方祭祀海神的场所,供奉的是泉州地区的第二代海神“真武大帝”,展现出古代泉州地区悠久的航海传统和海神信仰体系及政府对海洋贸易的鼓励与推动。
山门上挂着的"武当山"匾额尤为抢眼,是因为这里是玄武大帝在八闽的第一行宫,号称"小武当"。山门两侧的红砖砖刻也是闽地特色。
从来到福建开始,真是处处可见各种庙宇,是一个宗教气息特别浓厚的地区,而且非常多的庙宇都是崭新华丽的。看到真武庙这座带着岁月痕迹的山门,让我对大殿有了更多的期望。

顺着依山而建的24级台阶往上走,两边的石狮雕像是宋代遗物,但看得出来没有专门维护。

还没登上最高一级,就能看到吞海石碑和底座的大石龟,左侧是沿着山边像巨蛇探出头来的头块。

这个龟蛇组合恰好是玄武的形象,完全符合了民间信仰中真武大帝脚踏龟蛇、法力无边的传说,可以很好的护佑他们的航海安全,这是比我们现在熟知的妈祖还早的最高海神。
吞海石碑后侧的是凉亭,重檐,一层檐为平面方形,二层檐是八角形,屋顶攒尖,比较特殊的地方是,亭子内部的四根石柱都有旗杆夹。在古代,科举中考取到功名的人家就可以在门前竖立石旗杆,旗杆的基部会有两块石板做的旗杆夹。

但这里既不是民居,也不是旗杆,查了一下也没搞懂是什么情况(苦笑。

凉亭后方就是真武大殿了。
大殿是始建于宋,历代均有重修,现存建筑据说是明清时期的,具体的年代我也没有查到。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里曾经是官方的祭海场所,在《泉州府志》里有记载:
玄武庙在郡城东南石头山,庙枕山嗽海,人烟辏集其下,宋时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
玄武庙就是真武庙,在北宋时期因避讳才改玄为真,沿用至今。
砖木结构的大殿,一眼看去,闽南传统建筑特色拉满。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石雕木雕双合壁。
大殿前部和后部的正脊都是燕尾脊,飞扬挺拔,而两侧回廊的屋顶则是民居常见的马背脊。
虽然相比近代的闽南寺庙,屋脊上的装饰可谓朴素过头了,但也不失雅致。

大殿内部灯火通明,梁架结构也有过翻新,闽南特色非常鲜明。




比如皿斗、叠斗、多层丁头拱、襻间斗拱、蜀柱下方伸出"爪子"等等,和我看习惯了的北方木构建筑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虽说古风不算浓,但这种南北差异还是很开眼界的。

单从建筑结构而言,真武庙的价值远不如她作为海丝见证的价值高,不但因为她是官方祭海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她是海商们重要的精神寄托,是泉州的历史传承。
而我来到真武庙的这一天,也印证了这点。
当时我在拍凉亭的木构,一位老先生远远地就跟我打招呼,说:"美女,你是做这个研究的吗?"
我因为是一个人出门,对于"美女"这种称呼,一下子就有了忌惮,我小心翼翼答道:"不是的,我只是有兴趣而已。"然后就想抽身离开了。
没想到老先生马上回了一句,"你能喜欢这些,很好啊,这些都是好东西。"
我好奇心马上上来了,追问了一句:"老师傅您是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吗?"
老先生答曰:"我是搞建筑的,在XXX工作了四五十年了。"
原谅是实在没听出来XXX是什么,老先生的福建口音实在很重,但一听到他是搞建筑的,我一下子就兴奋了,遇到行家了!
我说:"您是前辈啊!"
后来聊天过程中,他得知我一个人专门来看泉州的世遗古建筑,就跟庙里的工作人员打招呼,给我拿来了传单和资料。

还带着我,在庙里转了一圈,给我介绍有哪些看点。
其实从老先生的言辞中可以听出来,他不是专门搞古建筑的,但他对家乡的自豪和热爱是溢于言表的。老先生说,这里以前曾经做过学堂,他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在这里读过书,在泉州生活了几十年。他还给我看了他手机里在其他几个世遗点的照片,照片上都专门标上了拍摄的时间,他在用心记录着这一切。
聊了快半个小时,老先生由衷地说:"谢谢你对我们世遗的关注啊。我还有事,你慢慢再逛逛吧。"

看得出来,他真的很希望,有更多人知道泉州,关注泉州,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价值。听他一席话,我也感同身受,这也是我做这个帐号的初衷。
希望有更多人,关注这些安然自若地在城市里或山川里的看着千百年时光流转的古建筑,读懂她们的门槛或许会有点高,但读懂她们的快乐和满足是千金难买的。

【一点不成熟的小攻略】
必备:没啥,不设门岗
门票:免费,路边也有免费停车位,但因为在市区,多少有点紧张
游览时长:1小时
看点:山门、吞海石碑、凉亭、真武大殿、古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