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極拳法述略
一、八極拳之名稱
「八極拳」一名,不知始自何人。此拳初因握拳成把,而不緊攢,狀如鄉間農具耙子之型,遂名「耙子拳」。
明、戚繼光《紀效新書》:「……古今拳家……與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所述「巴子拳棍」,「巴子拳」即是「耙子拳」。而本門之八尺棍法,活把穿梭,與衆不同,名「耙子棍」,即此所謂之「巴子棍」。
其後當系門中擅文之士,感於「耙子」之名,太嫌粗俗,乃改稱「八極」,較爲文雅。推其時間,約在清初。
蓋北方少入聲,故讀「耙子」、「八極」之音近似。易其字而不改其音,加以拳術家十九不文;茲既不拗其口舌,又復不改其故音,則雖易其文字,彼亦不知計較。
因此,逮於清末,「八極」之名,漸已通行。除本門發源地──河北省、滄縣、東南鄉一帶而外,鮮有人知「耙子拳」之土名矣。
至於爲何擇取「八極」二字?除音近之外,是否尚有特別意義?已因全無記錄,而難可知。勉強推究,可作三解;當初擇字易名時之命意,或不出於此乎?
北方稱武術曰「把式」,亦作「八式」。學武之人,便叫「八(把)式匠」,「練八(把)式的」。
是故命名「八極」,即是勉勵門中弟子,努力用功,將本門「八」式(武術)練至武術之「極」點之意。是爲一解。
又因本門訓練,講求「頭、肩、肘、手、尾、胯、膝、足」八字,亦即人體之八部位,以提醒學習者注意。
因之,「八極」二字,亦可解作:時時提撕警惕,要求將此「八」個部位,精求熟練,達到「極」點之意。是爲二解。
漢、劉安《淮南子》:「九州島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紘,八紘之外有八極」。是故,八極又系八方極遠之地之稱。
而本門所練之勁,曰「十字勁」。亦即是向四面「八方」,儘量向外撐、向外發,期其達於「極」度。則又與八方極遠之意,不謀而合。是爲三解。
二、八極拳之由來
八極拳術,不知始自何時。然戚繼光《紀效新書》,此拳既已「有名」,則推其時間,當不致晚於明初。
自明而上,憾無可考。但此拳之風味,質實古樸;起始之時代,當非太晏。唯確切之期,不能妄度耳。
此拳發源於河北省滄縣東南鄉,離城七十華里一帶之村鎮,此一地帶,俗名便叫「八極窩」。其實,除八極拳外,當地也是「劈掛掌」之老家──尤以舊屬滄州府,民國後劃歸鹽山縣之羅曈一帶,練劈掛者尤盛於八極。
滄縣自古爲武術極盛之地,因有「鏢不喊滄」之諺;意謂鏢師到滄縣,無人敢「喊鏢」的。而滄縣武術,又以東南鄉一帶最強。寇盜強梁出沒,民風剽悍尚武,俗稱「雁過拔毛」的,便是此處地方。
惜此地風氣保守,武術家門戶謹嚴。雖有此等好拳術,但卻並不外傳。外人艷羨,窺得一二,亦萬難盡其全藝。即連滄縣城裡,所練之八極,已然相去不可以道里計。
三、八極拳之近況
滿清末年,滄縣東南鄉,一處極小之村落──張沙地方,出現八極門中不世高人──「神槍李書文」老先生。
李老先生,字同臣,本農家子,自幼從近鄰孟村金家,習練八極拳術。後又參研劈掛掌法,並將二門融而爲一,使之相得益彰;因有「八極參劈掛,神鬼都害怕」的美諺。並且,除拳腳外,最精大槍之術,所向無敵,武術界尊之曰「神槍李」而不名。
李老先生闖蕩直、魯、豫,及東北各省,一生未逢敵手。所傳弟子,有霍殿閣、霍殿魁兄弟,趙樹德,李健吾,柳虎臣,任國棟,許蘭洲,張驤伍,那玉昆郎舅,竇世龍,徐志清,丁仲傑,劉雲樵,劉序東叔侄等人,皆有譽於時;而今唯關門弟子家師劉雲樵先生在台,一人而已
其中張驤伍先生,曾任「中央武術館」副館長,而滄籍之馬英圖、趙樹德、韓化臣三先生,更曾任教館中。於是自第二期起,乃定八極拳爲必修課。館中學生,人人擅此;而以二期畢業之李元智先生,較最精到。
李先生初則留館任教,後又設帳「國立國術體育專科學術」,「陸軍軍官學校」等地,所至皆以八極拳術教導學生。對於八極拳之推廣,實有貢獻。
遷台以後,軍中研編「戰鬥體育教材」,李先生參預其事,遂亦編入八極拳。五十四年「勿忘在莒」運動推行,更將軍中拳術,全部定一總名曰「莒拳」,而八極拳列爲「甲種」。
四、八極拳之特點
八極拳在滄縣時代,雖然傳播未廣,行於一隅,然已名滿武林,爲公認之名門拳技。
傳至南京而後,習者綦衆;直至今日,更因劉雲樵先生之倡導,而有愈來愈盛之勢。其所以能致如此,自亦有其理由;亦即謂,八極拳必然有其特性與優點。研練所得,條舉凡八:
一是訓練有程序:我國拳術,內容雖極高妙,然訓練之方法極不科學。能循序漸進,訂有層次之拳種極少;而八極爲難得幾種之一。
它以「小八極」奠其基,「大八極」肆其術,而「六大開」宏其技,「八大式」極其藝。再加以幾種內外功夫,依次練來,時日愈久,趣味愈多,非唯引人入勝,幾致欲罷不能。
二是發勁有方法:打拳不發勁,只是健身操;根本無武術之意義可言。然時至今日,許多拳種,其發勁方法已經亡失。即使苦練一世,也萬萬無法致用。
而八極拳之發勁方法,不但仍然保有,而且方式簡便;依法行來,極易獲致功效。
三是實用爲目的:八極拳絕不花巧,質樸大方。一手一式,目的唯在應敵。不講究美觀,而要求實效。
四是跺子爲基礎:拳術之根源在腿足,而腿足之訓練極艱苦。自來習拳之人,多有不堪其苦而中廢者;而更壞是躐等以進,自欺欺人,練成一身不能真受考驗的無根之學,最是誤人第一。
而八極拳將跺子、碾步等等訓練,融入套路之中。除非不練八極拳,要練必須先過此一關。受不得苦,只有自行退出,根本不予任何投機取巧、躐等逾份之機會。是以,八極拳便不容易冒牌,冒牌者一認便知。而且亦不可中輟,中輟了便難以再練。
五是簡單而易學:八極拳除不花哨之外,而且招式極簡單,學來不費事。只需用功練去,便可有成。其所注重,乃在練習時所下之功夫如何。絕不以繁巧複雜,或玄虛莫測之表面,來爲難、來迷惑學者。
六是變化而愈出:八極拳之動作簡單,卻又萬非拙陋。不但不是初級膚淺之技,反而是經過濃縮,提煉出來之最後結晶。
所以,面目雖極單純,含蘊卻極豐富。熟練之後,變化無窮。隨敵勢而衍變,如鏡之照形,無不一一現其真影,無窮無盡。
七是招式最捷近:八極拳以接敵致用爲目的,經長期提練得結晶。是故,一招一式,不但施用於最致命之部位,最恰當之時機,而且是同類幾十、幾百種招式中最捷近之一種。
所謂捷近,亦即是最快速,最省事,最直接,最穩當,而又最有效果,最具變化之意。充分足以說明八極拳招法之高妙,趣味之深厚。
八是技巧最完整:八極拳之訓練,有數套拳架爲程序;而每一套路,又各有若干種不同目的,不同功效之訓練法。至於其應用接敵,則無論自保、制人,上中下盤,長攻短戰,一皆算無遺策,用之不竭,絕無所偏,更無所缺。
所以,其技巧完滿充足,實可以滿足學者欲望,解除學者困疑。可以不待外求,只要透過本門本有之系列訓練,定可造就成技藝高超之拳術人才。
五、八極拳之套路
八極拳之套路,以「小八極」、「大八極」、與「六大開」、「八大式」爲基本。茲分述之:
「小八極」,又稱「小八極拳」、「八極架」、或「八極架子」。傳出滄縣以外之後,亦有稱之曰「老八極」、「舊八極」(拳)、及「死八極」(拳)的。
這是入門的第一套拳法,極爲重要。講究要練得沈墜、穩重、勻稱;以奠定基礎。
「大八極」,又稱「大八極拳」、「八極拳」。外傳以後,又有稱爲「新八極」(拳)、與「活八極」(拳)的。
它是第二套拳法,拳式便捷,發勁猛脆,手法細膩,腳步靈活,除了加強鍛鍊「小八極」中已有的訓練而外,更在那已有的基礎上,作更進一步的訓練。
「六大開」除真正本門而外。頗多異傳。所以,聞知其名者多,但曾經練習的人少。但這是繼「小八極」、「大八極」之後,極其緊要的功夫。所以特別列出本支的拳譜,用供參考:
第一路:貼山靠。
第二路:弸。
第三路:猛虎硬爬山。
第四路:搨掌。
第五路:挑打頂肘。
第六路:虎撲。
「八大式」更是本支八極、套路訓練之壓卷。因爲同「六大開」一樣罕傳,各家練法,很有出入。也條例其拳譜於下,廣泛地請教高明:
第一路:沖捶。
第二路:劈山掌。
第三路:迎面掌。
第四路:圈捶。
第五路:降龍。
第六路:伏虎。
第七路:探馬獻肘。
第八路:虎抱。
以上是本門所授的拳套,每一套路子又因訓練目的之不同,而各有不同之練法若干種。特別是「六大開」與「八大式」,不同的練法最多,意味最雲深長
六、八極拳之勁道
八極拳勁之訓練,亦有層次。大抵先習「沈墜勁」,再練「十字勁」,而終至「纏絲勁」。依序行來,逐步精進,以爲本門各種拳勢發勁之基石。
所謂「沈墜勁」,不僅是練腿腳,乃是要將四肢百骸,每一部位,皆練得一運勁時,更有沈、垂、下墜、穩固、而屹立如山之勢。繪圖於後、黑影部分即示勁力沈墜之處。(圖一)
所謂「十字勁」,簡單來說,就是向上、下、左、右四方,作如同十字形的撐展的勁。就是要將「沈墜勁」中所凝具的勁力,再向四面八方抽引弸張的意思。繪圖、以爲補充。(圖二)
所謂「纏絲勁」,就是要將「十字勁」轉繞迴環,三盤牽引而出之的勁道。無往不復,流走周循;靈活、敏銳,可以隨遇而出,應感而發。圖繪一例,略示端倪。(圖三)
此處所述,爲八極拳中,最基本之勁道,及其訓練之程序。至於在此基礎之上,所滋生的各種拳勢之勁道,如彈、捅、砸、弸等等之類,概未涉及。
【圖一】
【圖二】
【圖三】
七、八極拳之功法
八極功法之表現於手足部位,也是最基本的,爲「熊步」、(熊形。)與「虎膀」(虎形。)二功。其中熊步爲八極門之所獨有,關係到勁道的訓練,亦關係到應用的步法。而且它的練法很多,絕不是外間那種一搖一幌,半步半步向前走的玩意。
至於「虎膀」則是上肢的訓練,以拔出肩背之勁爲目的。意思是打通脊背,以暢功勁;是它的效用。但因爲它訓練的動作,在外觀上,乃是將左右二「臂」,向前「捅」打的。所以,也常書作「捅臂」。
八極氣功,以「哼」、「哈」二氣爲基本。但在作哼哈二氣的訓練之前,又必須經過氣沈丹田,(蓄氣、納氣。)與氣運周身(引氣、行氣。)的兩步基礎功夫。第一先使你有氣可用,第二更使你能在不同的部位運用;否則只是空談,是一世也出不來功夫的。
等初步功成之後,再依身體不同之部位,及不同使用之時機,而分出鼻的「哼」、與出口的「哈」兩大類,來配合動作,發勁致用。當其鼓盪急切,激奮猛烈之時,亦每每引吭吐氣,開聲喝叱,不爲奇也。
八極功法之中,必須以器械佐助的,爲「貼山靠」、與「打沙袋」二法。「貼山靠」外間每書之爲「鐵」山靠,以強調此功之堅強,有如鐵石。其實如真正曾練過此功循序漸進之訓練的,必了解由於初習之時,的確是平「貼」在牆(古人則以平滑之「山」壁用功。)上用功擠「靠」的,所以,仍當以「貼山靠」爲是。
至於打沙袋,幾乎是各門各派之所共有的一種訓練方法。但也因各自的需要不同,而練法每每有異。八極門中沙袋之鍛鍊方法極伙,不易企及。而且沙袋的種類既多,使用的方式各異。購置已非容易,擺設更費地方。尤其其中有些戴在身上的沙袋,由於沒有滄縣本地那種特殊的細沙。(滄縣風俗,嬰兒都將下身套在用火炒過的沙布口袋中,不包尿布,而隨時換沙,又衛生、又舒服。)實在難於製作。因而,時在工業社會的今日,便每因物質條件之限制,而無法一一都設置起來,充分鍛鍊了。
八、八極拳之應敵
八極應用對敵之基本姿勢,一曰「三尖對」、一曰「蝟縮式」。所謂「三尖對」者,就是鼻尖、手尖、足尖這「三」個「尖」要「對」准在一直在線之謂。而且,要時刻保持此一準繩,永遠以此尖端對準敵方。只要此式不被鬨動,不被破解,則我永遠安藏在此「三尖對」的護衛之中,絕不可能被人襲擊;而且可以隨時襲人,長攻深入,而不必畏懼。八極拳之所以能身入虎口,而安如泰山者,以此。
所謂「蝟縮式」,乃是應敵之時,蜷曲了身子,求低、求小的一種方法。但它又不是害怕、躲藏的怯敵姿態。而是雖然蜷曲,但卻如同刺「蝟」似的一「縮」身,就豎起了全身的箭毫,以戒備應戰「式」子。式子越低、越小,則可能招致攻擊的面積亦越小;而攻擊來時,我手足顧應招架所需要移動的距離亦越短。尤其是得有機會,發動攻人時,可以立刻發動,不必先作內收之準備動作,最是快捷,方便。
八極應敵,下面是「捆鎖步」、上頭用「封纏手」。所謂「捆步」、是從外門側進,以足捆堵敵勢,使不得展。所謂「鎖步」,則是由中門直進,以足鎖扣敵勢,使不能出。然後在這兩種步上衍生出種種其餘的步法來。
至於「封手」,多用在主攻之時,封住敵人出手之門。而「纏手」,則多在敵人先發,已經攻來時,以此纏而出之。二法相輔相生,再從而變化出其它各種手法來。
八極拳應敵之時,除了身手方面的技巧而外,在精神、意念上,又講究「狠、穩、准」、「奸、滑、急」。「狠」是存心;「留情不動手,動手不留情」。而且對自己也要狠,其最高之境地,則有「捨身」打法,不易習得。「穩」是態度,八極應敵必先沈氣「內轉」、「不動如山」。一定要做到時機之把握,部位之命中。八極拳法,「一打氣,二打血,三打陰陽兩不接」。必須按部施術,乃克功奏效成。
「奸、滑、急」又是進一步的修練。眼要「奸」、步要「奸」、手亦要「奸」。乃可以「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滑」則是變化,哄誘;到極致時,可以引領對方之動作、掌握敵人之意念,而求取勝利,弄人於股掌之上矣。「急」則指一切的意緒動作無不是「急上又加急」的要求。機會一縱即失,門戶稍開則閉。一招慢、招招慢;可以亡身喪命而有餘。是故,一切要領,必須還要歸到一個急字,才是「百戰不殆」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