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朝歌风云》、《关于我和鬼成为家人的那件事》和《星条红和皇室蓝》联合影评
前天和昨天共计看了三部电影:《封神:朝歌风云》、《关于我和鬼成为家人的那件事》和《星条红和皇室蓝》(本人的观影喜好也很明显:非现实、文化类、喜剧、同性)虽然它们的类型不完全相同,但还是就观影体验浅浅捋下排名:
①《关于我和鬼成为家人的那件事》——98分
②《封神:朝歌风云》——95分
③《星条红和皇室蓝》——90分
一、总体评价
用食物来类比说明的话,①是一道用料普通好吃不腻的家常菜,②是一道宴席上卖相精致的御制菜,③是一道美味但不能多吃的饭后甜品。
在这里①③有喜剧元素,说实话是占了便宜的(本人笑点低,“哈哈哈”了之后某些剧情上的瑕疵会被忽略,但往往这些瑕疵也只在无伤大雅的地方,比如①里面台湾方言偶尔不太标准和刻意(本潮汕人听懂了)以及腹黑女主的铺垫有些单薄,③里面关于政治的剧情有一丢丢儿戏,毕竟《是的,大臣》珠玉在前,但二者侧重点不同咱也没必要苛求。
二、《关于我和鬼成为家人的那件事》
让我来好好夸夸①,湾湾怎么这么会拍灵异+温情啊,《不良执念清除师》也是好看得让人哇哇哭。
先说剧情,剧情是很实在的,主线清晰,从毛毛的出场、遗愿到前男友和毛爸,到肇逃案的追查、与副线合并,全程合理。不过副线就有点差强人意,就只是能让人看到发生了什么,发展到哪里了,但老是给人一种卡卡的感觉,总觉得某些应该提到的事情没有被场景暗示,纯靠人物给信息,但也蛮好了,至少逻辑上还算能解释得过去。
然后是主角,这俩我都不太认识。关于许光汉(阳光开朗大男孩~,虽然听说过《想见你》,但也只看了剪辑解说没有看正片。只能说我不出戏,但也没有很入戏,依然是“嗯,这张脸是许光汉”,不过演技还是不错的,看起来很舒服(虽然老是记不住主角叫吴明翰。关于林柏宏,看起来实际年龄似乎是比许光汉大一点,演得挺好,gaygay的,可可爱爱,真的很像现实生活中或者网络上会遇到的那种很可爱的纯情小gay。“不敢相信!”后面孝哥演的也很好哈哈哈搞笑反派属于是。其他配角也很给力,不过小小地吐槽一下腹黑女主转变后有点装,好像hold不住。
然后是场景和画面,作为一个潮汕人,拜神什么的真的再熟悉不过了。那个法师住的地方简直就是复刻,纸人纸屋这些“糟粕”东西小时候见过不少。虽然冥婚是没见过,但中式婚礼确实就是喜欢大晚上昏昏暗暗地拜堂,还是说只有乡下这样……这我也不太清楚——总之,nice,不辜负披了冥婚这个皮。其他的就还行吧,马马虎虎,但真实,生活感非常浓,灯光什么的也很自然。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实一点的场景的(吐槽一下有些国产影片的打光真的太暗了啊,别凹文艺了,真的要瞎了)。
最后是主题。整个故事概括起来就是一个蠢直男和死gay意外相遇,他们携手破案,期间双方都改变了对对方群体的看法,最后直男变成更好的人了,小gay也解开心结,投胎去了——Happy ending。我不太了解台湾那边的社会对于LGBT的态度是怎么样的,不过这部片子的主题大概是一种呼吁吧,希望gay和直男好好相处,平等对待每一个人,无论他是LGBT还是所谓“正常性向”的人。可能由于我自己不恐同,也不是那种腐了脑子的腐女,所以我get了也没有多少思考的空间,反而是冥婚和同婚话题成为我的关注点。
我最开始看到这部影片的想法是:“冥婚?这玩意儿不是被骂了吗?怎么还敢拍?还是同性题材?那我得好好瞧瞧。”乐子人抱着看乐子的心态去看喜剧电影,最后还是在毛毛假装投胎前的那段话忍不住吸了吸鼻子。别说同婚,正常的婚姻也没有容易的。多少人想要一辈子的安全感,但谁又有义务和能力给别人一辈子的安全感?在利益计较下,婚姻像是每个人人生中一桩不得不谈的生意,一副隐形的镣铐,一座名为“家”的坟墓。婚姻僵化得早已失去了原本幸福的意涵,更无从谈起“安全感”。然而即使有些人不像毛毛那样渴望婚姻,也会面临来自婚姻的压力,周围人像疯了一定要你走社会时钟,一定要你戴上枷锁——嗯,或许可以说是,“僵尸婚姻”。编剧披的这层冥婚的皮,是不是也有这种“僵尸婚姻”的意味呢。
以上就是对①各方面的评价,总的来说就是挺好的,值得二刷,有笑点,有泪点,也有思考点,题材好玩,切入点也很新奇,剧情更是不拉胯。国内什么时候能解禁这类题材啊。
二、《星条红和皇室蓝》
③就是职场高干小甜文,土狗爱看(我是土狗嘿嘿嘿。因为和以往好多人印象中的欧美同性电影不同,大家都说是晋江网文的风格(嘀嘀咕咕:那怎么国内的小甜剧就这么垃圾呢……
剧情上没有硬伤,逻辑通顺,只有一条线,也处理得很好。你要非说政治戏悬浮,配角很多女掌权人不真实,那我也没办法(摊手。毕竟不是拍《是的,大臣》或者《纸牌屋》那样的剧,非拿甜点当正餐,观影心态就不对了,那你不是自己找罪受嘛。
然后是主角,完全不认识,但是挺帅的,个人比较吃第一公子的颜,睫毛是真长。两个人都各自演出了各自角色的“红”(热情)或“蓝”(忧郁),我磕到飞起哈哈哈哈哈哈。然后配角团也挺好的,总统妈妈和扎赫拉我也可以!还有诺拉,好homie(nice。
至于场景画面,就是好,别的不多说了,亨利王子晒太阳那个画面可以当壁纸。说实话,我看电影也不多,而且大多是在东亚东南亚范围,欧美电影我不太了解。但有一说一,作为最开始搞电影的国家,他们的拍摄技巧、场景什么的没必要说什么了,很成熟,不是我这种门外汉可以评价的。
最后是主题。这就是一个传统的皇室王子爱上邻国热情的王子,两个人一起突破藩篱,打破传统,最后也是Happy ending——总之是一个更适合现代宝宝体质的童话故事。中间第一公子的演讲也算点题:“我们有权利选择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来坦白自己的身份”、“我们有权利自己处理所加在我们身上的“柜子”问题,这和羞耻无关,这是我们的个人隐私”,这些话对于LGBT群体来说应该更有共鸣,而我只能是个旁观者。比起我,它能给别人带来的情绪价值更大,尤其是正在因为“出柜”问题苦恼的LGBT们。很遗憾,这也是为什么它比①差了一点的地方:一是受众面小了,吸引的大多是我这种走马观花类型的观众;二是在主题阐释上有些潦草,当然它或许本来就是商业片类型,不指望真的传达什么社会话题,那就当我没说。
最后,应该说一声,对于③这样的商业片,在其他部分不拉胯且我磕得很开心来说,我愿意给一个4-5星。这并不是说商业片就占便宜了,商业片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和市场,这和其他类型的影片没冲突,它只是众多影片类型的一种,给高分的前提是其他部分也要做好。
把①③放一起说是因为他们共同点比较多,且③的商业片性质更明显一点。
贴一下商业片的相关信息:商业片的主要作用是娱乐和休闲。商业片成功与否,主要是看票房!也不是每部商业片都具有所有的商业元素,但必具备其中一二。一般来说,源自美国、很风行的所谓暑期档和圣诞档的电影都是商业片,中国的贺岁片,也是有代表性的商业片。商业片标准是,为了短期内获取商业利益,从编剧到导演及演员均为此角度考虑,充满了轰动场面和通俗性笑料,并不考虑深层次内容的影片。——来自百度百科。
突然点商业片,是为了和接下来的《封神:朝歌风云》做区别——在豆瓣看到有人说②是商业片的,我都无语了。首先票房好不是商业片的一个标签,商业片的目的是为了票房,但最终票房的好坏和它是不是商业片没关系。其次,不要学了一个词就滥用,人家一个非商业片的电影能大爆是他电影本身的实力,不要小看人家。最后,你要是杠说暑期档上映的电影就是商业片,那我除了想把你那颗纯摆设的头打掉也没有别的话想讲了。
三、《封神:朝歌风云》
②是在看了营销号的吹捧下去看的,本来以为是大烂片,但因为是神话题材还是愿意去看一眼,结果结结实实地打脸了。作为一个神话迷,我可以拍着胸脯告诉你,导演诚意满满,快点给我去看!!!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看第二部了!!!
(一)剧情
说实话,我个人觉得改的很好。鉴于②还在影院放映,说多了会涉及剧透,如果有人想听等影院下架了再另起一篇。
(by the way激情开麦——很多人喷说什么不注重历史事实,不尊重原著,我只能说,呵呵。怎么,难道拍所谓的“周武王伐纣是因为纣王不想祭天”?这样的“历史事实”拍出来你是不是又要说传达不良价值观?而且谁能证明考据出来的历史百分百准确?还是说拍两边神仙斗法激光乱射?进阶的《封神英雄榜》?难道拍纣王就是个沉湎酒色昏庸无能被妲己魅惑的酒囊饭袋?那这样你怎么不去看TVB的2001年版的《封神榜》?
正是因为有限制,也有很多翻拍的版本陈列在前,所以再次翻拍经典才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和解构,需要顺应现代思潮进行现代思想视角下的解读。宋人有宋人的《周武王伐纣平话》,明人有明人的《封神演义》,清人又有清人对于“封神神话”的解读。
1.“封神”本身就不局限于话本内容
“封神”这件事本身是先于以上提及的几个话本存在的。最开始是道教为了顺应封建王朝统治,开始了道教体系的各种“封神”传说,比如玉皇大帝的称号,被各代皇帝加持得已经有二十几个字那么长,这是较原始的“封神”。后来民间也渐渐开始流行,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财神爷、妈祖等人,这是后来民间自发的“封神”。而后朝代更迭,道教的道教神体系逐渐完善,以及某些大家的突发奇想,才渐渐生出了一个周武王伐纣封神的故事来——周文王于狱中推演《周易》是有据可考的历史事实,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商周之战成了封神之战的原因。
所以我所要解释的就是封神严格来讲,是没有“原著”的,它是一个类似于“传统”的东西,只是被以话本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不局限于话本。话本之外,就是想象的空间。况且,封神话本弥补历史中残缺的封神传统,所以话本又何尝不是在既定的历史之外出现的?按照某些人的逻辑,恐怕都要坐着时光机去骂一骂写话本的人了。
2.不是所有的改编都是乱编
对经典做改编,本来就是要加入自己适当的解读,否则为什么拍?致敬千百年前已经成一抔黄土的原著作者?
有人会说,改编不是乱编,那么就要好好论道什么是乱编。抛弃糟粕是乱编吗?完善逻辑链是乱编吗?弥补故事空白是乱编吗?我以为的乱编,是颠倒黑白、是非不分、为了达成某些片段而不顾逻辑,破碎了原本站得住脚的人物形象,是在某种背景设定下出现了不可能出现的东西等。但②并没有做上述的事情。
举片中很火热的质子旅来说好了。一些人说商朝没有质子,觉得这个设定很离谱,以此来攻击②说魔改历史,他们觉得这是在某种背景设定下出现了不可能出现的东西。但实际上,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质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而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发展的过程,质子也不可能是“咻”地一下就出现的,这件事也许之前就存在,只不过没有人将其称为“质子”。那么这样看,商周是有可能有所谓“质子的雏形”的东西在的,这便不是魔改了,而是合理的想象延伸。之所以会把商周一起说,是因为商周的文明形态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天下共主(众方国中实力较强的一国),只不过周朝吸取教训,有了嫡长子继承制和分封制。说实话后来诸侯互相征伐的春秋战国时期也依然没有脱开这个本质,直到秦始皇统一才算进入了文明的新形态。
上面是说关于设定上的改编,我再说一个人物形象上的改编。
拿纣王殷寿举例。嫡长子继承制是周朝确立下来的,但在此之前,殷商也是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传统,而且还是兄终弟及在先。不过我们还是从话本出发来论一下为什么要选用并改编“殷寿”这个人物。
首先,“殷寿”这个名字最初出于《封神演义》,此时的《封神演义》已经开始与历史上的殷商做区别了,他知道自己就是在编一个故事,于是直接以一个“殷”姓将现实与想象分开,电影既然是电影,那也有区分历史和想象的必然性,这不是不尊重历史,反而是尊重历史,为了划清历史与神话的界限才这么做。不然怎么叫神话片而不是历史片?
其次,酒席的情节讲的是殷寿借妲己弑父弑兄,展现殷寿本身的野心,而这个枭狠也成为很多人攻击的点,觉得和原本酒囊饭袋被妲己魅惑的纣王出入太大——我且问,如果纣王就是个酒囊饭袋,就是个那么容易被狐妖缠身的玩意儿,那帝乙为什么要传为给他?他不管江山社稷、不管天下共主之位了?他是哪来的底气敢无视其他方国的虎视眈眈?
且说“狐妖祸国”,原著里女娲为什么派狐妖去魅惑帝辛?难道不是帝辛本身有问题?不然还是说女娲觉得大商必须亡,于是“啪”给人干掉了?话本里的逻辑本身就有bug,那么就更没必要照搬原著。所以比起酒囊饭袋版的纣王,无疑是这个枭狠的殷寿更有说服力。虽说这样的殷寿确实是比起原版更像后世中杨广那样的昏君,但这才显得天下共主易位更为迫切,岐周起义才更具有反抗暴政的色彩。
现有的历史考据证明历史上的帝辛并没有那么无能,但亦没有说他深受百姓爱戴,有可能是始皇帝的内测版也说不定(开个玩笑,所以“殷寿”这个人物的改编也没有脱离逻辑,甚至是鉴于史实而完善了原著的逻辑链,弥补故事空白,抛弃了“狐妖祸国”的糟粕。
(帝辛、纣王、殷寿、子受是指代同一个人,目前可知的是纣王是周人对帝辛的蔑称,殷寿初见于《封神演义》,应该是编的,子受据说是本名,帝辛这个名字就不知道是因何起的别名了。)
(二)人物
老演员演得太牛了,即使有口音也没有让人很出戏(说实话我个人是认为有点口音比板正腔更容易让人进入状态。姬昌的每次说话都让我觉得这家伙是真的为国为民,有那种大义凛然的感觉,后来吃了伯邑考的肉被纣王吐槽的那段撕心裂肺,也是真的一个父亲的样子,挺让人揪心的。纣王一板一眼,每个字说得都很用力,特别像那种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生怕儿子不服管的“爹”,几次pua的用词和神态都让我觉得倒吸一口凉气——这么能洗脑啊。小演员演得认真,但是台词不要太板正啊,字都一个一个蹦,我听着老觉得卡卡的,有点情感不能畅快传达的感觉。
再说姜子牙,我觉得黄渤处理得挺好的。不是说在一部恢弘的神话片里不能有喜剧元素,要看你怎么用。当然,我听说这个角色的处理方式不是乌导的本意,但也没必要因为这一点就否定演员自己对角色的揣摩。
首先说姜子牙修仙前是商人的设定,这是根据史实的改编,既丰富了原著中姜子牙的设定,又为接下来成为西岐军师做铺垫(就是一个商人先成了仙,再下凡,一开始以为自己以前那些小九九能行得通,结果世道变了挨打了,躲起来思考了,然后变沉稳了,这是一个角色发展的过程。然后再说姜子牙的性格,很明显地活泼圆滑,以及前期的有丢丢蠢——再一次打破了之前姜子牙的刻板印象,但是活泼暗示的是姜子牙的乐观坚韧,圆滑暗示他的机智灵活,蠢就是前期由天上回人间的不适应,这才第一部,如果后面都这样那我才是要真的开骂。
PS:四十年修行这个其实很有意思,它暗示了姜子牙当商人游历人间时,武乙当政,周部落正在发展,而姬昌爸爸季历新秀出现,帮商朝开疆拓土。这是一个还没那么坏的时候。随后他在昆仑修行,和文丁杀季历刚好错开了,也就是刚好和商朝王室开始败坏的苗头错开了。但这是我个人联想,而基于这些碎片,我能接受一个前期有点蠢的姜子牙。
(三)主题内核
1.“弑父”
与其说“弑父”,不如说“弑权”。片中一共有三次弑父,也可以说是三次高潮。前期纣王堪称“PUA大师”,把手下的质子都骗得五迷三道的,这个时候他遇到了妲己,野心被这个buff唤醒了,借妲己之手弑父,暗示的是野心的苏醒,是弑父的第一层含义,是表面的含义。而第二次弑父,是中期弑父后的纣王揭下面具,逼四大伯侯之子各杀其父,有人主动、有人被动、有人反抗也有人灵活应对,展现的是人在面对强权的态度,表面是弑父,实际上是在考验人心,考验父子间的联系是否坚固,这就把“弑父”和“大逆不道”的固有联系打破了。第三次弑父,是姬发杀纣王,是自我的觉醒,是对强权的反抗,这才是为何要“弑”的真正意涵——因为你有问题,所以我才要杀你。我个人认为导演在打破一些传统糟粕上真的很厉害。
2.“狐妖报恩”
这版封神还有一个内核转变就是把“狐妖祸国”摈弃了,转变成“狐妖报恩”,她只是一只被解救的狐妖,帮助纣王拿到纣王想要的一切。乌导把妲己塑造成了一把刀,纣王要干什么她就帮他干什么,把国祸的中心重新拉回殷寿这边。它披着“宿命论”的皮,说着“天灾皆由人祸起”、说着“王之失德,妖孽自至”,无比强调人的作用,强调人自身的力量,而这也是人之所以能够成长的理由。打破、大改“宿命论”,我认为映射的是现代那些不愿面对自己人生的一地鸡毛,从而总是将自己的不满怪罪到身外那些所谓“命运”,甚至别人身上的人。有人嘲是在讨好女权,我真的笑了。好早之前的《哪吒传奇》中,妲己就是对纣王一见钟情,最后还葬身火海,那部动画片也是《封神演义》的改编,而且是中国动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同样的设计在今天却被有心之人拿来吐槽,是在闹呢?真的无语。
夸②夸累了,这个自来水当的真不容易。中国有部好电影更不容易,舆论环境差成这样真的很难理解。现在就是准备二刷再补一些细节——《封神:朝歌风云》是第一部让我跑到影院二刷的电影,所以乌导什么时候能把第二部第三部抬上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