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会战歼敌十万(有生力量)

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会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侵华日军此战目的是争夺芷江空军基地,故又名“芷江作战”(日方称“芷江攻略战”,我方称“芷江保卫战”)。[1]战争起于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在双方参战总兵力28万余人,战线长达200余公里。在王耀武指挥下,湘西会战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歼敌3万余人。湘西会战最后一仗主战场为怀化溆浦县的龙潭镇、温水乡和邵阳市洞口县的高沙、江口、青岩、铁山一带。战役以日本军队战败而结束。湘西会战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由防御转入反攻阶段。

1944年,中国全民抗战进入第7个年头。国民党蒋介石为保存实力,在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上,一败涂地。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军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却取得重大胜利。国民党统治岌岌可危。在此背景下,国民党军队取得美国援助,清一色的美式装备,近30万国民党精锐部队在湘西雪峰山地区,同前来进犯芷江机场的日本精锐部队展开了最后一场大拼搏。结果一纸降书出芷江,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同时诞生了国民党嫡系的五大主力军。在湘西会战中,何应钦、王耀武、汤恩伯、李天霞、张灵浦、廖耀湘、邱行湘、周志道等战将,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尾声,日本侵略者为挽救其灭亡的命运,垂死挣扎,制定所谓"本土决战"计划,从中国东南调兵于华北为配合其集中兵力和实施所谓本土决战;1945年4月,驻湖南日军抽调5个师团3个外加独立旅团约8万人发动了对湖南的最后一次 ,也是对中国战场的最后一次进攻作战———芷江作战(中方称湘西会战或雪峰山战役)。国民党第三、 四方面及第六战区一部,以雪峰山为依托,节节抵抗,诱敌深入,给日军以歼灭性打击。

湖南芷江县是进出贵州、四川,威逼贵阳,迂回重庆的军事要冲地带。而且,当时芷江机场是盟军重要的空军基地,拥有当时最先进的P—51“野马式”战斗机,还有B—24、B—25轰炸机和C—43、C—47运输机。日军企图一举捣毁芷江空军基地,解除空中威胁,并伺机进逼四川,威胁重庆,以此挽救失败的命运。

为此,中日两军在雪峰山开展了湘西会战,起于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双方参战总兵力28万余人,战线长达200余公里。当时,日军以第六方面军第二十军(军部驻衡阳)坂西一郎部及第十一军之三十四师团为主攻部队,共五个师团,另配属三个独立混战旅团,总兵力约8万余众。
中国军队以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为总指挥,会同第四方面军王耀武部担负正面防御作战;第三方面军汤恩伯部担负桂穗路防务;以第九十军为战役机动兵团,控置于湖南省靖县、绥宁一线,以策应第四方面军右翼作战;第十集团军王敬久部接替湘北防务,原防守湘北之第十八军调湖南省沅陵、辰溪集结,作为第四方面军的机动兵团;新六军廖耀湘部为总预备队(从云南空运到芷江)。空军有第五、二、三等四个大队各一部,美国第十四航空队一部,参战飞机400余架,参战陆军20个师,总兵力20余万人。

在“肖岩生老人”的回忆录里说道在湘西会战大反攻时“当时战斗特别激烈,双方打得地动山摇。中美空军的飞机一批接着一批地飞过来轰炸日本侵略者。日军没有任何防空武器,被炸得喔喔直叫,山上到处都是被炸得血肉横飞的日军尸体。5月8日下午以后,日军象潮水一样溃败了。我没有想到日本军队逃得这么快。

这场战争也雄辩地证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重要战场,更是抗击日军的主战场。有记者1945年5月22日从中国作战指挥部发出的一则新闻稿将“湘西会战”比作中国的“史达林格勒”(即“斯大林格勒”)作战,达成了保卫芷江基地,开展反攻的任务,中国士兵的英勇作战实现了上级的歼敌决心。
最多参战方兵力
日本军队: 5个师团(10万余人)、中国军队: 9个军26个师
伤亡:日本军队:35805人、中国军队: 伤亡20660人
最终此战以十万小日本的兵败如山倒结束,全线进攻彻底失败且损失三分之一兵力,在中国境内彻底停止了进攻作战。